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五忌”

才智咖 人氣:2.71W
物理課堂教學“五忌”
 物理課堂教學“五忌”
 由於物理學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物理教學本應是愉教樂學,學教並進的,同時也是其他學科與之無法比擬的。但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物理難“教”難“學”,似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並困擾著廣大師生,制約著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要扭轉物理教學這種滯後物理學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局面,筆者結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學體會和教改實踐,認為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突出“五忌”:
 一忌言之無“物”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概念的形成,規律、定律的獲得都是建立在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基礎之上,離開了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物理學也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當然物理教學也就失去了根基,沒有生命力。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物理前和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都遠大於其他學科,這正是由物理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習的深入,學生對物理的興趣逐漸降低、淡化,甚至於厭煩,更有的戲說物理是“無理”。問題表現在學生身上,但根子出在教師身上,出在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上,更出在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上。教師常常以種種理由或藉口,把物理教學侷限於常規的說教的層面上(農村中學尤為普遍)。大綱、教材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不能很有效的得以落實。教師以講代演,學生以背代做,把本應是“做”的物理變成了“說”物理,“背”物理,造成物理空洞苦澀,抽象難學。要使物理教學生機勃勃,學生學習興趣經久不衰,教學中就必須克服“言之無物”,空洞說教這一致命問題,教師要充分認識物理學科的特點,充分認識物理教學的特點,深入研究和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把“物”放在第一位,通過實驗展示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揭示物理規律。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和學生實驗都要創造條件予以落實,並儘可能增加實驗,同時鼓勵學生設計和做一些小實驗,力爭做到堂堂有演示,節節有實驗。要發揚“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開拓創新精神,用物理學的思想和物理學家的科學精神指導我們的物理教學實踐,把物理實驗教學不僅作為物理教學的必要手段,更要作為物理教學的目標加以落實,讓實驗統帥物理課堂,使物理課堂真正充實起來,活動起來。
 二忌喧賓奪“主”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的工作、教師的職業,突出教師的作用和地位,強調教師的“教”,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教學活動的。現代教學觀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認為教學是“教”與“學”組成的對立統一體,“學”是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是為了學,“教學”即“教師教學生學”,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學”是內因,“教”是外因,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教材、教學手段等對學生來說都是客體、媒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要服務於學生的“學”,一切活動要圍繞學生的“學”展開。教師要有“服務”意識,要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導航者,做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促進者和組織者。切忌目中無“人”,喧賓奪“主”。要由過去在課堂上的獨奏者轉變為與學生同臺的伴奏者,由“主演”轉變為“導演”,由“講師”轉變為“導師”,由“一言堂”轉變為“群言堂”。真正把學生推向教學陣地的前沿,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著力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提高學習能力上做文章、下功夫。要認真研究和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法,教師要善於設疑、激疑,鼓勵學生質疑、釋疑,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指導學生主動獲取資訊和知識,而非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使之被動接受知識。
 三忌脫離實際
 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生產實際是物理學大廈的根基。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也是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之上、經過思維加工再形成理性認識,從而獲得物理知識,並經過與實踐相結合而形成能力。生活、生產中的物理現象極為豐富。新《物理教學大綱》強調“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幫助學生通過熟悉的現象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知道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試驗中的廣泛應用……”。新《物理課程標準》確立的課程理念之一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缺乏對學生的瞭解,缺乏對生活、生產實際的研究和挖掘,不是照本宣科,就是所列現象與學生熟悉的實際相去甚遠,學生感到茫然、也致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認識不充分,意義認識不深刻,純粹為“考”而學。脫離實際是物理教學之大忌。物理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充分認識物理學科的特點,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研究學生對生活、生產實際瞭解的狀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組織和引導學生列舉、討論物理現象,透視、揭示物理規律,歸納總結物理知識,並在課堂教學中滲透“STS”教育,以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激發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學習物理的興趣,也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初步基礎。
 四忌奉獻“真理”
 物理概念的產生、物理規律的形成,都需要由表象到本質,經過科學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過程也應體現學生在教師指導、引導下對物理現象、物理事實加以感知、揭示、建構,形成理性認識的過程。傳統教學中“重結論,輕過程”的現象極為普遍。列舉的物理現象和事實不能很好地加以剖析,課堂演示成為一種表演,實驗現象不明,操作過程不清,教師常常是“草草收兵”,結論由教師和盤托出,然後要求學生反覆讀記,教師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是典型的傳授型教學,接受型學習,無疑於向學生奉獻“真理”、這也正是學生感到物理抽象難學的癥結之一。
 物理不僅指具體的物理知識,而且還包含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物理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知識,更要重視科學方法的滲透和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培養、這是素質教育的精神要求,是物理教師新時期的歷史使命。物理教師要很好履行自己的使命,就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深刻領會大綱精神,樹立全新的課堂理念,組織引導學生經歷科學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感受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一些難以展示過程的實驗,可設計相應的CAI課件予以呈現。要著力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歸納概括知識的能力,並使學生從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感染。
 五忌資訊飽和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獲取資訊並加工處理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個個問題,並通過自主思考、合作研究,不斷地解決問題,又在不斷地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深入研究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深化和豐富。而實際上由於多種原因,致使學生從幼兒園、國小到初高中,再到大學,問題意識越來越差,常常聽命於教師,信奉於課本,由一個個的“問號”變成“逗號”、“句號”,以至於成為“感嘆號”。
 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不問問題,並不是沒有問題。其實“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學生一方面是不敢問,更多的是沒有發現問題,不善於發現問題。這裡有一個資訊飽和問題。不少教師認為,課堂上講得越細越好,越多越好,唯恐學生聽不懂,唯恐知識有遺漏,可謂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滴水不漏,重點難點講深講透,甚至講爛講化,還要求學生當堂消化,當堂解決問題。提問方式也是“老師問,學生答”的單一模式,師生之間資訊是單向傳遞。有的把“滿堂灌”變成“滿堂問”理解為啟發式教學。殊不知,這樣把問題全講清了,講完了,學生全聽“懂”了,還有什麼問題可思考,有什麼問題可提問?學生也習慣於聽“懂”完事,而不去也無暇去深入思考,更談不上有所發現。因此,課堂教學要留有餘地,有些問題點到為止,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研究。教師不要越俎代皰,不能代替學生學習,更不能代替學生思維。要創造條件,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積極探究的習慣,敢於提問的勇氣。只有學生主動獵取的知識才是具有活力和價值的知識,也才是“一勞永逸”的知識,並可在將來創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