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資訊質量與會計政策選擇

才智咖 人氣:3.15W
會計資訊質量與會計政策選擇
[摘 要]資訊的基礎是確認和計量,而無論是會計事項的初始確認和計量還是再次確認和計量都要基於對一定會計原則、和程式的選擇和運用。因此,可以說會計政策選擇是財務資訊揭示的基礎。隨著我國主義市場體制的建立,財務資訊的作用日趨明顯。
[關鍵詞] 會計資訊質量;會計政策選擇

財務會計是一個對外提供通用財務報告的會計資訊系統,由於會計資訊對於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等各利益相關方的決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財務資訊必須相關、可靠。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財務資訊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的有序運作和健康。但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會計資訊失真尤為嚴重,已經對證券市場產生極大的負面。而這些會計資訊失真在很大程度上與會計政策的選擇有關。
一、財務會計資訊
從資訊理論角度出發,財務會計是一個對外提供通用財務報告的會計資訊系統,而該系統主要的資訊載體是財務報表,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會計確認與計量無一不以會計政策選擇為前提,會計事項的初始確認和計量以及再次確認和計量都基於對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式的選擇和運用[1]。企業如果不能審慎地從法規允許的若干備選方案中進行適當的選擇,就無法正確進行會計處理和客觀的揭示。因此,會計政策選擇是企業財務資訊揭示的基礎。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財務資訊的作用日趨明顯。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財務資訊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的有序運作和健康發展。但與此相對的是,近年來會計資訊失真問題尤為嚴重。例如,1999年,財政部對全國110家企業的會計狀況進行抽查,結果有102家企業的會計資訊嚴重失真,收入、費用不實的金額近達25億元,導致虛假利潤13.88億元:其中企業會計報表利潤與檢查核實利潤相差一倍以上的竟達41家,約佔抽查總數的40%。此外,層出不窮的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事件,如瓊民源、紅光實業等,以及虛假資訊掩飾下的惡性擴張的破滅,如廣東國投、海南發展的破產倒閉[2]。均從多個側面折射出我國會計資訊失真的嚴重性和普遍性。這些會計資訊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和管理當局利用可選擇的會計政策進行利潤操縱有關,正因為如此,會計政策選擇問題成為了界和實務界討論較多的話題。
二、會計政策選擇
1. 會計政策選擇的含義。會計政策選擇是指企業管理當局具有在公認會計准則允許的範圍內,選擇或根據需要改變具體會計方法和程式的權利。會計政策選擇具有如下特點:其一,會計政策選擇是在公認會計准則的約束下滿足管理人員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它實質上是管理者的行為;其二,會計政策選擇的結果將會影響企業報告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的資料;其三,對會計政策選擇合理性的判斷缺乏可能量化的客觀性依據。例如,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就提出了關於會計政策選擇的三個指導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和重大性原則[3]。這些指導原則都屬主觀的定性原則,缺乏定量性。
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貫穿於企業從會計要素確認到計量、記錄、報告各環節的整個會計過程,它不單純是會計技術、方法問題,它是企業管理當局和會計人員處理、協調各利害關係的矛盾,分配經濟利益的一項重要措施。
2. 成果回顧。關於會計政策選擇,西方會計研究者通過對證券市場的實證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早期會計政策研究的主要命題集中於證明無效應假說和機械性假說;到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命題轉而證明分紅計劃、債務契約和成本這三個實證會計的最重要的假設。90年代則主要是集中於會計選擇動機型別即有效契約(效率)型和機會主義型。此外,基於具體專案對會計選擇在行為方面的解釋以及對決策的意義等方面的研究也較多。但是實證會計的研究缺乏統一的理論框架,理論基礎和假設的差別較大,因此結論的差別也較大。在我國,近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以及我國會計實務規範的逐漸完善,這一論題也逐漸受到學術界、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和實務工作者的重視。95年前的研究較少,95年後研究增多,而且有從一般性問題到具體問題增加的趨勢[4]。這些研究對於揭露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中存在的問題、防範企業利用會計資訊進行利潤操縱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還有助於有效減少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盲目性、提高財務資訊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理解能力和決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