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論文1000字

才智咖 人氣:1.85W

過猶不及——淺析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論文1000字

" 課件,拓寬了教與學的時空;課件,縮短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課件,為我們提供了無限寬廣的教學天地。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文章可以製成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實現文字、圖片、音訊、視訊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改變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深受師生歡迎。但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越來越多地走進語文課堂,在課件製作和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些許不足。

一、重視先進手段,輕視先進理念

語文學科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最終目標,這種語文能力的養成是以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為基礎的。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我們卻經常發現以媒體資訊的展示來代替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情況,這完全是違背語文教學規律的。另外我們也看到為追求輔助教學的表面熱鬧,有的課件採用了大量無關的圖形、影象、音訊等資訊,背離了教學大綱的要求。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字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結果,這樣的課堂只是讓人感覺“熱鬧得空洞”。

有時為了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新授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所謂計算機輔助教學不過是用計算機代替教師的傳統板書罷了,反而讓教學失去應有的靈活性,缺少了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儘管教學內容呈現圖文並茂、生動活潑的特點,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創新方面存有明顯不足,多是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電子化、聲像化翻版。使用多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形而上學,多媒體成了花架子。我們不應只滿足於將它作為一種“新鮮事物”,而應該明白,計算機在課堂教學中像黑板粉筆一樣,是自己的一種教學工具,選用的輔助媒體必須是解決問題的.最優勢媒體,課堂教學如果能夠很好的處理,就沒有必要非得使用媒體。

二、課件成為“主體”,教師變向“電灌”

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是外因;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內因。同時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物件,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完成知識意義建權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整個教學過程要靠教師去組織,多媒體的應用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要使多媒體發揮高效作用,取決於教師在教學中對具體教學環節的調控。教學內容、選擇的媒體是固定的,而學生卻是多種多樣的,當某些學生遇到某個教學難點或疑點時,若只用多媒體機械地重複,不能因人而異,不能深入淺出,教學效果往往大打折扣。這時若能穿插教師的講解,隨點隨講,隨講隨映,這時會因教師語速、語氣的不同,使學生有新的收穫。因此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前,教師應作必要的講解和啟發,使學生知道看什麼,怎麼看,聽什麼,怎麼聽,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引導學生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主動地積極地從中獲得知識,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多媒體的輔助功能,決不能讓多媒體簡單地替代教師的授課。。教師往講臺上一站,操作電腦一屏一屏地顯示,學生在下面靜悄悄地看,螢幕上光影閃爍、色彩斑斕,伴隨著悅耳動聽的聲音,非常有趣;學生則靜靜囫圇吞棗,“全盤”接受,食而不化。更有甚者,教師把所要講的課堂內容的提綱展現在大螢幕上,然後坐在話筒前開始上課,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這種“在會議上作報告”的形式。語文課變成了“放映課”。這就容易加大課堂內容,多媒體成了代替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機器,變“人灌”為“機灌”,甚至“人機共灌”。用這樣的課件上課,學生似乎接觸到許多東西,實則在轟轟烈烈的背後,根本就沒有記住、理解任何東西,更談不上去反思、創造了。

三、著眼教學速度,忽略課堂效果

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方面絕非傳統教學手段所能比。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真切,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

例如,教學有關名山大川、花木鳥獸的課文,教師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來製作課件。這些課件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衝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佔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字解讀或運思動筆的時間。在許多“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影、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既佔用了過多的教學時間,也淡化了教學目標,喧賓奪主。

在使用時,受課時限制,只能加快單位時間傳輸的資訊量。把學生當作接受資訊的容器,而忽視與學生思維節奏的合拍。如果學生在這種快速的教學中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講解,或資訊呈現的速度無法完整地做筆記,則會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複習和鞏固。如果傳輸知識的時間短於學生對其感知的時間,則是節奏過快,會造成學生感知的不充分,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徹,從而對教材內容產生的疑問不斷增加,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反之,如果節奏過慢會造成學生的情緒渙散,由於求知慾不能得到滿足,同樣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在知識的遷移,運用方面無法達到教學目的。把大量精力放在教學的形式上,注重外表,忽略實質,違背了教學規律,是不可取的。所以運用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做到內容適量,速度適中,注重課堂實效,使學生有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的餘地。

四、視聽代替朗讀,形象限制想象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象、文字等多種資訊於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極大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興趣,於是很多教師便在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課件中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資訊,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於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比如上《我的空中樓閣》一課,對小屋及周圍環境的描寫,正是對學生進行想象力訓練培養的好時機。如“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作者形象的表現了遠看小屋掩隱於樹木之中的情狀,像鳥蝶憩於枝頭,靜中顯動,輕靈自由的情態躍然紙上。可在多媒體課件上,當讀到這一段時,畫面上出現了一隻鳥,一個蝶。這反而使學生的想象力受到侷限。藉助影視畫面,最多隻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寫什麼”的理解,而對於“怎麼寫”則少有觸及。尤其是對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麼寫”,即作者藉以表情達意的語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師務必及時憑藉畫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原”--迴歸文字,探究作者是運用哪些語言材料和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或描繪景物的。也就是說,憑藉影視畫面以更直接地領悟語言大師是怎樣以典範、優雅的語言來表述“這樣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而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根本任務。

此外,有了多媒體,教師課堂上的範讀是幾乎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聲情並茂的課文錄音。這對於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究竟是利還是弊呢?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讀書聲也越來越稀,以前的那種書聲琅琅的語文課堂在現在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衝擊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勢。為什麼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痴如醉,甚至於眉飛色舞,喜形於色,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媒介為中心,而不是相反。“光看不練假把戲。”以學習記敘類的文學作品來說,運用直觀手段,就是為了通過“具象(形象)”與“抽象(語詞)”的鮮明對比,促使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用詞來標誌和塑造形象的;通過對比性地展示這兩種語言中介的區別,促使學生更快地掌握語言文字,而不是簡單地以影視語言替代文字語言。藉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後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文字上去。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的進行,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發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

當然,這只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探索路上的一些小的斑點,但瑕不掩瑜,計算機多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現代教學工具和手段,其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其功用是不可抹殺的。因此對於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最佳結合點,揚長避短,真正發揮其優點,使它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應用,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