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教學的改革分析與建議

才智咖 人氣:1.2W

國際金融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交叉學科,如何在教學中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轉型要求,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金融教學的改革分析與建議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專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國內很多高校積極嚮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型。作為應用型高校金融本科專業的必修和核心課程《國際金融》,必然要適應這一趨勢的改革。但目前該課程在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教學設施、教學考核和教學實踐等諸多環節均存在著不足,本文從上述幾方面提出了《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改革建議,以順應時代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國際金融》;實踐能力

一應用型高校《國際金融》教學的現狀

(一)教材內容過時,無法與日新月異的現實接軌,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國內改革的深入,國際金融領域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實踐的豐富與多變決定了《國際金融》課程的發展性和動態性,但由於編寫、修改、定稿、印刷、發行等諸多環節的限制,《國際金融》課程教材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即“昨天”發生的事情往往不可能寫進教材中去,如2017年1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的新政及其政策走向無疑對國際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治理造成劇烈衝擊,甚至影響2017年全球資產價格的表現。這些最新變化及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顯然還沒有寫進教材。如果一位教師不思進取,不能很快地汲取最新鮮活的知識與海量的資訊,並進行快速有效的加工,通過分析判斷形成自己的思路與觀點,恐怕講課只能照本宣科,毫無新意,與現實脫節。學生也只能在無奈與無趣中度過一節節課,時間長了,只能對學習喪失興趣而厭學,這實在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不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於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以及慣性,許多學生習慣於以教師為主導,把自己定位於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總體表現為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而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也單一地“滿堂灌”,不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只是一味地給出結論與答案,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設施落後,忽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國際金融》是一門集實踐性與應用性為一體的課程,外匯市場雙向報價、各幣種外匯交易的買賣、套算匯率的計算、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及外匯風險的防範等諸多內容,都強調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的結合。但目前很多高校開設的《國際金融》課程都缺乏實驗環節,忽視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且這種教學模式顯然也與實際瞬息萬變的國際金融市場相背離。

(四)教學考核不科學,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當前很多高校的《國際金融》課程考試內容試卷筆試的佔比過高,過於強調書本知識與記憶性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科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與創新能力的考核。試題答案是標準的甚至是唯一的、僵化的,極少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創新的餘地。這種教學考核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不會理論聯絡實際,更沒有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也無法甄別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教學實踐環節薄弱,學生缺乏實踐能力與就業能力

近年來由於實踐教學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但由於金融專業的特殊性,在安排校外實習上實習內容趨於形式化,尤其是商業銀行的投資部、風控部、外匯資金部、會計部等核心部門和科室不會讓學生接觸,很多實習的學生或者是在銀行機關做前臺做接待服務或者在銀行大堂做打雜或者做推銷業務。這不僅使學生覺得實習意義不大,也使很多早已揭牌的實習基地形同虛設。如何找準校企之間合作的契合點,以及通過校外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也需進一步探索。

二應用型高校《國際金融》教學的改革

(一)與時俱進,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之間金融領域的聯絡愈加密切,國際金融事件也日新月異,《國際金融》教學內容不僅要體現金融發展和運作的基本規律,而且還要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特徵,突破教材內容的相對滯後性,使教學內容能充分吸納國內外金融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真實反映金融學發展的最新動態,這就對教師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教師要及時瞭解和掌握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時將最新的前沿問題轉化為現實的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以及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如在講授“國際收支”一章時,由於學生對中國的巨集觀經濟發展狀況相對熟悉和感興趣,教師可把今年以及近10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情況作為主線貫穿於國際收支平衡表、平衡表各賬戶餘額的分析、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和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等章節中,在授課內容中融會貫通,激發他們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內容會生動而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