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主義批評的幾個問題

才智咖 人氣:2.97W

引言

關於道德主義批評的幾個問題

如果按照批評標準的審美、思想二分法,道德批評屬於思想批評的範疇,思想批評分為 政治 思想批評、倫理思想批評、 社會 思想批評、 哲學 思想批評、宗教思想批評等若干方面,其中政治思想批評是最重要的方面,但是倫理思想批評也佔極為重要的地位,道德批評也即倫理思想批評,它是對文學作品滲透出來的倫理立場的 研究 和批判,看它體現了進步的倫理意識還是落後的倫理意識,這個倫理意識是有利於人類的自由解放還是阻礙了人類的自由解放。如果按照批評標準的真、善、美三分法,道德批評獵屬於“善”的範疇,是對作品的道德觀念的評判,一部文學作品,它引導人向善還是趨惡?它是積極的還是頹廢的?它淨化人的靈魂還是汙染人的靈魂?這是道德批評所要評判的 問題 。

一、道德批評何以可能

道德批評本身不僅是作為標準,而且是作為一種 方法 存在於文學批評之中的,它是對作品進行價值判斷的一種方式。但是古往今來,人們對道德批評的認識並沒有得到統一。道德批評在 理論 上依然有它的合法性問題。

文學作品如果沒有道德功能,那麼,道德批評顯然就沒有存在的根據。道德批評的存在是以“文學作品具有道德功能”這個懸設為前提的。這對於道德批評是一個關乎其存在的基本理由的問題。但是在這樣的問題上,人們不是沒有爭議的。文學作品是否必須提供道德認識?文學作品是否本體地包含道德感化的目的?道德思想是否是文學作品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

一種觀點認為文學作品是審美的超越功利的,因而和道德的實用價值是對立的。如康德。康德認為文學作品是不應當以道德的實用目的為創作的鵠的,他是持非功利說的,在康德的思想體系中,道德判斷和審美判斷依據著截然不同的規定(康德:《審美判斷力》)。席勒也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審美的心境不可能來自道德的根源,它只能來自 自然 的恩賜,它只導致自由(席勒:《美育書簡》)。雪萊說:"如果詩人把他自己往往受時空限制的是非觀念,具體表現在不受時空限制的詩作中,他便犯了錯誤……他們常常抱有一種道德目的,結果他們越是強迫讀者顧念這目的,他們的詩的效果也就相應的越弱"。(《詩之辯護》)尼采認為“美學就應當是生 理學 。”(《權利意志》)

上述觀點的持有者並不都是如尼采一樣的非道德主義者,康德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地道的道德主義者,但是為什麼他們會如此認為呢?從這些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並不是真的試圖將道德驅逐出審美的領域,而是認為審美現象和生活現象是不同的,它並不遵循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律(如雪萊所說的“受時空限制的是非觀念”),它遵循的是超越日常生活中善與惡二元對立的超越性道德(“超越時空限制”的),例如康德就認為審美在終極意義上和道德是相同的,二者在最高的終極理想的層次才是統一的,尼采之所以在美學領域反對道德主義,其實並不是真的認為美學和道德無關,只是尼采所認為的道德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弱者的道德,而是特殊的“強力”的道德。

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學作品本體地包含了作家的道德立場,因此天然地具有道德作用。但是對於這種作用的實質,卻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他就認為詩歌對於人的道德起到的作用是反面的,文學作品奉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我們要拒絕他(模仿詩人)進入到政治修明的國度裡來,因為他培養髮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殘理性的部分。”(柏拉圖:《理想國》)而另一種看法則相反,如托爾斯泰,他就認為好的文學 藝術 作品一定是那種將所有人都聯合起來的藝術,因而藝術必然增進人們的確信真理、忠於上帝的.意志,自我犧牲、對人的敬和愛的感情,起到道德教化作用(托爾斯泰:《什麼是藝術》)。這一派在文學創作上持功利說,認為文學藝術必然是作者的思想意識的反映,必然地帶上了作者的道德傾向,因而理想的作品必須在道德上給人以指點,指導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