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養殖技術工作總結範文

才智咖 人氣:1.12W

篇一:肉牛養殖技術技術培訓總結

在上級有關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相關精神的指導下,楊河鄉在本鄉舉行了肉牛養殖技術培訓活動,此次活動已經結束,現總結如下:

牛羊養殖技術工作總結範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冬春農閒季節,舉行此次培訓,在全鄉範圍內掀起學技能、用技能、促成長的熱潮。

二、培訓物件及內容

此次培訓以農村務農勞動力為主,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主,兼顧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次培訓內容為肉牛養殖技術。

三、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使學員掌握肉牛養殖技術,並很快的適應於生產與實踐之中。

四、工作措施

1、制定方案,完善培訓教案。

2、高度重視,建立機制,利用本次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積極取得鄉領導、村委會的支援,以村民學校為主陣地開展好培訓工作。

3、加強領導,加大宣傳發動力度

開班前,要求村主任按成教培訓要求,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力爭保證參訓率達到100%,及格率達到90%以上。

4、任課教師要盡職盡責

為做好本次培訓,成教教師要樹立使命感、責任感,精心備課,認真講課,做到有佈置、有檢查、有總結,使培訓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5、加強實踐指導,做好釋疑解答工作。

五、存在問題

1、集中培訓難度大,經費少。

2、參訓農民年齡較大,文化水平較低,對新知識接受能力較差。

篇二:肉牛標準化養殖配套技術應用與研究技術總結

一、立項依據、目的及意義

肉牛是世界上分佈最廣、飼養量較大的家畜之一。 世界牛肉的需求又逐漸增加,牛肉價格穩定增長的趨勢,利用雜種優勢,實施肉牛人工授精經濟雜交技術,實現養牛業效益最大化。在西方養牛已開發國家,80%以上通過利用雜交優勢極大地提高了牛肉的產量和品質,促進了養牛產業化,獲得了養牛業最佳經濟效益。

我縣歷來有養牛食肉習慣,廣大農牧民積累了豐富的養牛經驗。但是,由於眾多因素影響,我縣肉牛品種改良速度緩慢、改良體系不健全、科研工作滯後、規模養殖數量小,是制約我縣肉牛發展的“瓶頸”。 近年來,通過實施“雙百雙十”工程,肉牛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就環境而言,形成了優越的政策環境、良好的輿論環境、廣闊的市場需求環境。就基礎而言,肉牛養殖數量初具規模。

該專案是依照市草畜產業工作重點和縣委、政府提出的實施“雙百雙十”(即百萬只羊,百萬只雞,十萬頭牛、十萬口豬)工程的發展思路,及走“小群體、大規模、分散養殖”的發展路子提出的。為了加速我縣肉牛良種化程序,提高肉牛的養殖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加快全縣以肉牛養殖為主的草畜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養牛示範村、示範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全縣草畜產業擴量、提質、增效。

通過建立生產雜種肉牛生產的綜合配套技術體系,促進全縣廣大養殖戶發展養牛業的熱情和積極性,使肉牛業成為我縣支柱產業,進一步加快秸稈資源合理利用,促進生態型畜牧經濟的良性迴圈,實現傳統農牧業產業鏈條的延長,提高初級農牧產品的附加值,有利於傳統畜牧業及附屬產品加工業向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發展。

專案完成後,預期每年新增商品肉牛5000頭,按每頭牛年淨增收益2000元計算,每年增收1000萬元。實施區內的商品肉用牛的平均體重達到600千克,屠宰率達到56%,淨肉率68%,肉的品質明顯改善,產品達到國際食

品安全衛生標準.可促進我縣及周邊地區肉牛屠宰加工業、運輸業、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肉牛業的發展,使農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通過秸稈的過腹還田,可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形成良性迴圈,對促進農村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轄區內秸稈資源豐富,可利用草場面積萬畝,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發展肉牛生產,全縣常年出欄牛1.20萬頭。但由於品種改良及技術推廣配套措施未跟上,部分黃牛生產效能退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縣養牛業的發展。為此,引進、擴繁新優品種,利用雜交優勢,選育優良雜交品種,提高山丹肉牛品質,建立龍頭企業,實行規模生產經營,成為我縣養牛業實現產業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站引進西門塔爾、夏洛來、利木辛等優良品種肉牛凍精,對當地黃牛進行雜交改良,並對改良情況進行試驗研究,探討提高本地黃牛生產效能的方法和途經,為我縣今後肉用牛發展提供技術依據。該專案用兩年多時間完成各項試驗研究內容。

二、專案來源

《肉牛標準化養殖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專案,是由縣畜牧技術推廣站2006年自選擬定的,根據本地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自選的畜牧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專案,上報縣畜牧獸醫局,科技局批准實施 .由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獨立承擔完成,專案研究期限為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 該課題由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獸醫師劉剛主持,由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組織在東樂、清泉、陳戶、李橋等鄉鎮實施,具體由站長李慧玉負責,參加人員有黃克全、哈金蘭、樑福文、楊保平、席振新等。

三、專案主要內容

1.應用良種肉牛品種西門塔爾、夏洛來及利木贊凍精對當地黃牛開展二元或三元雜交併進行研究。

2.研究肉牛凍精適時解凍、母牛發情鑑定、適時輸精等影響生產中受胎率、繁活率等的關鍵性技術問題。

3.測定和分析西門塔爾、夏洛來肉牛與本地黃牛雜交一代的效能。

4.制定肉牛人工授精技術操作規程。

5.制定肉牛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範。

6.建立黃牛改良繁育體系,解決液氮、凍精調運及解凍儲存等生產問題。 在縣畜牧站門診凍配改良點的基礎上,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新建成東樂畜牧站、位奇畜牧站、西屯、新河、花寨子、河灣6處肉牛凍配改良示範點。

7.調查農戶飼養肉牛效益情況。對引進的良種肉牛凍精與蒙系牛雜交F1代效果進行了調查。共調查100戶,213頭,其結果為:戶均飼養雜交

F1代牛2頭,次年產犢2頭, 肉平均售價28元/公斤,或3月齡犢均售價

3050元,戶均收入可達 6100元左右。

四、技術原理、路線和創新點

(一)技術路線

西門塔爾、夏洛萊是我縣肉牛種群繁育提高的首選品種。在專案實施中,我們堅持“引進良種、雜交改良、試驗研究、綜合配套、抓點示範、規範推廣”的技術路線,以散養戶為基礎、規模戶為重點、科技服務為動力,採取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結合當地實際和不同生態環境特點,先試驗示範後推廣應用,由點到面,劃區發展,逐步擴大雜交改良面,建立肉牛改良生產體系。

1.主推肉牛品種選擇

近幾年來引進的西門塔爾、夏洛來、利木辛等優良品種凍精授配在部分鄉鎮生產的雜交後代已被養殖戶認同.以以上三個品種為主推品種,開展雜交改良試驗研究並在全縣推廣.

2.雜交組合篩選

以西門塔爾、夏洛來、利木辛為父本、本地蒙系牛及西雜F1為母本,開展二元、三元雜交改良試驗,對雜交F1 、F2的適應性、產犢效能、生長效能、產肉效能進行測定,評價最優雜交組合。

3. 人工授精技術應用

應用肉牛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在全縣6個凍配改良點開展肉牛雜交改良。

4.高效飼養管理技術。

從場址選擇,棚舍建築,採用品種,牛隻選擇、配種,飼草料加工調製與貯存,牛的飼養管理,肉牛肥育,防疫保健技術等方面加以規範,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5.動物疫病防治技術。

制定肉牛免疫程式,驅蟲計劃,對免疫抗體效價進行跟蹤監測。

(二)技術推廣的創新點

1.肉牛繁殖方式的轉變。將傳統的土種公牛本交配種改變為肉牛凍精人工授精雜交改良。肉牛的品種由單一的土種牛轉變為西門塔爾、夏洛萊、利木辛等優良品種肉牛的二元、三元雜交後代,大量的土種公牛全部被淘汰育肥,節省了飼養種公牛的人力物力,降低了飼養成本, 提高了牛的肉用效能和養牛業經濟效益。

2.肉牛品質顯著改善和提高。經雜交改良產生的後代初生重、體尺均有顯著提高,耐粗飼、生長髮育快、易育肥、肉質鮮美、並表現出體格粗壯、抗病力強、對示範區環境、氣候、飼養條件適應性強等雜交優勢。

3.工授精技術的改進。將母牛的發情鑑定和授精時間,由外部觀察為主確定轉變並提高到以直腸把握法視卵巢卵泡發育情況而定。提高了母牛的授配率和受胎率。

4.凍精解凍後輸精時限的改進。轉變凍精解凍後須立既就地授配的老方法為凍精解凍後可易地授配的新方法。

5.飼養管理方式的轉變。將傳統的粗放式飼養管理轉變為精細化高效養殖。

6.服務方式的創新。將原來單一的坐等畜主牽牛到站配種轉變為開通“畜牧110”熱線,上門入戶開展配種等服務。

7.養殖雜交肉牛經濟效益明顯攀升。當地黃牛所產的犢牛體格弱小,

生長髮育緩慢,育肥期長,不耐粗飼,一般需要育肥2—3年才能出欄上市,且存在胴體重偏低, 屠宰率和淨肉率僅在50%左右,飼養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而經凍配改良所產的雜交肉牛,3—4月齡出售價既可達3000多元,育肥牛12月齡體重達400公斤左右,18月齡體重達600公斤左右,屠宰率達到56%,淨肉率為68%,經濟效益極大地提高。

8.制定了專門的技術規程。編寫了《山丹縣肉牛凍精人工授精技術規程》和《山丹縣肉牛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程》,為規範和指導全縣的.肉牛生產提供了行業標準和科學依據。

五、主要成果及效益

專案完成後,實施區內的商品用肉牛的平均體重達到600公斤,屠宰率達到56%,淨肉率68%,肉的品質明顯改善,產品達到國際食品安全衛生標準。

(一)經濟效益顯著:專案實施以來,全縣通過示範推廣雜交改良生產西黃F1、F2代雜種肉牛8800頭,發展肉牛規模養殖戶15戶,實現新增產值2684萬元。專案鑑定驗收後,其效益可持續8-10年以上,每年推廣雜交犢牛5000頭以上,年可產生經濟效益1550萬元以上。

(二)社會效益明顯:專案實施後,可促進我縣及周邊地區肉牛屠宰加工業、運輸業、貿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發展優質高產肉牛,不僅加快了全縣畜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步伐,為養殖戶增加收入壯大了發展途徑,有力地推動了全縣養牛業的快速發展,並且有效解決了農村部分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社會效益明顯。

(三)生態效益良好:採取“農戶繁殖,規模化舍飼育肥”的模式,通過秸稈的過腹還田,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進行舍飼育肥,形成良性迴圈,大大增加土壤肥力,使農業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四)為牛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本專案以研究肉牛凍精適時輸精、受胎率、繁活率等生產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為試驗研究重點,應用綜合配套技術雜交改良當地黃牛。通過母牛的發情鑑定、適時輸精,提高母牛受胎率。研究良種肉牛雜交後代性狀,測定其生長髮育、生產效能。結合我縣肉牛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在棚圈設施改進、繁育與飼養管理、提高肉牛生產水平、加速調整畜群結構、加強環境控制、秸稈開發利用、推行規範化疫病防治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與探索。經過試驗研究、示範推廣、整理總結,制定完善了2項技術操作規程,為今後我縣發展肉牛提供了融實用性和操作性為一體的全套技術資料和科學依據。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了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實施好全縣肉牛標準化養殖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專案,成立了專案協調領導小組和專案操作實施小組。

1、專案協調領導組:以畜牧局局長為組長,畜牧技術推廣站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各鄉鎮分管領導為成員組成專案協調小組,主要從事專案管理、協調、督促檢查工作。

2、專案操作實施組:以畜牧技術推廣站站長為組長,各鄉鎮畜牧獸醫站站長、有關專家為成員組成專案實施組,具體負責制定實施方案、技術路線、技術規程,專案的宣傳、配種員的培訓、母牛的建檔立卡、產犢的跟蹤、產肉量的測定等專業技術服務,從事專案的具體操作活動,進村駐戶,完成抓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

(二)抓好責任落實。肉牛養殖示範場(戶)的建設實行責任制,縣、鄉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縣畜牧技術推廣站與各包點技術人員也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保證了示範建設順利實施。

(三)強化技術服務。畜牧部門選派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切實加強技術服務,指導肉牛養殖示範戶推廣飼草青貯、氨化技術,提高飼草利用率。加強技術培訓,推廣冷配技術,提高養牛戶飼養管理水平和養殖效益。

(四)抓好示範站點。為了取得經驗,推動和指導大面積肉牛雜交改良工作,實行領導包鄉技術人員蹲點責任制,固定專人抓示範點,本專案開始選取4個鄉鎮(養殖場)為示範點。以改良配種、技術培訓、常規技術推廣、小型試驗研究、新技術引進及應用和定期測定改良效果等專案為主要內容,通過試驗示範,總結經驗,逐步向面上推廣應用。4個鄉(鎮)養殖場(戶)當年授配當地蒙系母牛2930頭,產活犢牛2851頭,受胎率達到97.2%,產犢成活率96.1%,繁活率達到88.2%。24月齡頭均產肉220公斤,市場肉價為28元/公斤,肉收入0.61萬元,戶均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

(五)加強技術培訓和科普宣傳。圍繞專案工作,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舉辦肉牛改良、人工授精、同期發情、肉牛飼養管理技術及各種應用技術普及訓練班32期(縣辦8期,鄉鎮24期),培訓鄉站技術人員45人,村級技術人員120人,養牛戶300多人(次)。培訓以基礎理論和實用技術普及應用為主,由縣、鄉鎮畜牧站負責組織,通過技術培訓,在提高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同時,使凍配人員和養牛大戶基本掌握改良配種、肉牛飼養管理、選種淘汰、飼草料加工、疫病防治等技術,為推進科學養牛,加快改良步伐創造條件。在抓好技術培訓的同時,結合工作開展,利用廣播、報紙、圖片、編印科普讀物,廣泛宣傳肉牛改良的意義、方法和新技術,不斷提高群眾肉牛改良的自覺性,使肉牛養殖戶每戶只少有1人掌握科學養殖技術。

(六)抓好試驗研究,組織新技術引進試驗推廣工作。本專案因地制宜,以技術創新,推動科技進步,結合專案實際開展3項小型試驗研究,承包到人負責實施。試驗結束後,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在全縣範圍內推廣應用。

 七、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我縣肉牛基地建設工作,雖然凍配改良起步早,效果良好,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以分散經營為主,養殖規模小,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差。二是母牛養殖數量少且比較分散。三是以粗放型經營為主,尤其是大馬營鄉、老軍鄉以犛牛放養為主,品種老化,養殖成本高。四是市場資訊不暢,農戶向外購牛牛源不清,調運難度大。五是產品商品率低,難以形成品牌,銷售中間環節多,利潤多次分配,養殖戶可得利潤少。六是養殖前期投資大,農戶的自籌能力差,政府扶持有限。

 (二)意見建議:

為了更好地發展我縣肉牛基地建設,結合我縣實際,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大技術、資訊服務力度,從養殖場的選址、設計、規劃,養殖品種的引進等方面為養殖戶做好前期淮備工作;充分發揮畜牧部門的優勢,積極與各大良種肉;牛基地取得聯絡,為養殖戶找到合適的牛源,幫助解決買牛難的問題。二是儘快出臺對飼養母牛戶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戶飼養基礎母牛,以母畜群的擴張實現畜禽養殖總量的突破。三是加快良種改良步伐,最大限度實現自繁自育,降低養殖成本。四是鞏固和擴大原有標準化肉牛小區建設成果,推廣普及規範化飼養技術,提高小區利用率。用經濟效益引導農戶轉變養殖觀念。五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爭取更多的能人富戶回鄉搞養殖,為我縣草畜產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