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2W

摘要: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語文教師應作為情感教育的設計師、牽引者,通過多種方法,科學引導學生讀出情感資訊,努力創建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新課堂

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論文

關鍵詞:情感教育;語文教學;體現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昇華,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應是教學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材中,文質兼備的文學作品佔據相當的篇幅。這裡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這裡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這裡有拍案而起的激憤、催人淚下的悽切、細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動容的悲慘;這裡有開懷的笑、嚎啕的哭、會心的悅、無名的愁……怎樣才能幫助學生髮掘出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筆者認為首先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教師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而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注意抓好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一、要創設情感氛圍。

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下愉悅地學習。而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扣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設一種學習情境,會啟用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鄉》一課就設定了這樣一個導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我們都深愛自己的故鄉,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寫故鄉、思故鄉。讚美故鄉風土人情的有之……抒發對故鄉離情別緒的有之……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激動和欣喜的有之……魯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們來跟隨《故鄉》中的“我”的足跡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這樣就激起學生帶著情感去體會“我”回故鄉的喜樂悲愁了。

二、要讀出情感資訊。

“三分詩,七分讀”是我國古代就有的說法。也就是說情感教育應寓於朗讀訓練中。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資訊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加裡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試想教師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能不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情感,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嗎?文章的多種風格,就決定了多種風格的朗讀。朗讀的語調、聲音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j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裡,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比如《沁園春雪》上闋要讀的豪情萬丈、下闋要讀的居高臨下、最後三句要讀的意氣軒昂才能體現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而《周總理,你在哪裡》以沉緩的聲音(只在倒數第二段語勢稍高揚)、深切的語調來朗讀才能體味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深情。同樣只有抱著掏心掏肺的心態、帶著懇切無比的語氣朗讀才能體會得到《出師表》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良苦……要使學生在讀時讀得真、悟的深,語文教師在課前還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廣採博覽,深刻透徹的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並把這一資訊傳達給學生。

三、要出情人理。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深刻闡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學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發時要順勢引人課文深層次的學習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主思維的動力,提高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此時教學的重點落到學生對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讓學生如何介入並創新思辨的層面上。教師或以解詞析句為手段,或以剖析結構為依據,或以時空範圍為線索……都要披文人情,出情人理。抓住情感與情理的聯絡,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豐富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從深刻領會作品創造的藝術意境,完成由情人理,尋文悟道的思維遷移。從而激起一種熱烈的積極的審美願望,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比如設計《茶花賦》教學時,“醉了”就是傳神之筆,為了講透這個“醉”,就可用“前呼後擁”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異鄉的思念之情,卻因“畫不成”而總難釋懷,而回國的機會讓他久藏心頭的情感一下噴湧而出,就象喝了葡萄酒一樣感到甜美、欣喜、興奮和陶醉。在這種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學生自然能體會作者的深情。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中表現出來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來領悟起深刻的哲理。這樣不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例如教完《故鄉》一文後,針對作者文後抒情,我佈置一道題目:中年以後的“水生”和“巨集兒”,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情”,反襯封建社會的“惡”,起到了“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讓學生在愉悅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只要我們科學地引導與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創設較好的情感氛圍,通過多種方法與渠道讓學生要讀出情感資訊,披文人情人理。相信情真意切裡定能舞出一片新天地,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