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育課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5W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不僅在我國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而且也成為世界各國進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重視和研究德育教學中的情感投入便成為當前擺脫德育困境和加強德育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淺談德育課教學中的情感滲透論文

【關鍵詞】:德育課;教學;情感

綜觀我國學校教育視野中尤其是中學的德育工作,卻並不盡如人意。在不少的學校裡,德育課被劃入不受歡迎之列,教師授課索然無味,學生聽課味同嚼蠟,教與學都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即將德育課片面地理解為灌輸和說教課,認為學生只要記住和掌握了教科書中的觀點和理論,自然就可以轉化為一定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教學中既不注重研究學生的情感心理,更不會投之以積極的情感,只有乾巴巴的說教。這樣,尷尬局面的產生就勢所必然。

一、加強德育課教學中的情感投入,由心理決定

我們知道,認識活動是人的基本心理過程之一,人類之所以能夠雄踞於地球的一切生物之上,就在於人類不僅是適應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夠認識自然和自己本身,認識賴以生存的社會,並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能動地改造自然環境和促進社會的發展,使之更適合於人類的需要。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對客觀事物並不是無動於衷的,而是總產生著肯定的或否定的態度。凡是符合個人需要的事物就引起人肯定的態度,不符合個人需要的事物就引起人否定的態度。這種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就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是源於人的認識的,有什麼樣的認識,就會有什麼樣的情感。然而,人的情感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人的認識活動就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有時也會是消極的。一般來說,積極的情感可以提高認識過程的積極性,促進、增強學習效率,消極的情感則可能降低人認識的積極性,消弱、減低學習效率。可見,人的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是既相互區別,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加強德育課教學中的情感投入,也是德育課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德育又稱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道德、政治思想,使一定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規範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活動。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態度、人生態度和道德品質等,任何一種思想品德,都包含著認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為性成分。以思想品德的核心道德品質為例,就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等四個要素構成的。

二、加強德育課教學中的情感投入,是老師與學生相互的

學生的學習情感總是在教師的教學情感感染下逐漸萌發,進而進發出對教師的愛以及對真理和科學的追求。為此,師生之間必須首先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古人講“親其師而信其道”。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下,從教師那裡獲得的資訊,就特別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並賦於它以一種特殊的意義。

一般來說,學生對某位老師感情越好,就越愛聽他的課,反之,受老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會不理睬或抗拒老師的要求,在學習上會出現“破罐破摔”的'現象。可見,如果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難於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教育過程必須在幸福、歡樂的感情交往中展開。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同時應以情感為著眼點,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從而提高我們教育和教學的質量。 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起著綜合的作用,尤其是青少年兒童情感的情境性更為強烈。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和教育實踐中十分注意創設適宜的情境,激起相應的情緒體驗,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其本質在於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他們的感知和思維都處於積極的活躍狀態,從而保證學生自覺地學習思想政治課的基礎知識,並較好地掌握一些有相當難度的理論觀點。

善於把握學生情感,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愛護、尊重、理解、信任結合起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育影響只有以學生自身的活動為中介,才能納入到學生的主觀世界中去。因此,教師必須愛護、尊重和信任學生,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起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的自覺性。蘇霍姆林斯基說:“自我教育需要非常重要而強有力的促進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進心。如果一個人對粗暴習以為常,只對‘強有力’的語言、喊叫和強制才有所反映,那就根本談不上自我教育。實質上,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對人的信任,是使個人的榮譽和尊嚴起作用”。他認為,學生對自己越是尊重,那麼,對教師有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應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否則,他對教師的教導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因此,他強調,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對學生又要嚴格要求。教育是從提出要求開始的。沒有要求也就沒有教育。嚴格要求學生出於對學生的殷切期望,出於對學生的充分理解和高度信任。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應明確、具體、適度、可行,一經提出,便不能朝令夕改或姑息遷就。對學生存在的缺點錯誤,既要嚴肅批評,又要熱忱幫助,嚴禁體罰或變相體罰,杜絕熱諷冷嘲、揶揄挖苦等傷害學生感情的做法。正如馬卡連柯所說:“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呵能地尊重一個人。”

利用情感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前面我們說過,德育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而且要訴諸學生的情感、意志,使之產生相應的信念和行為。在德育課教學中強調情感的作用,不僅是為了強化教育教學的效果,而且要注意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以引導他們用健康的情感擺脫低階趣味,逐步建立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並趨向穩定。為此,我們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正當需要,並儘可能地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以達到我們德育課的歸宿和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