我國公司瑕疵設立制度的立法及缺陷的分析

才智咖 人氣:2.61W
我國公司瑕疵設立制度的立法及缺陷的分析

我國公司瑕疵設立制度的立法及缺陷的分析
(一)我國關於公司瑕疵設立的立法
關於公司瑕疵設立制度在新《公司法》中並沒有完整系統的規定,而是散見幹《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或司法解釋中。我國新《公司法》第199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虛報註冊資本、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騙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對虛假註冊資本的公司,處以虛報註冊資本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對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的公司,處以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由此可見我國採取的是瑕疵設立可行政撤銷制度。
但是新《公司法》仍未就瑕疵設立公司的人格問題或是公司設立瑕疵的法律後果作出較為完善的規定,這既有害於債權人的交易安全,也未能給予股東、董事等利害關係人權益的必要保護。
(二)我國有關公司瑕疵設立制度法律法規的缺陷及建議
1.關於公司瑕疵設立的無效與撤消規定不明確,儘管設立無效與撤銷的具體模式與法律後果均基本相同,但鑑於該制度原本淵源於民法之法律行為無效與可撤銷制度,在法律原因上也基本援用民法規定,因而從制度的協調性出發,宜仿效日本、韓國公司法將二者分別規定。更為重要的是,若允許發起人之債權人對公司設立的合法性提出質疑,則只能依民法關於債權人之撤銷請求權提起設立撤銷之訴。因此,在我國大量存在借設立公司逃廢債務現象的背景下,應當確立公司設立撤銷制度。
2.瑕疵設立無效與撤消的物件不明確,由於股份有限公司乃典型資合公司且具有極強的社會公共性,個別發起人意思表示瑕疵不應導致公司撤銷,因而設立撤銷制度僅適用於有限責任公司。而無論何種公司,若設立條件與程式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或者其目的違法或有悖於公序良俗,均應導致無效。因而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均可適用設立無效制度
3.應當繼續保留登記機關依職權或依申請確認設立無效並予撤銷登記的制度。這一制度設計並非僅為與現行制度相銜接,而是確有其現實需要。登記機關原本就公司登記事項予以實質審查的權利,在經審查確認存在章程絕對必要記載事項欠缺或存在經營物件不合法的情形下,登記機關有權拒絕登記。因此,若登記機關事後發現存在這種設立瑕疵,自應賦予其依職權或依申請確認設立無效並撤銷登記的權利。這樣既能使程式快捷、簡便,又使相關當事人獲得向法院提起公司設立無效訴訟與向登記機關申請撤銷的選擇權,[1]因而有利於節約訴訟成本。尤其是在法律已改採登記折衷審查主義的背景下,更應賦予登記機關這一事後審查的權利。儘管這一行為應定性為行政處罰措施,因而為使當事人獲得司法救濟權,應明確規定相關當事人不僅有權提起行政複議而且有權提起行政訴訟。但登記機關依職權確認設立無效的事由應作嚴格限制,可以將其限定上述設立無效的典型事由。
4.應明確規定公司設立無效與撤銷判決與行政行為不具有溯及力,並且公司股東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公司設立無效與撤銷的原因雖然同樣可以適用民法上的法律行為無效與可撤銷關於意思表示瑕疵的規定,但前者作為商法上的特別制度,還是具有較大的區別。在法律效果上,公司設立無效與撤銷雖導致公司解散,但其判決效力僅具有相對性,不但不具有溯及力,而且股東和公司還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2]我國司法解釋已持此態度,但《公司法》也應對此作明確規定。
(三)針對較為具體的情形提出筆者本人的一點意見
1.實際出資達到了法定最低資本額而未達到應繳資本額的情形。在我國,為維護市場交易的安全,保障債權人的權利能夠實現,規定在公司設立時,必須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規定公司資本總額,並一次性發放、全部認足或募足,否則公司不得成立。這就是公司法中的法定資本制,但是請注意,法定資本制度的主要特點是資本或股份的一次發放,而不是一次繳納股款。 所以,新《公司法》不再要求公司必須一次繳納股款,而可以採用分期繳納股款的方式。那麼如果在規定的年限內,公司仍沒有繳足股款的應該如何處理呢?難道就因為它的資本不足,就可以根據公司法對公司設立的要求宣佈它的設立無效,否定它的法人人格?這和宣佈一個沒有錢的人不是“人”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我們僅僅因為一個公司的實際資本沒有達到其章程所規定的資本額(達到了法定最低資本額)就去否定它的設立有效,這顯然有悖於市場交易的效率原則,不利於保護與公司有利害關係的人的利益,最終也有損於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畢竟一個“活著的”公司的價值永遠是大於一個“死去的”公司的。而且我國《公司法》第31條和第94條規定了公司的股東或發起人負有“資本充實責任”,儘管資本充實責任主要是針對非貨幣財產出資,但這種理念我覺得是完全可以轉接到公司瑕疵設立制度中的。當實際出資達到了法定最低資本額而未達到應繳資本額時,就責令負有交付義務的股東或發起人繳足出資,其他股東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只有在仍不繳足股款的情況下,我以為才可以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但是僅僅是讓公司變為“合夥”而已,而不應該對公司進行“清算”。還是因為一個“活著的”企業的價值永遠是大於一個“死去的”企業的,何況這類公司成立之初已經是滿足了法定的最低出資額的,也就是說這類公司還是擁有一定的還債能力的,對債權人利益的威脅還沒有強到需要犧牲公司、不顧市場效率和成本來保護他們的利益。
對於實際出資未達到應繳資本額,同時未達到了法定最低資本額的情形。根據企業維持的原則,還是應該首先責令其繳足股本並且其他股東或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只有當其拒不繳足或是實在無力繳足時,才能否定它的設立有效。不過這時應該對其進行清算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不是認定為合夥。儘管企業的價值是大於清算的價值的,但是當企業連法定的最低註冊資本額都無力繳足時,我們很難相信它的還債能力,在平衡企業利益與債權人利益時,我們應該側重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2.出資比例結構不符合公司法規定的情形。我國新《公司法》第27條規定:“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之所以會這樣規定是為了保證公司資產結構的合理性和公司正常經營活動的需要,保證公司資產應有的流通性和變現性,保證公司對外負責的有效清償能力。然而公司法就公司並沒有滿足這一要求而成立的法律後果的問題並沒有作出任何規定。顯然根據我們不能否定這類公司的法人人格,新《公司法》第199條也只是對幾類嚴重的的情節,允許公司登記機關撤銷公司登記或者吊銷營業執照。那麼處理這種瑕疵設立的公司,我們能不能像處理實際出資達到了法定最低資本額而未達到應繳資本額的公司一樣處理呢?我想,在法理上存在一定難度。如果責令公司改變資金的比例結構,公司不外乎兩種選擇:一是減資,減少非貨幣的出資;二是增資,增加貨幣的出資。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涉及到資本不變原則和公司自治原則的問題,即法律在確立了資本不變原則後,公司需要增資或者減資的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式進行。新《公司法》對公司增資、減資的事由和具體方式也作出了具體規定,並要求公司召開股東會或股東大會且經代表三分之二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方可生效。如果行政部門責令公司改變出資比例,勢必會引起一系列法律上的問題;更復雜的是,如果公司選擇減資的方式,還會牽連到公司實際出資未達到應繳資本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