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打造開放人才創新創業平臺

才智咖 人氣:1.4W

引導語:促進人才與市場、成果與企業、專案與資金、產品與需求有效對接和深度融合。武漢打造開放人才創新創業平臺,為人才的夢想搭建舞臺。

武漢打造開放人才創新創業平臺

創新驅動發展關鍵在人才,人才創新創業離不開承載平臺。

作為人才大市,武漢多年致力於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人才的成果轉化提供孵化場地,為人才的專案落地打造承接載體,為人才的資源對接營造交流空間,為人才的夢想實現搭建事業舞臺。

1987年,我市誕生了我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歷經30年發展,全市創新創業平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與時俱進創新轉型,逐步完成了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由單一服務向全鏈條服務、由區域資源整合轉向全球資源整合的蛻變,實現了服務功能從1.0版本到4.0版本的轉型升級,形成了多類別、多層次、點線面相結合的平臺體系。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個“創谷”、52個創新創業園區(街區)、217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08家眾創空間、1352個企業創新平臺以及16個人才創新創業超市(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吸引集聚5000餘名產業領軍人才及團隊,湧現出一批高階科技成果和高技術企業,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作出了重要貢獻。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當前,武漢作為超大城市,正迎來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長江經濟帶建設、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搶抓空前機遇,我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人才鏈、完善資金鍊、配套政策鏈,大力推進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以最好的空間、最好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廣納天下英才,與武漢結成奮鬥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共歷艱辛、共創輝煌。

因地制宜 科學規劃佈局平臺建設

注重把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與區域產業特色、科教資源優勢、城市有機更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場地設施、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低成本、高效率地推進全市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大發展。

——緊扣產業轉型升級。全市正在建設的7個“創谷”平臺,每個“創谷”都瞄準資訊科技、生命健康、智慧製造三大產業中的一個具體細分領域,聚集各區主導產業鏈條和迭代發展的高階人才企業,致力於打造一個個優勢產業集聚高地。

——依託科教資源優勢。聯合高校院所,合作建設一批高校創業孵化基地,打造了10個環高校產業帶、環高校眾創圈,推廣“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模式,促進產學研深度對接融合,有效承接高校科教成果落地轉化。華中科技大學與華工科技、華工創投等聯合組建啟明星空創客空間,已培育華科聯創團隊、冰岩團隊、電工電子科技創新中心、機械創新基地等19個示範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網聚了千餘名大學生科技創新精英。

——結合城市有機更新。緊抓城市“三舊”改造的契機,利用閒置廠房、倉庫、樓宇及商業設施,廣泛發揮企業、投資機構、高校院所等社會力量,改造建設以創業咖啡、創客空間等為主要形態的眾創空間和新型孵化器,讓眾創空間遍佈全城,讓創新創業從“小眾”變為“大眾”。漢陽區對原824廠的工業老廠房重新定義設計,打造成漢陽造創意產業園,吸引了大批創意產業人才入駐。

痛點思維 不斷提升平臺服務功能

根據人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痛點”和需求,優化和提升平臺服務功能,著力為人才和企業提供宜居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生活環境和配套服務。

——著力構建全鏈條的生產服務。圍繞人才創新創業的成長路徑和發展階段,提供全方位、全鏈條、保姆式服務,幫助創業企業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東科創星孵化器創造的“免費創業培訓+定製化輔導+早期天使投資+資源共享”孵化器模式,181名學員中便產生了52名“3551光穀人才”和1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被稱為武漢的“創業黃埔”。

——著力提供保姆式的生活服務。針對人才對“生活圈”的需求,將平臺建成人才輕鬆工作、生活、娛樂的“活力社群”,讓人才創新創業無生活之憂。光谷生物城著力打造“1公里生活圈”,配套餐廳、超市和必要的室內外活動設施,建設人才公寓,引入郵政、電信、燃氣、自來水、電力等公共便民服務,同時開展體育比賽、讀書會、音樂劇、藝術展等文體娛樂活動,豐富人才文化生活,讓人才創新創業之餘,也能盡情享受生活。

——著力打造人性化的生態服務。一方面全力打造留住人才的“硬生態”,人才創新創業平臺一般選擇在環湖、環山、環水、綠帶周邊等環境優美區域,或高校院所毗鄰區域、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等條件優越區域,增強人才在武漢的幸福感,另一方面著力營造尊重人才的“軟生態”,將人才提升至“城市合夥人”的戰略高度,給予制度化的保障和禮遇,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社會氛圍。

企業創新研發平臺

例項:烽火創新谷

企業創新研發平臺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織形式,具有技術轉移、技術研發、資源共享等功能,平臺建設一般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支援,主要包括工程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形式。全市現有各類企業創新平臺1352個,其中,11個工業技術研究院,263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43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35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28個院士工作站,有效地推動了創新成果轉化,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烽火創新谷是華中地區首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創新創業基地,也是湖北省形成的首個由“地方政府、大型央企、高等院校”共建,“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智慧城市領域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烽火創新谷重點打造“資產管理、投資、創客中心、公共服務”四大平臺,聚焦“平安城市、智慧旅遊、智慧教育”三個方向,將烽火科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的產業需求和科研需求轉化為適合創新創業的專案,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鏈條,推動產業、人才和資本“聚集”,實現生態鏈共生共榮。

整合資源 統籌集聚創新創業要素

整合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各方資源,集聚政策、人才、資本、技術、成果、場地等創新要素,促進人才與市場、成果與企業、專案與資金、產品與需求有效對接和深度融合。

——有效聚合政府資源。統籌政策實施,集合國家、省、市、區各級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優惠政策,確保政策落實;統籌場地使用,建立孵化場地統一資訊管理,實現創業場地的高效流轉和優化配置;統籌資金支援,保證人才專項資金最大限度地用於支援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整合各職能部門資源,在人才創新創業服務超市建立“一視窗受理、一站式聯辦、一網式執行”的並聯服務機制。

——優化配置市場資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各類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化發揮各類創新要素的效益。高投眾創·夢想集裝箱設立20餘隻創投基金,每週舉辦“融資微路演”,邀請投資人和融資企業,進行專案融資撮合。

——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鼓勵平臺採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引入社會中介機構,舉辦人才沙龍、專案路演、創業大賽等活動,提供法律、智慧財產權、資金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東西湖區人才服務中心引入社會組織力量,推出創客空間會員卡、人才醫療服務卡等20多個服務產品。

優化管理 實現平臺共建共享共用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推動政府、企業、社會機構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平臺建設發展,形成共建共享聯動體系,不斷增強平臺持續發展活力。

——強化部門聯動。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科技、經信、發改、人社、房管等部門各司其職,分領域、分行業組織建設特色孵化器,開展人才交流和創新創業活動。

——推動政企聯動。以政府引導帶動企業主導,政府發揮政策支援、產業規劃等方面作用,企業發揮運營管理、策劃研發等方面優勢,共同促進平臺建設發展。九萬里武漢城市合夥人基地採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營的模式,由武昌區委組織部、水果湖街聯合建成,引進專業公司進行運營管理。

——實現平臺聯動。縱向上,推動創谷、創新創業園區(街區)、孵化器、眾創空間、企業創新平臺與“城市合夥人”服務中心、人才超市進行服務對接,實現市、區、園區、企業服務資源銜接互動;橫向上,推動各平臺相互間打通服務對接通道,互用融資、人才、場地、活動、創業輔導等方面的服務資源,實現平臺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互動緊密的眾創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