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課程改革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3.05W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比較文學發展的歷程還十分短暫,自1998年國務院將其與世界文學合併為一個專業以來,比較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獲得了比較大的發展,並歸為中國語言文學類的二級學科。目前國內許多高校爭相開設比較文學課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雖然其作為高校文學專業必修課開設已久,但是與其他主幹課程相比,無論是從學科體系方面,還是教學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講授這門新興學科的時候,如何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學重點”的關係,“採取何種教學方法”等問題成為教學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和挑戰。本文擬就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比較文學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問題提出些自己的觀點,以期對比較文學課程的發展有所幫助。

比較文學課程改革探究論文

一、比較文學課程的背景與挑戰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文化不斷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面臨兩方面的危機:一方面是全球一體化所產生的對於文化多元化的衝擊。經濟與科技的發展使得全球一體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趨勢的衝擊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丟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實質和內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則被徹底遺忘、拋棄,成為歷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則為了保護本身文化的獨立性而採取封閉、孤立的態度,他們拒絕與外界文化交流、接觸,以此來維護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純潔性。面對這種趨勢,當務之急就是增強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使其能夠面對全球化的衝擊,適應新的發展需要,這些現實都為比較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和發展平臺。按比較文學所建構的比較視域來看,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對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確自己的存在意義。尤其是在這種全球化語境中,採取何種態度對待文學是關係到我們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問題。將“比較”納入到文學領域,可以給予其以新的視角審視本土傳統文化,並保護邊緣文化免遭文化同質化的侵蝕,對於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意義十分重要。

二、確立切實的教學目標

雖然比較文學學科表現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其又時時存在著危機。一方面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衝擊了比較文學的研究範圍和領域,許多之前屬於比較文學領域的問題現在正逐漸被其他領域所侵蝕,特別是文化研究的興起,使得其研究範圍從政治文化、影視文化,直至大眾文化等方面無所不包,滲透到任何一個學科領域之中,比較文學的範圍也逐漸模糊。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改變也給這個學科帶來極大的影響,泛文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較文化與其他學科很難區分,其合法性受到挑戰。目前我國高校本科教學的現狀是,比較文學教學無論是從教學效果還是重視程度上,都無法得到教育部規定的其作為必修課的地位,教學模式更多的是直接複製研究生的成功經驗,而缺乏針對本科生所需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目標不清楚導致的後果一則是教師在講授本門課程時目標過高,本著“學貫中西”的目的,這就導致學生對比較文學產生畏難情緒,部分學生乾脆敬而遠之,或者應付了事;二來部分高校教師過於重視理論課程而輕視實踐課程,導致課堂變成了定義和基本理論的堆砌,學生很難從中真正體會到比較文學的美感與實際意義。教師這種“灌輸式”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方法很明顯不適合這門新興學科教學。根據筆者在高校中的任教經驗,我非常贊同一些專家學者對於比較文學課程的看法和觀點,其認為比較文學在本科中的教學目標應為初步確立打通意識,以一種開闊的視覺審視問題,即“比較視域”。所謂“視域”,在比較文學中指的是“一種多元觀察的、多視點透視的研究視野”。對本科學生來說,能夠把握“打通”、“融會貫通”等能力,熟練的用其來比較兩種不同文學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或者是比較本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異同,這才是學生學習本門課程應具備的能力。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有更加開闊的視野,他們的心智得到擴充套件,更具有同情心與移情力。就像某位教育學者所說的,比較文學的思維方式使我們心智更具彈性,能使我們超越自己狹隘的界限去看待其他關係。正是比較文學的這種特性,使得其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顯得更加重要。

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比較視域”的教學目標決定了高校本科教師不能再以傳統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不應將理論與學科史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來把握,而是應該及時調整、充實教學內容,增加本科生實踐能力與文學思維的培養。目前高校比較文學課程設定很多還未達到高校必修課的要求,更多的還是以選修課形式存在,不僅形式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課時安排上也相對較少,而這門課程包羅的內容又比較多,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所學知識,提升觀念顯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注意把握重點,有選擇、有針對性的組織教學,與其籠統的講授理論,不如著重強調個案的舉例教學。個案教學的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讓學生產生具體可感的知識內容,從而更好的理解比較文學,有利於學生比較視域的培養。例如在講到中外文學對“復仇主題”的表現手法及人物性格刻畫時,可以以《趙氏孤兒》與《哈姆雷特》的對比來展開,雖然二者都是採取復仇作為作品的主線,中間故事情節也有部分重合或相似之處,但由於二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人文景觀不同,導致了其無論從戲劇衝突、主題思想或人物性格刻畫等方面均有不同,體現了不同文化觀念下的文化價值差異。通過比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異及深層原因,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內涵,從而能貫通中外文學知識,並深入到未來的學習中。在確定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之後,如何將其貫穿到教學過程中變成了關鍵因素,特別是教學方式方法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更應針對不同的學校、不同教學物件等具體情況考慮教學方法。筆者認為比較文學課程可採取如下方式進行,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組織好課堂教學,奠定紮實基礎知識

時至今日,課堂教學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對比較文學課程有大致的瞭解與認識。但是,教師的任務並不僅僅是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應該在介紹基礎知識與理論的同時,指導學生將所學理論與腦海中已儲備的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相關知識聯絡起來,擴充套件自己的思路。正如楊周翰先生曾經說過的那樣:“研究外國文學的人必須要有一箇中國人的靈魂。”那麼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在學習比較文學的過程中,應立足於我國文化,以中國文化作為根基,體現中國比較文學的特色。在當前的比較文學教學、研究領域存在一種偏頗,即對西方文學的注重而對中國傳統文學忽視。不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談起外國文學時如數家珍,對於外國文學理論也能侃侃而談,而一旦談到中國文學理論,則知之甚少,缺少紮實的中文功底作為支撐,因而很難把握到這門課程的重點和精髓。

(二)增加課外閱讀量,拓展思維

大量的閱讀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素材和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己在閱讀中的感悟來更深入的理解比較文學。在比較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學習完相關理論後,應以比較的視域去重讀經典、闡釋經典,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對基礎理論理解的更加透徹,對經典文學也有了個人更深的見解。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必要的閱讀量是其應該具備的能力,而本科生的比較文學不是以“精英”培養作為教學重點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到這一點,努力讓學生通過學習,拓展自己的思維,開拓文學視野,從而能用比較的、聯絡的、平等的視域看待事物和現象,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三)促進學生交流溝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師可利用課堂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理論的討論,具體資料的查閱學生可在課下完成。例如在講到“主題學”這一章內容時,由於其有不同研究角度和內容,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可分步進行。首先抽出一節課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之後指導學生將理論與示例範文結合,讓學生把握具體的研究方法,隨後組織課堂辯論與討論。以此為話題,學生可結合所學材料,也可根據在網上搜集到的內容來進行“主題學”大討論,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並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啟發,碰撞思想的火花。對於師範院校比較文學課程教學來說,理論如何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決定教學效果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為此,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優秀畢業人才或專家來學校參與教學活動和組織講座等形式,結合各自的經驗現身說法,促進學生更好的領悟這門學科的實際應用與意義,並能自覺運用到未來的科研寫作中去,提高實際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