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收益觀念的演進

才智咖 人氣:1.8W
會計收益觀念的演進
摘 要 論述了收益觀的演進過程:由原始財產觀向傳統收益觀的演進,再由傳統收益觀向全面收益觀的演進。其演進的動因大體上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環境的變化,經濟現象日益複雜,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加;二是經濟收益,即淨財富的不斷增加。即為會計資訊的使用者提供更相關的決策資訊,財務會計應當用全面收益觀來反映真實的業績。
  關鍵詞 原始財產觀 傳統收益觀 全面收益觀 經濟收益
1 會計收益觀的演進
1.1 原始財產觀
  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們進行簿記記錄,主要是為了幫助進行財產管理,當時並沒有明確的收益概念,更不要說完整的收益決定,只有財產保全的意識。
  (1)產生背景(條件)。企業組織簡單,資本來源單一,沒有出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沒有持續經營的經濟現實和理念;生產經營的條件簡陋,長期耐用資產比例很小。
  (2)會計特徵。採用簡單式記賬;沒有會計分期概念;收益的核算通過盤存、比較經營結束時與開始時的財產物資數量、價值增減變動來,即“利潤=期末財產-期初財產”,類似於現在的“資產負債表”;沒有固定格式的收益報告。
1.2 傳統收益觀
  隨著股份公司形式的逐漸普及,人們意識到收益及收益決定的重要性。早在17世紀中後期,東印度公司就要求明確區分“資本”和“收益”,規定股利只能來自受益的分配,而不是對資本的分割。從這時起,收益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的物件,逐漸形成傳統的收益觀,通常是指期間交易的已實現收入和相應費用配比之後的差額。
  (1)產生背景(條件)。企業經營環境比較穩定,物質資本在企業中起決定性作用,幣值相對穩定,生產經營中不確定性因素少,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小。
  (2)會計特徵。①基於企業實際發生的交易,主要是通過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收入扣減為實現這些銷售所需的成本。②考慮“收入實現原則”,它要求對收入進行明確的定義、確認和計量。一般地說,除了在個別情況下,“實現”是確認收入的標誌,從而也是確認收益的標誌。③依據“會計分期”基本假設,即代表企業經營過程中一個既定期間的經營成果或財務業績。④照成本來計量費用。資產以其取得成本入賬,直至銷售之時才反映其市價的變動。所以,費用通常代表已消耗資產或已消耗的取得成本。⑤堅持配比原則,講求合理的因果關係。這樣,某些成本或期間費用應分配給期間的收入,而其他一些與本期收入沒有因果關係的成本應作為資產予以遞延和報告。
1.3 全面收益觀
  全面收益,是一個主體在某一期間與非業主方面進行交易或發生其他事項和情況所引起的權益(淨資產)變動。它包括這一期間內除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以外的一切權益上的變動。
  (1) 產生背景(條件)。全面收益觀產生於複雜多變、高風險的經濟環境。隨著經濟環境複雜化,尤其是衍生與套期保值的工具的出現和大量使用,根據歷史成本原則和實現原則它們都無法在傳統財務報表內得到反映,或者在財務報表中反映的賬面金額遠遠小於真實的價值或可能產生的利得和損失。許多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已經意識到現行價值是最優選擇。傳統收益由於其嚴格的限定條件,如“實現原則”將未實現的持產損益排除在收益之外,不能真實反映企業收益,還會出現收益操縱,為此呼喚新的收益觀。
  (2) 會計特徵。①趨於用現行價值作為主要計量屬性。由於全面收益是由收入、費用、利得、損失等組成,與收入、利得相應的資產負債是採用現行價值計量,而與費用、損失相應的資產耗費或價值的變動既可採用歷史成本也可採用現行價值計量,因此,全面收益的計量屬性是混合屬性。近年來,在迅速變化的經濟挑戰下,特別是在知識經濟,為了提高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後續計量日趨增加,而後續計量必然要求採用現行價值。②收益確認計量採用“資產負債觀”。收益被視為企業某一期間內資源增加的淨額。其計算方法就是要通過對資源的計量,即企業在投入資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實現一定期間內資源的淨增加。收益(虧損)=期末資源-期初資源。這樣,收益的決定就轉化為對期初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計價。③突破了交易觀基礎。全面收益將物價變動、偶發事件以及周圍經濟、、、和物質環境互動作用的其他結果也包括在內,從而能夠更好地反映在報告期內產生(而不是實現)的淨資產的全部變動。④突破了實現原則。FASB在130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報告全面收益》(FAS130)和第133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動會計》(FAS133)列舉的其他全面收益專案,包括外幣折算調整專案、可銷售證券上的利得和損失、最低退休金負債調整、現金流量避險工具上的'利得和損失(包括對預期的以外幣標價的交易進行避險的衍生工具上的利得和損失)。這些專案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都是未實現的,按照實現原則,它們均不能包括在淨收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