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

才智咖 人氣:1.05W

論文關鍵詞:教學 中國 滲透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

論文摘要:近年來,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的現象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學者所關注,然而在中國英語過程中,對於文化教學在認識上存在著偏差現象。這種偏差表現在全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語教學上,進而忽略的學習。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早已引起國內教學者的關注,在英語教學中闡釋文化和的關係現已成為其重要的研究引導課題。眾所周知,語言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語言承載著文化,由此可見,英語教學的進行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還應更加註重在語言這個載體上文化的傳遞。這其中的文化既要包括英語,同時也要涵蓋漢語語言文化。
  一、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現狀
  作為國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最多、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但是這樣的大總會給人錯誤的引導,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觀點——認為英語比漢語還要重要,人們在不自覺中忽視了對漢語尤其是漢文化的學習。新加坡學者研究發現,在新加坡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造成社會凝聚力低的主要誘因便是母語教育的不完善,而現在中國正面臨著同樣的危機。
  縱觀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課程在設定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語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學習,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漢文化的滲透,學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才能對自身環境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提升自身的修養。不單單是知識這麼簡單,文化底蘊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對於英語學習者,尤其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英語這門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對於漢文化的認識。然而大多數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知識為了通過四六級,《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名著在英語中該怎樣。現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國各個階段中英語教學大綱的目的都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這似乎只是落實在口頭上。英語教學,是一個學習者通向的視窗,也是未來學習者向外輸出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在的通道。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習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闊視野,走出去,再尋根思源,看回來。這才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讓他們在世界文化的長河裡找到中國的位置,窺視文化的根源。這往往比單純的講授知識更加有意義,知識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發出引導之光。
  二、英語學習者的對自身的認識
  每個英語學習者在面對外國人時都充當著文化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都會影響或改變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們每個英語學習者都應該深刻的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傳承是自身的任務和使命。英語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文化的媒介,通過它可以表達我們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礎便是對漢文化很好的認識與感悟,作為中國人,應該理解漢文化獨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種手段傳播自己的文化。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林雪在談到外交官的素質時說:“我認為,第一是要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有了這種信念就有了動力,在這種動力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為外交工作很有挑戰性。第二就是廣博的知識。一個外交官要認識到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國,瞭解外國,然後找出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這樣做起來自己也會感到高興,這種喜悅是高層次的享受。”
  三、注重教師的文化意識與教學方法
  最近幾年,中國英語教材為了適應不斷髮展前行的全球一體化浪潮處於不斷更新發展中。教材內容漸漸充實,但卻極少看到中國文化的經典。我們過多的關注於對學生進行異國文化的教育,卻忽視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滲透教育,這是英語教育中的硬傷。中國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首要職責就是要堅定文化立場。教師應該充分認識並欣賞祖國燦爛的文化,應包容地為學習者介紹中西方文化。這樣才能結合把祖國文化和外語教學結合來。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以致用,胸懷寬廣,教書育人,要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面對文化。隨著國際間交流的不斷深化發展,文化事業尤其顯得更加昌盛繁榮,所以外語教學中對於文化的滲透愈發重要。簡單的英語語言教學已無法適應多變的文化環境。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者能夠站在文化的立場上縱覽本文化,站在東西方文化比較的高度上,詮釋英語教學,如若達到這一高度,英語教學定會向更深更廣的境界發展。
  總之,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輸入與輸出行為。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只是介紹外來文化,同時也肩負著對祖國文化的輸出使命。教師在教學教師應該更加註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與借鑑,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對受教者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滲透教學,讓我們的英語學習者成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傳承者。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11-13
  [2]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J]·外語學刊,
  1990(3)·
  [3]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