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孔子》:藝術與主流的和諧共振

才智咖 人氣:2.53W
評《孔子》:藝術與主流的和諧共振
“凡人材高下者,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益高明”。在近三千年的歷史時空裡,我認為,不論是卑者亦或是高者,都逃不過歷史的淘洗與歲月的沉澱。時間是最好的溫床,它讓值得久遠的陳跡更久遠地滋長,將當世未了的巨集願寄予今世,以及來世。 古稀老人,滿目瘡痍。魯《春秋》是孔子贈給後人的最後一份禮物。十多年涅槃的煎熬與漂泊的心酸,突然的迴歸,讓他在得到精神依託之餘,倍感激動。但實現禮樂人和社會的夢想,在現實的局勢面前顯得那樣蒼老無力,最終他在遺憾與不甘心中閉上了眼睛。《幽蘭操》在耳畔響起,影片在幽愴的旋律中緩緩落幕。孔子跌宕起伏的後半生被壓縮在這短短的兩小時裡,故事以他在魯國執政、周遊列國、重返魯國這段時期為背景,藝術化地將春秋時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聯絡在一起,以孔子的個人經歷為線索,在給觀眾展示金戈鐵馬、戰火紛爭的巨集大戰爭場面的同時,又以極其細膩柔潤的手筆刻畫描寫了孔子的情感變化與內心世界。電影將高高在上的孔子用樸素的手筆展示給觀眾,從生活化的視角入手展開情節敘述,將距離我們兩千多年的“孔聖人”平民化,更好地與大眾平行對話。影片中的.孔子沒有“通曉天文地理”、“預知戰事未來”的神通廣大,打破了人們傳統觀念中之乎者也,正氣威嚴的教育家形象。片中的孔子與妻子甜蜜恩愛,對女兒疼愛有加,對君主忠心不二。他的弟子遍佈天下,他對飽受人格蹂躪的百姓深切關心,面對美色的誘惑仍舊泰然自若,影片將孔子在顛沛流離時的隱忍與高尚,對禮樂人和社會的不懈追求表現的淋漓盡致。也許許多人瞭解孔子的痛苦,但卻不能瞭解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南子所指的“境界”究竟是何物?對此眾說紛紜,大多數認為“禮樂人和”社會的夢想,我想不無道理。倘若給他換個新名詞,那不就是“和諧社會,和諧家園”麼?如此看來,電影正是運用了借古喻今、以史為鑑的手法達到弘揚和諧社會的目的,與主流社會意識接軌,與社會大局勢關聯。同時孔子身上散發的堅忍頑強、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種種品質也是當代社會所缺失的可貴精神,孔子的熱播掀起的是全社會的“尊孔”“學孔”熱,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國民素質的一種拔高和盪滌,同時也是彌補國民精神家園空乏的有力嘗試。在物慾橫流,精神文化缺失的今天,一部《孔子》的出現,無疑是一道新穎別緻的文化大餐,它將大眾觀賞水準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對於全球戰亂迭起的局勢來說,更可謂是一卷和平“現代啟示錄”。論文出處(作者):
淺論文品與人品的關係
安之若素的絢爛綻放——讀安寧《藍顏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