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專案式教學模式下的影視後期合成課程實踐研究

才智咖 人氣:1.72W

專案式教學法是通過進行一個完整的“專案”工作而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的培訓方法。這種方法起源於美國,盛行於德國,尤其適合於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技術領域裡所有的產品幾乎都可以作為專案。採用專案法教學,教師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淺析專案式教學模式下的影視後期合成課程實踐研究

摘 要:以動畫專業影視後期合成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為主題,嘗試將實戰專案融入課堂教學,構建了影視後期合成課程的專案式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課堂教學設計、實踐任務制定、實踐團隊構架和課程考核評價。分析與總結了專案式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與教學成果,即通過專案式教學驅動穿越課程的邊界、促進學生在合作中成長、促進師生專業能力的共同提升,以期對建立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影視後期合成;應用型人才培養;微電影;專案式教學

傳統設計類課程偏重教師課堂理論講授和學生個體創意的展現,課堂練習和課程作業大都圍繞某單一知識點或某一門課程做有針對性的練習。加上教學場地、教學思維、教學手段的侷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不熟悉市場、不瞭解綜合性專案的整個製作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眼高手低”在工作後難以融入團隊。為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創新改革,筆者嘗試把企業微電影製作的實戰專案匯入課堂教學,讓學生以工作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帶領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微電影的拍攝與製作任務,並邀請企業專案負責人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對其作品給予意見和點評。在教學過程中藉助實戰專案全面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市場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可在較大程度上實現高校教育和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促進培養應用型人才。

一、專案式教學的實踐目的

專案式教學是指將一個完整的設計專案匯入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收集相關資訊、擬定設計方案、實施專案製作並最終評價製作效果及個人表現,學生通過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的親力親為,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1]

影視後期合成是我校動畫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影像合成的技術原理,在前期和中期製作的基礎上,合成最終的影片及潤色畫面表現。對應布盧姆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理論,影視後期合成課程的專案式教學是達成高層次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參與實際專案的製作掌握綜合技能,鍛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圖1)。[2]

二、專案式教學的工作方法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目前,國內大多數設計專業都通過設定連續性、漸進性的實踐環節來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將專案製作融入課堂則是能兼顧理論與實踐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的專案通常有企業實戰專案、學科競賽專案和教師自命題專案。[1]其中,前兩者由第三方提出具體制作要求,而後者則通常是由教師綜合教學難點和設計的需求設定的虛擬設計專案。筆者在本文中探討的影視後期合成課程的專案化教學屬於企業實戰專案,是針對甲方的具體要求去完成製作,屬於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完整實踐工作的專案教學模式。[1]

2.1 課堂教學設計

影視後期合成課程重點強調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知識的技能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紮實的理論學習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保證。為了保證順利實現教學目標,該課程採用“先理論,後實踐;先虛擬專案,後實戰專案;先機房教學,後實地拍攝與製作”的教學方式。[3]

我校影視後期合成課程總計64學時,共8周。其中,前6周的教學設計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根據影視合成的關鍵技術將課程分成若干個子課題,如“Alpha通道與遮罩”“軌道蒙版”“混合模式”“動畫控制”“摳像”“調色”“穩定與追蹤”等。在每個子課題的教學中,以講練結合的方式著重練習2~3個重要知識點。最後教師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點評。

2.2 實踐任務制定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之上,筆者嘗試匯入了與中山市公誠諮詢有限公司聯合設定的商業計劃專案“微電影《蛻變》的拍攝與製作”,在課程後2周的時間集中帶領學生完成微電影拍攝與製作的實戰專案。微電影的主題是:反映公司深化改革的情況,傳遞正能量。中心思想是:以微電影的形式側面反映分公司深化改革的舉措、基層在深化改革過程中的狀態及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整體風格:詼諧幽默、積極向上、振奮人心。製作技術要求是:a.結合公司的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定製微電影劇本,展現設計的原創性;b.微電影要求時長8~10分鐘,畫面高清,畫幅統一為16:9。在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中,學生均有機會與企業的專案負責人面對面地探討專案製作的各項細節問題,並就製作中的技術問題與指導教師們共同研究和探討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影片最終完成之後再綜合教師和企業意見,從微電影的劇本創意、視聽效果、拍攝與後期處理技巧來對影片的效果進行綜合判定。[4]

由於此次專案完成的時間緊迫(實際製作週期為23天),故筆者作為專案負責人在與企業簽訂專案合同後的第一時間,就根據企業的要求和微電影創作的一般方法,列出三個階段的工作計劃,並逐一實施:第一階段是專案前期製作(計劃10天內完成)――教師帶領學生根據甲方提出的劇本初步設想,結合公司實際情況提供劇本方案,根據甲方反饋的情況修改並確定最終劇本;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到甲方公司實地考察,落實拍攝場地取景安排,並制定出詳細的拍攝計劃。第二階段是專案中期製作(計劃2~3天完成)――學生分組按照第一階段設定好的拍攝計劃及分鏡頭到實地拍攝畫面素材,同時採集影視同期聲以備後期剪輯合成使用。第三階段是專案後期製作,即微電影的剪輯合成階段(計劃10天內完成)――每個小組根據劇本設定對採集到的素材進行粗剪,集合各小組的粗剪段落,加上片頭片尾及影片配樂,形成完整的影片,經教師和學生共同統一修改後,提交粗剪影片給甲方,待甲方反饋修改意見後,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精剪過程,將最終完成的微電影成片提交給甲方。至此實踐專案圓滿完成。

2.3 實踐團隊構架

在微電影拍攝與製作的.過程中,教師和全體學生構成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製作團隊。指導教師按照微電影拍攝製作的需要分出4個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自願加入不同的小組,並由學生自定小組負責人,每組人數根據實踐任務工作量不同而有差異。小組各成員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完成微電影相應場景的劇本修改、分鏡頭設定、實地拍攝、剪輯合成的全過程。小組負責人一邊負責各自小組的工作進展和各項拍攝與製作的具體事務,一邊直接與指導教師溝通。這樣的團隊構架保證了整個製作過程中高效率的溝通與製作,是專案最終按時保質完成的關鍵保障。

2.4 課程考核評價

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課堂表現、影片效果評價、小組自評和組內互評,它們分別佔總評分的20%、30%、20%和30%。其中,課堂表現由指導教師根據學生考勤及課堂學習情況給出評分;短片效果評價主要由教師結合企業意見以及最終成片的展示效果為每組評分;小組自評主要由組長根據每組工作量的多少和解決問題的難易程度對自己小組的表現給出自評分;而組員之間的相互評價則是每個組員參考工作量、對小組的貢獻程度以及責任心為組內其他成員打分。實踐證明,這樣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兼顧考評學生課內學習和實踐表現,還能發揮學生之間互相監督、互相促進的作用,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初期培育。[4]

三、專案式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與教學成果

微電影《蛻變》的拍攝與製作專案從簽約到提交成片,總共經過23天的製作時間,參與學生共計27人。除了按時保質地提交專案成果獲得了甲方的好評外,此次專案式實踐在教學研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和示範作用。

3.1 專案教學驅動穿越課程的邊界

微電影製作專案涵蓋從前期劇本創意到後期剪輯合成的整個製作過程,將這種實戰型、綜合性專案引入課堂,徹底打破了專業課程各自為陣的傳統教學模式,將多門課程的知識融匯起來,不僅有助於解決實際製作中的具體問題從而提高技術水平,還能將僵化的知識傳遞轉變為靈活的運用從而促進對知識本身的掌握轉化為對創意思維的引導和啟發。

(1)專案前期製作。這一階段的製作重點是確定文字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以及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實地考察,以確定拍攝與製作的詳細計劃。期間不僅需要動畫劇作、動畫臺本、視聽語言等多門課程的理論支撐,還能培養學生的劇本創作能力與專案策劃及實踐操作能力。

(2)專案中期製作。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遵循“多角度、多景別”的指導原則,完成影像及聲音素材的現場採集工作,需要利用專業課攝影與攝像、影視廣告等課程中學習到的影像拍攝技巧,在視聽語言、影視後期合成、剪輯技巧、音樂製作等課程的理論指導下,採集到豐富多變的畫面素材。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主要需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畫面的呈現方式,即如何組合多角度拍攝的影畫素材使得同一場戲的畫面表現更加豐富,避免刻板單一的畫面效果;二是畫面組接技巧,即每一個鏡頭、每一場戲之間如何無縫銜接、過渡自然,最終能夠一氣呵成地表達出既定的影片主題;三是拍攝技巧,即通過現場測光、監控等方法儘可能地保證拍攝到的素材可用,另外儘量使用同品牌、同型號的裝置拍攝,以減少不同裝置採集到的素材存在較大色差的問題,增加後期處理的難度和工作量。

(3)專案後期製作。在採集到大量畫面和聲音素材的基礎上,參考前期劇本和分鏡頭的設定,依靠影視後期合成、剪輯技巧、片頭設計與特效、聲音製作等專業課程的方法支撐,完成微電影的初剪,並根據企業專案負責人的意見反饋完成影片的精剪、合成與特效製作、片頭片尾製作、全片調色以及影片配樂的全部工作。

3.2 專案教學促進學生在合作中成長

專案實踐通過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和嘗試,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由之前的孤立學習轉變為工作小組的模式,每個學生依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在小組中擔任起導演、編劇、攝影、監製、剪輯、配音、合成、特效製作等工作,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負責的工作任務,並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通過完善自己和協助他人來發揮自己能量的過程中,學生的個人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得以增強,個人與集體得以共同成長。特別是學生在與企業負責人、與指導教師一對一的不斷探討中,掌握了綜合性專案的整個製作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5]

3.3 專案教學促進師生專業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整個微電影製作的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環節決定了影片質量的高低,即劇本的創意與寫作、素材的拍攝與採集以及後期的剪輯與合成。特別是影片後期合成與剪輯工作,是專案實現的重要階段,包含技術含量最高和難度最大的知識點,是決定最終影片效果的核心部分。師生共同努力,經過不斷的實驗和嘗試,最終通過影片節奏的把握、片頭片尾的製作和影片配樂的出色製作達成了影片理想的視聽效果,而師生影視後期製作的專業能力也得到了直接的鍛鍊和顯著的提升(如圖2)。

四、結語

首先,在影視後期合成課程的課堂講授與實踐的基礎之上,引入微電影製作實戰專案,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熱情,使師生在積極主動進行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了最大的提升與成長。其次,這種教學方法更強調知識的多元性、跨學科性、教學體系的完整性,極大地鍛鍊了學生結合實際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最後,在專案實踐教學中,教學模式由單向傳授式轉變為互動式,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師和學生都被有機地聯絡起來,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也豐富了教師的實戰經驗。

總而言之,在後期合成課程教學中使用專案式教學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初步打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環節之間的障礙,為藝術設計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蔡玉碩.包裝設計專案化教學模式研究[J].裝飾,2014(09):129-130.

[2] 李文嘉,張毓雲.協同教學模式下的傢俱設計課程實踐研究――以校園傢俱設計專題為例[J].裝飾,2014(06):107-109.

[3] 劉瑞兵.基於專案教學法的高職高專建築裝飾構造課程改革[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07):150-151+160.

[4] 單文霞.服裝專業設計實踐教學過程化形態的探索與研究[J].裝飾,2015(08):113-115.

[5] 路明.解析平面設計教學實訓專案《又見》[J].裝飾,2016(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