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1W

論文關鍵詞:高中語文 人文性教學 滲透

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品質如思維、邏輯、心理等科學品質以及提升學生高尚的人文品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要體現和突出人文性,無論是課程性質、課程理念,還是課程設定、課程目標,都蘊涵著極強的人文關懷。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表現得並不盡然,不乏應試教育和工具功利的痕跡在內,因而需要從多個層面加強和彰顯語文課堂教學的精神素養。

社會發展離不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協調,如果說科學精神是推動社會發展的車輪,那麼人文精神則是引領社會發展的航標。然而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科學精神的過分強調和人們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導致了人文精神的滑落甚至缺失。如何傳承、弘揚、重建人文精神,成為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高中階段作為個體獨立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更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而開展人文教育的主陣地,是承載人文精神最為厚重的語文學科。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語文的工具性被過度放大。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但受分數制度的制約,語文的工具性被過度放大,文字被教師肢解開來,按照字、詞、句、段落、語法、修辭、邏輯來分析,音樂美、情境美、精神美被剝離,語文教學出現了重視培養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忽視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局面,學生逐漸喪失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淪為考試機器。

(二)人文教育出現泛化傾向。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為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然而在某些語文課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出現了矯枉過正、人文教育泛化的傾向。語文的工具性被弱化,文字自身的意象美、情感體驗、韻律節奏被忽略,人文主題被過度放大,語文課上成了人文課。

(三)人文教育被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語文教育過於注重“文以載道”,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被簡單地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向學生強制性地灌輸某些道德理念和政治理念,脫離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實際,意蘊豐富的文學作品成了政治思想的圖解甚至傳聲筒,語文課成了思想政治課。

(四)人文教育脫離文字實際。語文教學過於注重作品的思想內涵,而忽略了文字的形象性、情感性、內在韻律、審美境界、作家人格操守以及學生的個人體驗。脫離了語言和文字的語文教學是枯燥乏味的。如對詩歌迴環往復美的音韻美的忽略;對文言文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忽略等。

二、高中語文人文性滲透的教學措施

(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近年來出現一個令人堪憂的狀況——學生對學習語文缺乏熱情。鑑於此,《課程標準》明確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力求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和興趣,在總目標中多處體現對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體驗學習的重視,提出“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字展開對話”,“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等目標,鼓勵學生主動開發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新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學生自主體驗的學習環境與和諧的課堂氛圍,並加以引導,既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需要,又實現語文素養的培養目標。   (二)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養成

語文的人文性是以漢語中的思想文化為起源的,因此必須在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性,“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把學生作為有情感、有理智、有發展潛能的生命體,使語文學習真正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過程,進而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動力,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體會語文的文化價值。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與人類文化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結合課程內容介紹一些對文化發展起重大作用的例子,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

(三)關注學生對優秀文化的品味

《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對於博大精深的文化,做到透徹理解,深刻領悟,內化為自己的修養和素質,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意通過介紹背景、聯絡現實、交流體會等方式,引導學生對優秀文化反覆品味。學生在反覆品味的過程中,吸收優秀的文化營養,提升文化品味,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

(四)建構完善的人文評價制度性

長期以來,大多老師似乎都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共識,教學中凡是跟考試內容有關的知識全都重要,凡是與之無關的全都不重要。這種教學評價制度嚴重地制約著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制約著教師教學實踐的豐富與完善。考試成了教師教學的指揮棒,也成了評價學生學業的主要依據。在分數這個終極目標下,學生學會了患得患失,學會了破罐子破摔,最終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樂趣;教師學會了拼命研究命題部門的“考綱”,學會了提前訓練應試技巧,失去了教學的個性與激情。新評價機制給教育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它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新理念,注重學生、教師的多元發展,為人文性的建構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結語

所謂“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呼喚人文主義精神走進語文課堂。作為新時期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越來越重視人文主義精神與教學的結合,不斷提高這方面的意識,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農尚仁.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的探討.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2)

[2]付清蓮.論高中語文教學之人文精神構建.理論經緯,2009,(9)

[3]李山林.人文精神的內涵與人文教育的實質.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