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壓抑的症狀

才智咖 人氣:2.42W

孩子通常不太善於在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很多家長往往都不知道。對孩子的言行,父母最好是細心觀察,把影響孩子成長的不良因素及時處理掉。心理壓抑是孩子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情緒,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困擾。

兒童心理壓抑的症狀

孩子心理壓抑時不會直接地告訴父母,但父母可以通過孩子的言行來判斷孩子是否心理出了問題。一般來說,孩子心理壓抑會有以下的四種症狀:

1、說謊和欺騙。5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並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後果。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下也會撒謊,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壓力。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後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了。

2、拒絕吃飯。如果孩子出現厭食現象,可能是孩子的情緒出了問題,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展成飲食節律紊亂。作為父母,此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3、過度憂慮。孩子看到電視裡颶風災難的報道後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4、攻擊性行為。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但這些行為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係,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於心情壓抑,這就是說,你應該儘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因為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對孩子因為心理壓抑而出現的這些症狀,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並及時採取行動來緩解孩子的壓抑情緒。

另外還有一些也是:

亂扔東西愛打人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比如沒輕沒重地隨手把東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別的孩子。這是因為,幼兒 是不會約束自己的。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有的家長覺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其攻擊行為。據研究,攻擊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但後天的養育也很重 要,如果父母或家人過於粗暴,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擊傾向。

對策:家長不要急著教訓孩子,首先要了解導致攻擊行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內心的想法,弄清楚後再思考從 何入手來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紅皁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會強化攻擊行為。對於只是偶然出現攻擊行為的'孩子,只需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長了,攻擊行為自然就會消失。對於常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家長可以安排一些簡單、需要耐心的遊戲,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

總是不願意睡覺

目睹同學被老師責罰,或許被責罰的人心裡沒當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卻被嚇壞了。這其實與孩子天生的氣質型別不同有關。有的孩子天生憂鬱、敏感,情緒易受影響,容易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影響。有的孩子區分不開想象與現實的世界,會被想象中的怪物嚇到,會因白天看到的動畫片、聽到的故事中有一個嚇人的怪物,而認為怪物就在身邊。還有的孩子對公平和溫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師和家長冷落了他們,或對他們有所不公,就會內心受傷。因此,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關注孩子 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有時候,許多困難在家長眼裡不值一提,但卻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對策:睡覺前和孩子聊聊天,給他們關愛和安全感,也給他們機會說出心裡話。如果是因為看了什麼嚇人的東西,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引導他們克服恐懼,同時要讓孩子看積極快樂的動畫片和圖書。如果在學校出了問題,家長應該與老師溝通,並與老師達成共識,善待孩子,多給他們一些鼓勵。

哭哭啼啼招關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採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1.責怪與評判:諸如“走路怎麼不小心”、“這點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類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情緒上的認同和安慰,讓他們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援,損害親子關係;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容易導致他們缺乏自信。

2.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後會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絡起來,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

3.推卸責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寶寶”,許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對策: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需求,需要經歷哭的過程。家長還要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援的態度,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這是家長增進親子感情的一個契機,讓孩子感受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援我”。

上學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嘔吐、暈厥,可到了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焦慮時,人常常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症狀,如肚子疼、發燒、腹瀉、出虛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學,就會每到週日晚上開始肚子疼,這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軀體障礙的表現。還有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不但會壓抑他們的發展能力,扼殺創造性,還會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身體上的障礙。

對策:家

長需要先帶孩子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查不出問題,那說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問題了。家長需要詳細詢問,讓孩子覺得父母可以信賴,以便找出他們焦慮的原因,並想辦法解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過度自責,就應該及時調整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種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標準、嚴要求”。父母應該學會通過 評價孩子努力的過程來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進步。對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