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才智咖 人氣:1.56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集合15篇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

“樹真好”是大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目標是“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樹的認識,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請幼兒說說身邊的樹,回顧自己在哪裡見過樹,說說自己認識的樹的名稱等;第二環節,請幼兒理解圖中的內容,並欣賞散文前四段;第三環節,請幼兒根據圖中的內容學習有關“樹真好”的話。接著,我開展了分組教學,期盼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接著問:“你們在哪裡見過樹?”天天說:“我家門前有一棵樹,我很喜歡。”我忙問:“你為什麼喜歡?”“因為可以長種子。”我說:“今天,老師請你們看一看這些樹是不是你們喜歡的樹,認不認識它們,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說好。接著,我逐一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認識橘樹、桃樹、鐵樹、柳樹、楓樹等,並趁機引導幼兒把正確的樹名組織到相關的句子裡去,以豐富幼兒的語言。如,“桃樹上開滿了鮮花”“鐵樹有著長長的、硬硬的葉子”“秋天到了,楓樹的葉子變紅了”,等等。接下來出現的椰子樹圖片讓幼兒猶豫了許久,他們說“有點像鐵樹”“有點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長得像鐵樹。看,樹上有什麼?”宋宋受到了啟發:“是海灘樹吧?”我告訴幼兒:“它長在海灘邊,叫椰子樹。”看完六幅圖片後,我換了個話題:“我們看到了這麼多漂亮的樹,真好!為什麼叔叔阿姨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云云說:“因為他們喜歡。”宋宋說:“因為可以把太陽擋住,為我們遮陰。”……

以上是活動第一環節的一段實錄,我主要圍繞幼兒身邊的樹展開,從“你在哪裡見過樹”“是否認識螢幕上的樹”“為什麼種樹”等幾個問題入手,與幼兒展開對話。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覺到儘管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匯入部分在繞圈子。我在引導幼兒認識樹的名稱上花了很多時間,內容與“樹真好”的主題有些偏離,並未緊緊圍繞樹的好處展開。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我馬上進行了調整。在另一組分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嘗試。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好奇地問:“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鑫鑫充滿感情地說:“為了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所以要種樹。”我點頭:“你覺得大樹能讓環境變得更美,是嗎?偉偉,你覺得呢?”偉偉說:“可以擋住沙塵暴。”我笑著說:“是的,樹能擋沙塵暴,上次我們做過調查。”耘耘說:“樹可以幫助我們遮太陽。”我用手遮著頭頂說:“可以給我們帶來陰涼,防止太陽把我們晒傷。”天天輕聲道:“樹可以擋住龍捲風。”我接著問:“是啊,樹的本領真大。它還有什麼本領呀?”耘耘補充道:“樹能給我們提供果子。蘋果樹能長蘋果。”我給予了肯定:“我們周圍有許多果樹,每天能給我們提供水果,讓我們吃了身體健康。你們知道樹還有什麼本領嗎?”怡怡說:“樹還可以做些東西,比如做成小魚貼在牆上。”我回應道:“把樹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藝品,然後用來裝飾,對嗎?”“樹可以製造氧氣。”“樹能做船。”……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說著樹的作用,他們的已有經驗被激發了。

從以上師幼對話的情況來看,幼兒不僅樂說,而且有話可說,雖然談論的範圍縮小了,但討論的方向更明確了,更有意義了,對下面活動環節的開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內容與目標“攜手共進”,使活動重點更加突出,從而推動了目標的達成。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2

幼兒對於圖形,有著一種與眾不一樣的興趣,而《找圖形》這個活動正好迎合了小朋友的興趣,在遊戲中讓幼兒能夠認識圖形,瞭解圖形,感知圖形的特點。我精心準備了這個活動,提前準備了很多的教具、學具。在活動的一開始,我經過“圖形國王”送來的禮物這一遊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再引導他們根據禮物的特點認識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這首先為下頭的“奇妙的箱子”遊戲打下了一個基礎,鞏固了幼兒對圖形的認識、感知圖形的特點,利用圖片、周邊環境等讓幼兒找圖形。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我又用“尋找圖形”遊戲(一個由三種圖形拼接的機器人),讓幼兒認識各種圖形,明白圖形的結合能夠構成不一樣的形體。在過程中,我讓幼兒自我去操作,自我去觀察發現問題,做到讓幼兒自我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最終的幼兒自我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我給每組小朋友都分配了任務,準備了可操作的活動材料,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操作的機會,最終完成任務。我發現我班的小朋友都掌握地較好,在幼兒動手操作時,小朋友完成的都比較好。

在每一次上課後,我們就會發現自已要改善的地方和注意的地方,於是為下一次的活動而努力。在本活動中,幼兒對圖形的認識和特徵已經有了必須的認知,能根據圖形的特徵,找出各種圖形。課堂上經過生動的談話、遊戲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經過供給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進行活動的製作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學得簡便、學得愉快,幼兒的進取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保護幼兒的意見,開發幼兒的創造力,鼓勵幼兒善於發現與眾不一樣的現象。可是本節課,我的語速有點快,語言不夠精練,語言不夠生動,環節的設計還能夠更加生動趣味,並且我的應變本事也有待加強,在複合圖形的識辨中卻暴露了一些不足:我展示的是一個複合圖形(機器人),由於臨時改變了教學思路,再加上勾勒線條的不太明顯,之後讓幼兒都難以數清楚機器人是由多少塊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組成的,所以我將自由練習改成了團體練習,讓大家一齊來數一數,做一做。本次《找圖形》活動讓我明白了,僅有在不斷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教育不斷在更新發展,也正是因為一次次的總結經驗,我們才能在其中得到培養,漫漫成長,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3

託班幼兒難帶,這似乎已成為幼師們達成的共識。這邊剛安慰好哭哭啼啼的孩子,那邊已經尿褲子了;餵飯的勺子剛拿到手中,後面已經在你背後吐了起來。

剛拉開一對打架的,那頭又多了兩排牙齒印,問題接連不斷的發生,讓幼師們每天都在手忙腳亂中度過,很多幼師都害怕這門苦差事。

為了讓這門苦差事變得不再苦,本文對“幼兒園教師怎樣帶好託班”的系列問題進行了闡述。

一、託班幼兒的這些行為,你瞭解嗎?

一提到託班,幼師們就會想到,託班幼兒難帶,乾的事也是最多,最雜的。不僅要哄哭鼻子的幼兒,也要幫幼兒換尿褲、還要給幼兒餵飯,可是,你想過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藏在託班幼兒心裡的祕密”,在有的放矢的對其進行引導,比單純被動的哄孩子,可謂事半功倍。

1、哭哭啼啼託班幼兒,第一次離開親人,來到陌生的幼兒園,開始過集體生活,難免會有哭哭啼啼的表現,這是很正常的。

不過,幼兒的哭也有很多種,幼師們要辨別不同哭聲,找到讓幼兒停止啼哭的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 期待性的哭聲解讀:期待老師注意,希望老師抱抱、摟摟、親親自己;擔心媽媽不要自己,盼望家長早點接他回家。

對策:幼師要多抱抱、多摟摟、多關心幼兒,說:“××乖,媽媽會早點來接××。”幼兒得到了滿足,知道媽媽還會來接他/她,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②哭聲解讀:有些孩子試圖擺脫在幼兒園所處的孤立境地,繼續保持原來那種被家人照顧的家庭生活,向老師家長表示。

常表現為:在家長送入園的一剎那,高聲喊叫、摟住脖子、撕扯衣服……而當家長一旦離開,他卻馬上停止喊叫,不哭也不鬧。

請輸入標題對策:這樣的孩子比較靈活,一旦發現這種方法不靈,他會把依賴轉向老師。因此,針對這樣的孩子,幼兒園老師要取得家長的配合,讓他們放心的離開幼兒園,不要回頭看孩子,更不要留在幼兒園。

③感染性的哭聲解讀: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哭,他也跟著哭;看到大家玩,他也跟著玩;聽到別人說的話,他也有同感,繼而跟著小聲哼哼。對策:這樣的孩子模仿力強,創新意識差。

那就發揮他的特長,暫且不去管他,讓他模仿一會兒。一般只要控制好上面這兩種孩子,第三種孩子會自然適應園中生活。

④大哭大鬧的哭聲解讀:這類孩子一離開親人就大哭,還大叫“寶寶要媽媽,要外婆”“寶寶要回家”,甚至躺在地上撒野,即便老師抱著他安慰他,他仍拼命掙脫。

對策:這就需要家長狠下心來,還有很多知識分享陸柒叄柒壹叄叄壹玖,不管幼兒哭得有多厲害,都要離開幼兒園。另外,幼師除了哄幼兒外,還要陪幼兒玩一些小遊戲,讓幼兒感到快樂,自然就好了。

⑤斷斷續續的哭聲解讀:這類孩子哭哭停停,午餐時哭哭,午睡起床後哭哭。

對策:針對這種型別的幼兒,幼師要及時穩定幼兒的情緒,有時侯要用一些“善意的謊言”。比如:孩子哭著找媽媽,就可以說,恩,好,我給媽媽打電話,媽媽一會兒就來,咱們先喝完水,在這坐著等媽媽好不好。

哭聲停了,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幼兒的哭聲好不容易平息了,這是,幼兒教師也不能閒著,得“趁熱打鐵”,趕緊進入下一環節的工作,讓幼兒開始進入新的玩樂環節,讓幼兒有得玩,玩得高興,讓他們忘記那不開心的一幕。2孤獨鬱悶這種孩子與上一種相比恰恰相反,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孩子有的天生內向,不愛說話,性格孤僻。

有的則是父母工作太忙,疏忽了與孩子間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這種性格。

對策: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讓家長配合找到主心結,然後對症下藥,使其慢慢變得活潑起來,逐漸擺脫那種孤單,憂鬱的心理。

3唯我獨尊這種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在家裡說一不二,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爺爺奶奶都俯首稱臣,在幼兒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組織性,沒有集體的概念,和小朋友也不團結,特別霸道,而且有一點“破壞性”行為。

如:老師搭建好的房子故意推倒,同伴製作的東西喜歡拆掉。對策: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正確的引導,教他們適應集體生活,懂得團結小朋友,讓他們養成尊敬老人的好習慣,使他們在幼小的心靈裡懂得孝敬老人是一種傳統美德,可以通過故事,兒歌的形成引導他們。

同時,也要做好家長工作,提醒他們過分溺愛孩子的嚴重性,只要家園配合好。孩子很快就會向正確方向發展的。

4、過於好動這些幼兒比較活潑好動,其中,男寶寶較多見。幼師們常常說,這樣的幼兒聰明,長大了能出人頭地。聰明好動的幼兒,人見人愛,但過於好動,一刻也不消停也是件麻煩事。

對策: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與家長溝通,同時也需要對孩子的表現作縱向比較,要耐心地與孩子多溝通,交流,使其有靜有動,使其知道哪些是危險的,哪些是不能碰的,並通過故事,動畫片等舉例,使其真正瞭解,並能夠健康活潑的成長。

二、帶好

託班,要掌握這些技巧託班幼兒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不會自己上廁所,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脫衣服,面對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的幼兒,幼師們總是手忙腳亂,無所適從。

其實,帶託班也和帶小班、中班、大班一樣,無非就是幼兒的吃喝拉撒睡學,只不過託班幼兒需要更多的關心、愛護和寬容,需要幼師更有耐心的引導。

因此,從幼兒的吃喝拉撒睡學等多方面制定託班計劃,掌握帶託班的一些技巧,會讓你帶託班變得得心應手!

(一)生活習慣方面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接受的家教也不一樣,使得幼兒的生活能力參差不齊,更有不少幼兒還養成了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這給他們入園後適應集體生活帶來了許多問題,甚至影響學習和生活。

2.5歲的幼兒,正處在秩序感發展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是託班保教保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1、飲食習慣的培養

①樹立榜樣作用:託班幼兒的吃飯問題,不僅令家長們擔心,也讓幼師們揪心。針對不同幼兒的吃飯問題,幼師要採用不用的應對方式。幼兒飯量小,不強迫;幼兒挑食,不責怪,不強行制止,而是順其自然,逐步指導。

如:幼兒不愛吃青菜,可在平時用餐時,通過樹立榜樣示範的作用——“表揚別的小朋友,你看xxx也吃青菜,多香呀,因為xxx愛吃青菜才長得高,你想不想也長得高高的呀?”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些也變得喜歡吃青菜了。

②物資獎勵:託班幼兒特別喜歡老師獎勵的小貼上,不愛吃菜的時候,比如說:有的孩子不愛吃胡蘿蔔,我就把即時貼剪成胡蘿蔔的形狀,當他把胡蘿蔔都吃了的時候,我就把胡蘿蔔貼上獎勵給他,孩子特別高興,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吃胡蘿蔔的味道,也就改掉了拒絕吃胡蘿蔔的習慣。

因此,幼師們要好好利用小貼上的吸引力,幫助孩子克服了挑食、偏食的毛病哦!

③學會正確咀嚼:在託班,常常看到幼兒不會嚼飯,嘴張不開,或者只用前門牙嚼飯,不僅影響幼兒吃飯的速度,還對幼兒的口腔發展不利,長大後會影響面部美觀。

這時,幼師們可在飯前和幼兒玩“咬一咬,嚼一嚼”的小遊戲,讓幼兒誇張的張大嘴巴,嚼一嚼,以訓練幼兒的開啟口腔,用大牙咀嚼。

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學會了正確的咀嚼方法,進餐速度變得快多了。

④定時、定位進餐:幼兒定位進餐的習慣,不僅有利於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保持環境清潔衛生,還有利於培養幼兒吃飯時集中注意力,促進胃腸分泌活動。

⑤安靜進餐:吃飯時,託班幼兒愛講話,喜歡交頭接耳。幼師不妨給幼兒將《漏嘴巴》的故事,教育幼兒向故事中的小妹妹學習,不做漏嘴巴的孩子。

此外,在託班,也時常看到狼吞虎嚥的幼兒,幼師可通過表演遊戲“我這樣吃飯”,教會幼兒吃飯時細嚼慢嚥,以提高幼兒的進餐質量。

⑥不浪費糧食:在進餐活動中注意孩子的個體差異,估計他們的食量進行盛飯也能使幼兒進餐信心大增,第一碗不宜過多,若一碗吃不飽,要舉手添飯。

避免幼兒看到太多的飯菜產生畏難情緒而影響食慾。此外,還要告訴幼兒,每次要把碗裡的飯吃完,才能離開桌子。平時,可讓幼兒欣賞《憫農》,教育幼兒愛惜糧食,不把飯粒弄到桌子上、或地上,也不留剩飯。

⑦學會自己吃飯:有的孩子故意不吃就等著老師喂,這就不能順著他的脾氣,要培養他獨立吃飯的好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創設相應的環境供幼兒參與操作。

比如:《娃娃家》遊戲,用廢舊雪碧瓶,製成可愛的張嘴娃娃,再提供小勺,小豆,米粒等,幼兒在喂娃娃的同時,使用小勺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並且知道用正確姿勢吃飯,可提高幼兒吃飯的速度,也可逐步改善幼兒吃飯掉飯粒的不良習慣。

⑧養成愛喝白開水的習慣:班上幼兒不愛喝白開水,著實令人頭疼。幼師要想讓幼兒喝水,對幼兒說不喝水會生病等,往往說服不了幼兒,這還得多動動腦筋。

如:“你現在不喝水,我們給肚子裡的“大口袋”喝水好嗎?等他喝了水以後,我就讓他鼓起小肚皮,然後我輕輕地拍拍他的小肚皮,豎起大拇指,誇你真棒,這樣他既把水喝了,又覺得自己真能幹。

⑨讀懂幼兒的行為:有的孩子吃飯慢,就去喂喂他,但有的孩子吃飯慢,也許是碗裡面有些食物他不想吃,要告訴他不能挑食,或讓他說出不想吃的原因。

有時吃飯時一拍肚子,說明他要去小便,有時喂他飯,好好的他就吐了出來,這就表明他已經吃飽了。有時,幼兒的一個動作,就能表達他/她的需求,因此,幼師們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要學會讀懂幼兒的每一個動作,讓帶班更順利。

2、衛生習慣的培養

①飯前便後要洗手:幼兒在家裡是由家長幫助他們洗手,入廁的,他們是完全被動的。幼兒還有“吃手”、“挖鼻孔”等壞習慣,不但不衛生,舉止也很不雅。

幼師可通過《我的小小手》活動,強化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並讓幼兒初步知道自我服務的基本常識和方法,讓他們知道在進餐前,戶外活動後,大小便後,都要洗手。

②學會正確洗手:幼兒知道什麼時候洗手,但是幼兒還不是很會洗

手,藉助兒歌,教會幼兒洗手的步驟和方法,可事半功倍,

如:先用清水衝一衝,再用肥皂抹一抹,兩手交叉搓一搓,小手轉一轉,清水衝乾淨,甩一甩,擦一擦,我的小手真乾淨。讓幼兒在學會兒歌的同時,也學會了洗手的步驟和方法。幼兒很快養成了正確洗手的好習慣。

③學會自己入廁:對於剛入園的託班孩子來說,學會自己上廁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他們要麼不會蹲廁所,要麼不會提好褲子就走出廁所,為了讓幼兒記住正確的步驟,可以通過《自己上廁所》的故事,結合有趣的情景表演,或者在廁所的牆壁上貼上“怎樣上廁所的圖案”等,可以縮短幼兒學會上廁所的時間。

④自己擦鼻涕:天氣變化,幼兒很容易感冒。一感冒,鼻子裡的兩條“瀑布”就出來了,若幼兒不知道擤鼻涕,也不懂得擦乾淨,“嗖”的一聲,又把流到嘴邊的“瀑布”吸了回去,看上去多噁心啊!因此,幼師們在一日活動中,要教幼兒學會用紙巾、手帕擦鼻涕。

3、睡眠習慣的培養

①學會穿脫衣服:託班幼兒的自理能力較差,很多幼兒還不會自己穿脫衣服,這給午睡帶來不少麻煩。幼師可以把穿脫衣服的步驟編成有趣的“順口溜”。

如“脫衣歌”——小寶寶,脫衣服,從上向下解釦子,小手在後拉袖口,衣服衣服快脫下。“疊衣歌”——關大門,抱一抱。彎彎腰,放整齊。

“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鈕釦,小腳丫,穿褲子,穿上襪子穿鞋子。原本枯燥的穿脫衣服,搖身一變,變成了有趣的順口溜,使穿脫衣服變得多麼有趣啊!

此外,幼師還可以利用碎布縫製帶鈕釦的“蘋果樹、”“汽車”等,投放到生活操作區,讓幼兒一一對應練習扣鈕釦,以提高幼兒穿脫帶扣子的衣服。

②逐步改善原有睡眠習慣:託班幼兒剛入園,在家裡的睡眠習慣也被帶進了幼兒園,如,睡覺時咬被子、抱枕頭入睡等。此時,幼師不要制止,要幫助幼兒逐步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如:結合《午睡》兒歌,教育幼兒睡覺時蓋好小被子,小手放放好安靜入睡。對於喜歡趴著睡的幼兒,可通過《娃娃家》遊戲,引導幼兒發現趴著睡覺的不良後果,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姿勢。此外,要給幼兒營造良好的午睡環境,如睡覺前放一些輕音樂,拉好窗簾,幫助幼兒入睡。

4、家園共育要重視幼兒在幼兒園和在家裡表現不一致,好不容易看到幼兒有了進步,可第二天又化為烏有了。這都是因為家園教育的步調不一致造成的,如:在園時自己吃飯,在家則要家長餵飯等等。

因此,幼師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比如,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幼兒的時間,幼兒離園後打個電話,發條簡訊等等,爭取家長協同配合,早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付諸東流。

(二)學習活動方面玩中學: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但也有孩子喜歡看書、喜歡學習。

託班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多長時間,一般是10-15分鐘,要想讓孩子去學習一些知識,就需要教師用一些方法去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愉悅的情緒中接受知識,一邊玩,一邊學習,老師孩子都不會累。

玩具充足:玩具要大,顏色鮮豔,帶聲音。託班幼兒對小的、零碎地、無聲響的插塑不感興趣。相反,對於直觀的,引起注意的聲音很感興趣。

例如:玩積木,教師可幫助幼兒把積木插成各種大的形狀,幼兒比較喜歡。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還喜歡自己佔有一堆積木,雖然自己不插,但也不願意交給別人,這時,教師提供幼兒的玩具量要充足,避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3、多聽故事:託班幼兒對故事特別感興趣,尤其是講得生動的故事,更是讓幼兒陶醉。但適合託班幼兒聽的故事並不多,幼師們可要多花點時間,給幼兒選擇一些語言簡短、容易理解、故事情節簡單的故事。

比如,小白兔、大灰狼、小花貓等形象的故事,就挺適合託班幼兒的。舉例:為了鼓勵幼兒上幼兒園,做個有禮貌的孩子。

我創編了故事《小白兔上幼兒園》,具體內容如下:小白兔的媽媽送小白兔上幼兒園,,小白兔可高興了,,到了幼兒園,小白兔很有禮貌,進門就問老師好,老師趕緊說:小白兔好,還誇小白兔是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幼兒聽了這個故事後,都爭著來問老師好,,我及時地鼓勵他們像小白兔學習,收到很好的效果。

4、豐富幼兒活動:愛模仿是嬰幼兒突出的特點,也是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我們經常開展“大帶小、國小大”的區域活動,讓他們通過模仿,習得別人的遊戲經驗。

同時,可經常利用春遊、秋遊、節日活動、外出散步、參觀等機會,引導嬰幼兒觀察各種事物和現象,加深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以豐富遊戲經驗。

5、提供適宜的遊戲材料:幼兒玩遊戲,總免不了要操作遊戲材料。在託班,橡皮泥、多變的結構玩具深受幼兒青睞。對於玩法單一、缺少變化的材料,如插魚鱗、扣果子等,雖能在短時討得幼兒的喜歡,但過了一段時間就不想再玩了。

為了保持幼兒對遊戲材料的興趣,幼師們需要從趣味性、多變性出發,精心投放遊戲材料,如“配對”、“布包包接龍”、“隨意貼”等遊戲材料。

同時,注意投放難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嬰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並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積累各種經驗。

6、優化材料的投放與管理:在區域遊戲角,常常看到有些幼兒只是蜻蜓點水地玩這玩那,或者手裡拿了一大堆玩具,結果什麼也沒玩成。這通常是投放的遊戲材料過多造成的。

為此,幼師們要遵循“少品種多數量、漸投放常更新”的原則。當嬰幼兒玩熟幾種材料後,再逐步增添新材料;當幼兒玩膩了某種材料時,教師就將這些材料收起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嬰幼兒又會覺得新鮮好玩了。

此外,還可以鼓勵幼兒和家長收集廢舊物品,引導幼兒再加工,變成好玩又漂亮的遊戲材料,幼兒會很喜歡的。

7、遵循區域遊戲指導的原則:

a、尊重嬰幼兒的遊戲權,不限定嬰幼兒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b、以積極的情緒和態度感染、支援嬰幼兒的遊戲;

c、凡是嬰幼兒能做、能想的,就讓他們自己做、自己想;

d、給嬰幼兒留有思考、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允許他們嘗試錯誤;

e、多觀察,少干預,多隱性指導,少顯性指導。

8、注意觀察記錄:對幼兒遊戲的觀察,是教師有效地指導和豐富嬰幼兒遊戲的前提。在區域遊戲活動中,幼師們要仔細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並做好記錄。

如:觀察幼兒最喜歡的遊戲活動是什麼?興趣點何在?他們在討論什麼?是否有選擇投放材料?能否與其他幼兒合作,通過觀察記錄,不斷反思和調整遊戲方案,及時提供適宜幼兒的遊戲材料、方式等,以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

9、把握介入遊戲的時機:在遊戲過程中,幼師適當的介入與支援,可以避免幼兒操作探索的盲目性,

一般來說,當幼兒遇到以下幾個問題時,幼師有必要介入並採取有效的指導:

(1)當他們發生衝突或出現危險行為時,教師要適度介入,以防止他們受到傷害;

(2)當他們遊戲單調、重複、缺乏新意時,教師要引人一些變化,暗示他們模仿、豐富、充實遊戲的情節;

(3)當他們努力後失敗或遊離於遊戲之外時,教師要引導他們一起玩;

(4)當他們有進步時,教師要及時鼓勵肯定,這對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至關重要;

(5)當他們能力差異懸殊時,教師可有意識地安排他們搭配結對遊戲;

(6)當他們缺少材料或對材料感到困惑、使用方法沒有突破時,教師可採取增添、設疑、提建議等靈活隱性的方式支援他們的活動。

三、情緒方面託班幼兒情緒多變,不同幼兒有著不同的情緒表現。

良好的情緒能促進幼兒記憶、思維和創造的發揮與發展。

1、讓幼兒宣洩不良情緒:幼兒心情不好時,適當的宣洩,會讓幼兒心裡好受些,對保持幼兒的心理健康很有幫助。如:託班幼兒入園哭鬧,這是正常現象,幼師要針對不同幼兒的哭鬧做出積極、正確的迴應,讓幼兒停止哭鬧。

這種做法用在很多幼兒身上都是有效,但有少數幼兒還是哭個不停,這時,可適度的讓幼兒宣洩,盡情的哭吧,哭出來就好了,這也是幼兒尋求心理放鬆的一種方式。

2、轉移幼兒注意力:託班幼兒情緒易變,適時的轉移幼兒注意力,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良情緒的發生。幼兒愛動愛玩愛模仿,幼師們可以選擇一些輕鬆、活潑的戶外體育遊戲,愉悅幼兒的身心。如:吹泡泡、開火車等。

幼兒心情好時,可以嘗試玩新遊戲,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幼兒不愛玩某類遊戲時,要加以引導,改變幼兒對這類遊戲的偏見,同時,還要創編出有趣的玩發,激發幼兒玩這類遊戲的興趣。

3、幫幼兒樹立自信:自信是情緒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的孩子容易獲得愉悅的情緒。託班幼兒,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階段,幼師對幼兒表現出信任、讚美、鼓勵的態度,就會有助於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

相反,否定、拒絕、忽視、甚至嘲笑幼兒,很容易讓幼兒產生自卑心理。因此,幼師們要多給幼兒動手操作的機會,多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完成一個新的動作或任務,就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自信也就自然形成了。

4、用音樂改善情緒:心情不好時,聽聽美妙的音樂、動聽的旋律,會讓人心理好受一點。對於託班幼兒來說,由於第一次離開家,開始過上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難免會有點不適應,哭哭啼啼。

這時,若能放一些旋律優美的音樂,如《拍手點頭》,幼師再配上誇張的肢體動作,帶動幼兒動起來,當他們看到有這麼一位可愛的老師,哭聲也會慢慢減弱。

5、多與家長溝通:不同幼兒的情緒反應各異,對相同情境的反應也有差異。託班幼師有必要向家長了解幼兒的一些情緒特徵,如:小便時會團團轉……這樣,幼兒入園後,幼師就可輕鬆應對幼兒千奇百怪的情緒行為。

四、其它方面討好幼兒有技巧:幼兒園教師的態度要親切、自然,不強求幼兒。

例如:寶寶剛入園時,家長一般抱著幼兒入園,教師要自然的與幼兒打招呼,如果寶寶不願意叫老師、打招呼,就順其自然,彆強求。此外,幼兒教師還可經常抱抱幼兒,親親他們,這是與幼兒貼近

的最好辦法,同時也可消除幼兒的緊張心理。

2、照顧幼兒要做到“四勤”:託班和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大班的幼兒通過從託班到大班的幼兒園生活、學習和各方面的培養,到了大班階段,完全是老師的左右手了。

而託班孩子由於年齡小,自理能力差,什麼事都需要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特別要做到“四勤”。

眼勤:教師需要用眼睛去觀察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老師的視線之內,注意發現他們的危險動作,或一些需要。手勤:發現問題趕忙去解決,扶一下孩子或幫助一下孩子。

腿勤: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幼兒身邊,幫他解決問題。嘴勤:要經常和幼兒說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要他們有這些安全意識。

只要做到“四勤”,孩子的安全就有所保障,減輕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3 、日常常規培養:常規培養是是託班幼兒的一項重要工作。幼兒入園後,幼兒的座次、位置要安排好。

從幼兒入園三、四天後,可個別指導幼兒記憶自己的標記及日常生活中的要求。

切記不要集體指導幼兒,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對針對性不強的話不能理解,個別指導更利於幼兒形成好的習慣。對幼兒的常規要求要具體,教師的觀察要仔細,出現問題及時處理。

在區域遊戲中,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將進出區域的小腳丫圖形、物品歸放點的標記等貼在醒目處,讓規則既具體又直觀。

2-3歲的孩子都樂意和老師一起收歸遊戲後的玩具材料。有了標記,幼兒不僅會歸放玩具,還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遊戲習慣。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4

“手帕就像一塊大大的魔術布,能在老師的巧手編織下變成一個個神奇的小動物,小玩具。”,這是一節社會領域的學科《好玩的手帕》,開展這個活動,我本來是要達到這樣的目標:1。嘗試各種方式玩手帕;2。欣賞手帕上不同的圖案與色彩。

這節教學活動的重點在於:讓幼兒觀察手帕上的圖案,培養幼兒善於觀察的能力,自己動手來玩一玩小手帕。於是我依據綱要中的內容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第一環節談話引入,以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題,瞭解小手帕有很多玩法,激發幼兒的興趣。第二環節觀察手帕上好看的圖案。第三環節請幼兒自己玩一玩小手帕,並對其作品進行評價。

當我在走進活動室,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從孩子身上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教室在講解手帕圖案時,有部分幼兒分心。我還從孩子們的操作中,觀察到了學習上的這種現象:不能較好地自行玩手帕,並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簡單的講解,由於教師的示範玩手帕,侷限了部分幼兒的創造力。

這些現象讓我知道了原來的教學設計的不足之處,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被引導的。因此,我覺得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調整:1。講解手帕圖案時,時間可以縮短;2。多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完玩手帕。

經過我的反思,相信再次進行類似操作活動時能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作力,讓幼兒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並學會用語言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簡單的介紹。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5

擔任幼兒園語文教學工作中,我感覺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很快。在學習中,他們的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腦中積累的詞彙不斷豐富,表達的慾望也隨之加強。特別是拼音教學,與語言教學密切相連,更能有效地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的孩子具有明顯的學前幼兒的特點,好動是他們的共性,學習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最喜歡的是遊戲、活動。作為識字工具的漢語拼音,對於善於直觀形象思維的幼兒園孩子來說是單調乏味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結合漢語拼音本身的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在課堂教學中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注重圖、形、音結合。

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抽象的表音符合,沒有詞句等豐富的內容,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這些讓學生學起來感到很枯燥。教學中,我將字母的形和音與插圖結合起來,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情趣。為了便於孩子記憶 我特意把拼音字母編成兒歌。課堂上,從看圖說話匯入,讓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圖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擬唱歌、打鳴的活動中讀準音,在發現形的過程中學會寫。學生在開心快樂中識記形,讀準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 、設比賽。

兒童的好勝心強,抓住這一心理,在課堂上巧妙地增設比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積極性。如:在學完聲母、韻母后,我採用"小猴摘桃子"等比賽形式複習鞏固。操作如下:在黑板上畫一棵桃樹,樹上結滿了紅紅誘人的大桃子,每個桃子上分別寫著不同的聲母、韻母。把參加比賽的學生分成兩個組,要求第一組把樹上寫著聲母的桃摘下來,第二組把樹上寫著韻母的摘下來。比一比,看哪一組先按要求摘完桃,哪一組就獲勝。另外,還採用奪紅旗比賽、拼音接龍比賽等形式進行拼音練習,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三、順口溜輔助記。

在拼讀中,孩子們會遇到多種特殊的情況,如j q x與ü相拼時應去掉兩點,這時就可教幼兒背:"大魚大魚真有禮貌,見到jqx脫帽敬個禮",當學生們揹著這些琅琅上口的兒歌時,拼寫就不容易錯誤。在教學中,根據幼兒喜愛誦讀的特點,儘量設計一些節奏簡單明快的拼音兒歌,或者鼓勵孩子們自己創編歌謠,以此來加強記憶,鞏固拼音學習。

總之,在拼音教學中,應創造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必勝的信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學習借鑑好的教學方法,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將所學真正運用於課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持久的發揮課堂的有效性。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6

進入小班已經一個月了,誰實話當時我是有壓力的,因為教小班要比教大班孩子付出更多的艱辛。小班是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過渡階段。昨天他們還是家裡眾心捧月的寶貝,今天卻要獨自面對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短暫的適應期過後,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缺失、家庭過多包攬已使幼兒喪失了自理的主動性。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生活到有規律的集體生活,適應期伴隨著眼淚和鼻涕,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的身上已經悄悄發生著變化…

記得開學的第一天,我早早的來的幼兒園,為孩子們準備了很多的玩具,活動的材料,孩子喜歡的動畫片、音樂、充足的開水等等,孩子們陸續來園了,孩子們哭著鬧著不讓家長走,我左手抱一個,右手抱一個,後面還要拉一個,頓時教室裡亂作一團,我和同班的老師及其他班的幾位老師又是給他們分玩具又是給他們講故事,孩子們才漸漸平息了哭聲。可過了一會兒有個小朋友又哭了起來,她這一哭不要緊引得別的小朋友也哭了起來,頓時活動室裡又哭聲一片,我們只好請一位老師領著張文博到外面去玩,給孩子們放上好看的動畫片教室裡才又漸漸安靜下來。午休時間到了,孩子們陸續上了床有的拿著枕頭,有的拿著被子,他們根本就不想睡,有個孩子乾脆就不上床上去。我只好給她搬把椅子坐在床邊。我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然後放了一段輕音樂,孩子們慢慢進入了夢鄉,坐在椅子上的那個小朋友也困得睜不開眼了,我剛想抱她上床上去睡,她卻怎麼也不願意,張嘴就哭,我怕把別的孩子吵醒於是就說:“別哭,來老師抱著你睡吧。”她躺在我懷裡不一會兒就進了入了夢鄉。下午看到孩子們一個個被接走我這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小班的孩子年齡小,大小便經常解在衣褲上,剛開學那段時間每天早上都有幾個孩子要哭,每天早上我也會條件反射地情緒緊張,但還是要耐心地處理每件事情。我想我不僅僅要做他們的老師同時還要學會做他們的媽媽,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結束一天的工作,倒在床上不想動了,還真覺得累。可是每當我看到自己的辛勤和愛心使孩子們取得一點進步時,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孩子們入園已經一個月了,在我的耐心教育下,孩子們大都學會了上廁所。我班的許心怡小朋友是個身體瘦弱的小女孩,她的小手很小,胳膊很細,好象用力一拉會把她拉壞似的,去廁所小便,她望著便池不感邁步,我遞上一隻手,她扶著邁了過去。她小便完,我又遞上一隻手,她又拉著我的手下來,就在這牽牽拉拉中,小心怡能自己入廁了,她的媽媽說:“心怡上幼兒園進步真大,謝謝您老師。”因為我是幼兒教師,我就要對家長負責。當家長把他的心肝寶貝送到我懷裡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責任有多重!我要像媽媽一樣呵護孩子,關愛孩子,幫助孩子。我又要做媽媽無法做到的——教師的責任,我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引導他明白道理,幫他探索世界奧祕。家長的期望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我要對家長負責,還家長一個健康,快樂。活潑聰明的寶貝。

我班有個小男孩叫張浩,他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平時就是對爸爸有點“黏糊”。由於年齡小,每天入園時總是眼淚漣漣、嘟著嘴巴,一臉的不高興。為此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怎麼樣才能讓張浩很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呢?開學第二週的禮拜一,張浩還是紅著眼睛來上幼兒園了,他奶奶悄悄告訴我,中午吃午飯能否不吃蔬菜,能否在幼兒園不睡午覺的事而鬧得不開心。於是便拉著奶奶的手,非要奶奶在坐位上陪他一小會才罷休。奶奶走後,我微笑著對張浩說:“快來,和我們一起玩遊戲。”我悄悄觀察張浩的反應,他忍著不讓眼淚“冒出來”,嘟著嘴巴很不情願的參加到我們的表演遊戲中,慢慢地融入了我們的活動裡。見此情景,我又對其他小朋友說:“張浩真棒,你們想看他畫的小手畫嗎?”

這麼一說,小朋友們都很快坐端正了 ------ 良好的情緒一直延續到吃點心。吃點心時,我又一次鼓勵張浩,結果張浩非常快樂的吃完了點心。點心後我把張浩叫了過來,“你今天吃點心可真快,第二名呢!回家把這好訊息告訴爺爺、奶奶好嗎?”張浩情緒高昂地說:“好!”第二天,張浩帶著可愛的笑容,早早的來上幼兒園了。我怕張浩會再一次帶著不好的情緒來園時,於是我就利用他喜歡聽故事去吸引他的注意力。我先以微笑迎接他,故意忽略他的消極情緒。讓欣賞故事來感染他,使他不自覺地融入我們的活動中,忘掉不高興的事情。()接著我又在小朋友們面前表揚他,並請大家都來欣賞以此來愉悅情緒。當良好的情緒圍繞著他的時候,我適時地對他進行了疏導,並用點心第二名的事實鼓勵他,和他約定要高高興興上幼兒園。

在幫助胡正傲的過程中,我對幼兒的情緒教育也有了新的認識。每個孩子送幼兒園都得有個適應的過程,幼兒園對於孩子來說有種拘束感,不如在家裡放鬆,所以他就不喜歡去幼兒園,但我覺得家長一定要堅持送他去,幫助孩子渡過這個時期。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愛,讓孩子知道送他去幼兒園並不是不要他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很愛他的,並且要及時去接他回家,消除孩子的恐懼感。如果孩子生病了,在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儘量不要給孩子請假,可以給孩子帶著藥去幼兒園,請保健老師幫助按時吃藥就可以了。另外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幼兒園有趣的小故事,在無意間給孩子講講幼兒園的好處,比如: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做遊戲,有很多新鮮豔的玩具可以玩,有很多好看故事書等,引導孩子嚮往幼兒園。

家長也可以多和老師溝通,家園配合,多表揚、多鼓勵和多關注,慢慢的他就會重新愛上幼兒園的。愛和安全感是幼兒最基本的需要之一。這種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係到幼兒是否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見,愛和安全感這個前提非常關鍵,可以說,不滿足幼兒對愛和安全感的需要,就等於不給幼兒做好孩子的機會。幼兒將來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教師對他的態度,以及教師能否滿足幼兒對愛和安全感的需要。對於像張浩這樣的孩子,教師不應該認為孩子事多,而應意識到他是對愛和安全感的需求比較強烈,所以我們要以更為寬大的耐心,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地證實自己對他的愛,正確的引導他愛上幼兒園這個大集體。

有人說“咖啡的味道又苦又甜,幼兒教育也是這樣,因創新而苦,因創新而甜。”的確,“創新”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靈魂,因循守舊、毫無創意只能使我們的教育工作停滯不前。“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會培養出富有創造力的孩子”。我認為創新型教師需要有一份責任感,需要有一顆“童心”,需要有一雙善於觀察幼兒的“慧眼”,需要有不必精但一定要廣的知識面。這樣才會讓自己的智慧放射出光芒。國小英語教學反思幼兒園教學反思野荷塘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7

組織小班主角遊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灶、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遊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就是,遊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著鍋子,娜娜說:“這就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說:“我就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著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著:“他就是弟弟,我才就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為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遊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材料,目的就是激發幼兒對遊戲的興趣,促進遊戲的發展,但結果就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就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眾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麼也要跟著玩什麼,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一套的玩具就是無法使遊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鑑,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就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著菜籃子、洗菜盆等。峰峰從菜籃裡拿了一個蘿蔔,望著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後乾脆掀開鍋蓋把蘿蔔放在鍋裡;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裡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衝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就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遊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遊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麼,如何科學地為小班的主角遊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一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遊戲初期的玩具種類一般以四五種為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為宜。隨著遊戲開展的需要和孩子經驗的豐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種類和數量,以推進遊戲情節的發展,豐富遊戲資料。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8

轉眼間開學也已經將近一個月了,在與家長溝通時經常能聽到家長們在向我們“告狀”孩子們回家總是愛看電視,每天一放學回家就是抱著電視機不放,到時間睡覺也不睡,結果第二天總是起不來。為了教育孩子們要勞逸結合,不能看太久的電視,今天(2月27日)上午我結合教材,在班上開展了語言活動《電視迷貓先生》的教學。

本次活動的目標我預設了兩點:1、仔細觀察圖片,講述圖片中的有趣的事情。豐富:一邊……一邊、四腳朝天。2、積極參與講述、討論活動。從活動的效果上來看,活動的兩點目標能很好的達成,整個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都很高,師幼互動良好,活動的氛圍很熱烈,而孩子們都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但是在活動中還是出現了一些的亮點與不足:

1、教師在以“小朋友們喜歡看電視嗎?”來引入活動,由於這是跟孩子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問題,因此孩子們都積極的回答,很快就能調動起孩子們的興趣與積極性。

2、在學習成語“四腳朝天”、“一邊…一邊…”時,孩子們也學得比較快記得比較牢,因為在平時的語言活動中,我在這方面經常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們對於常見成語、詞語的跟念,因此在這個環節中用的時間比較少,而且孩子們都掌握的比較好。

3、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在引導孩子們進行經驗遷移時,結束的比較倉促,沒有很好的從孩子自身來出發,只是草草的結尾,導致孩子們不能很好的理解經常做“電視迷”的壞處。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9

幼兒年齡小,聽覺敏銳,對語言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和領悟能力,正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興趣和動機是影響他們學習的重要因素。幼兒英語教學不但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英語水平,更應該瞭解幼兒、熱愛幼兒。針對我班幼兒的英語水平和接受能力,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體會。

首先,課堂上要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習興趣。幼兒的注意力時間較短,喜歡重複,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差是這個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基於此,課堂的形式要多樣,內容要生動形象,爭取在幼兒注意力分散之前結束主課。例如:在學習一些形狀名稱時,我準備了許多形狀卡片,用變魔術的形式讓幼兒初步認識它們,然後使用形狀卡片讓學生做各種遊戲、搶答比賽、唱歌、律動操等。就這樣,既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也讓幼兒在遊戲中學到了東西。

在教學活動中多加入一些體態語,少一些漢語的翻譯,讓幼兒在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的過程中理解老師所說英語的意思。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氣氛很活躍,容易被幼兒所喜歡,並且有利於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因為相對運動的物體更容易引起人的興趣,尤其是幼兒。

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加一些讀脣小遊戲,比如“你說我猜”和“傳話”等,這裡要求所謂的“說”和所謂的“話”都只是一個脣型,幼兒要根據對方所表現的脣型發出正確的讀音。實踐證明,運用這種方法有利於促進幼兒發音的正確性和準確性。

其次,建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和交流氛圍很重要。

幼兒學習英語需要環境的刺激,如在教室內的牆壁上貼上介紹有關英語字母的東西並與實物圖片相對照。還可以在幼兒閒暇時為幼兒播放一些有關英語的兒歌或者對話,讓幼兒邊玩邊聽,建立語感。另外,可以讓幼兒觀看英語表演節目。

要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英語。語言是在不斷地聽、說、模仿、使用中豐富提高的,特別是幼兒的外語學習,如果沒有一個連續、經常的語言環境刺激,學過的東西很快就會遺忘。因此,老師需要反覆說、反覆用,讓幼兒在自然而然中掌握,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想讓孩子學好英語,還需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我不敢說我能把孩子教的有多好,但我敢說我一定會竭盡全力教好他們,用我的愛心、細心、耐心、童心、信心、誠心去培養每一個孩子。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0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鍛鍊孩子的觀察、記憶、想象、表現和創造能力。我想教師應儘量避免呆板單純學習繪畫技巧的教學方法,而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有以下教學反思:

1、興趣是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

我認為教師要根據時令和季節的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引導孩子們去觀察、認識、體會生活中各種美好的東西,開闊他們的視野,以提高他們對繪畫的興趣以及認識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幼兒多看,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不僅能觀察單一的物體,還要引導其觀察物體的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如在畫《活動中的小朋友》時,幼兒以某一處小朋友玩的情況為主要創作物件,但在豐富畫面時還要再畫一些其他小朋友的活動,使佈局得以更加合理有序,內容更加豐富。

2、創造愉悅、寬鬆的心理環境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些想法在幼兒頭腦中原本就沒有。如果成人不橫加干涉,我想他們會自己創作,自動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所以我們教師要正確面對兒童畫中的“出格”“錯位”的'現象。兒童作畫時經常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小

孩的耳朵畫成小動物的耳朵,鴨子長成尖嘴巴;兔子尾巴細又長;白天時畫出個月亮……出現這種情況時,成人往往無法理解,有人甚至急於糾正,但我覺得我們教師不應打斷幼兒的繪畫活動,急於糾正其繪畫內容,應該在事後引導他去觀察、瞭解相關事物的特徵,讓他們在生活中通過觀察、學習積累起豐富的科學知識。所以,面對兒童畫中的“出格”,我認為教師要多加鼓勵。

3、幼兒繪畫活動中的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術活動中,把握好幼兒的“說”,對培養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幼兒的繪畫水平, 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師在運用多種手段、媒體給孩子許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孩子進行自由的想像,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時要給孩子有充分說的自由,教師千萬不能說“不可能”、“這是不對的”等話語來否定孩子的想法,對具有創造性的、離奇古怪的想法,要給予肯定、鼓勵和讚賞。讓孩子感覺到這樣的異想天開是對的,從而使孩子養成發散性思維的習慣。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說的機會,我想可以採用自己說,和旁邊小朋友說、小組說、以大家說的形式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同時也吸取別人的想像力。

4、以開放的形式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開放性問題,激發幼兒

聯想、創造,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探索問題的不同答案。如在畫《手指造型想象畫》時,教師用手擺出幾種造型,然後讓幼兒發揮想象力,想像什麼,幼兒則可以根據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得出不同的答案。新穎有趣的提問,可使幼兒感到新鮮,促使他有興趣去探究,極大的調動他們投入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5、教師不能忽略的一種繪畫形式——意願畫

意願畫教學既能滿足幼兒表達的願望,又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才能,教師應把握好每一個教育的契機,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入手,達到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講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以後,其中有一個小朋友問我:“老師,小兔子真有這麼笨嗎?他不會到終點時再睡覺嗎?”當時,我不知怎麼解釋才好。後來我根據幼兒的這個提問,設計了一個意願畫題目《龜兔的第二次賽跑》,讓幼兒展開想象,把龜兔第二次賽跑的過程和結果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結果,在這次的繪畫活動中,幼兒充分想象,不僅畫了出來,同時還編成故事講了出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認真欣賞孩子的每一幅作品,並恰當地加以評價

教師應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每一幅作品,即使發現幼兒表現中的錯誤,成人也不必大驚小怪、否定幼兒的作品,而應該在充分觀察和欣賞畫面後仔細詢問幼兒的畫法並作出具體的評價。事後,我們可以引導他去觀察、認知相關事物的特徵。成人過多的關心與干涉只能使幼兒失去創作的源動力,扼殺了幼兒的藝術創作潛能。

在美術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幼兒園美術教育並不是教幼兒什麼驚人之作,而是使他們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建立大膽創造的信心,養成堅韌不拔的毅力,為將來無限的發展創造可能。

本節課我已經上過很多次了,但是每次上課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教法,每次上完都有新的收穫,我想這就是老師的快樂。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1

一、幼兒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反思意識差,反思模式僵化。國外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提出一個教師成長模式:“即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只能形成相對膚淺的認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經驗而不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經驗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複,不能有所發展”。許多教師把反思當作成一種習慣性的經驗積累的過程,把自己封閉在一條重複過往經驗的通道,複製著一成不變的教學思路,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在過往的教學中有效地吸取經驗。反思活動大多停留在對教學活動本身的總結與思考,思考的角度大多是教學活動孩子們是否喜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反思活動成了一種流水化的活動記錄,而對於自己採用某種教學方法好處的由來、孩子們有什麼樣的表現及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等深層次的問題缺乏思考。

2、輕視教學過程,注重教學結果。許多教師在教學活動反思中注重活動結果的反思,而不注重其過程,反思只是對教育活動結果的批判與思考。教師把活動當成一種一次性完成的活動,而不去思考教育過程背後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缺乏深入思考的行為忽視了孩子們的需求與表現,使反思活動流於表面,失去了對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行為價值的思考的機會。如在圖形分類中教師要求孩子們根據圖形形狀分類時,都能做的較好,但根據圖形形狀、顏色、大小同時分類時,許多孩子就找錯了。教師這時只是抱怨孩子們不認真,然後再幫助其完成,而不去思考這個遊戲設計的初衷及孩子們為什麼會找錯了等深層次的問題。

3、教學反思不繫統,現實指導效果較差。一些教師在反思活動中,沒有目標,缺乏對某一個問題的持續研究。每個活動都進行一番反思,看上去反思成果豐碩,仔細研究會發現,每次反思都是泛泛而談,相互之間缺乏聯絡,反思缺乏深度,不能形成清晰的脈絡。這樣的反思結果很難對現實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指導。反思效果不明顯,結果就是教學行為該怎樣還怎樣,幾乎沒有什麼改進。

二、反思中存在的問題之對策

每個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對自我及其他教師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通過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在以後的教學中提高自身能力。本文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從客觀及主觀兩方面提出一些對策。

1、幼兒園管理者要為幼兒教師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反思氛圍。這是客觀原因,更多地取決於幼兒園管理者。教學環境對教師的影響是很大的,幼兒園管理者應積極為教師創造一種良好的反思氛圍。幼兒教師也要積極向管理者提出這些問題,促進教學任務的合理安排,爭取更多的反思時間與機會,並形成一種良好的制度,最終提高教學水平,促進自身的成長。事實證明,只有在這種寬鬆和諧的氛圍中教師才能夠進行有效地反思、交流,並形成更好的教學方式,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2、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反思的目的與重要性,並對存在問題做出改變與調整。這是從教師主觀方面去考慮。一是幼兒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理解教學反思是把自己作為研究物件,研究反省自己的教學觀念與理念,並及時根據反思結果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做出調整。反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總結教學經驗,要改變把反思演變成檢討的不良習慣。二是要加強對教學活動過程的反思。要注意教學過程幼兒的反應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並反思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性,在達到預期目的的基礎上要考慮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有沒有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要認識到很多時候教學過程要比結果更重要。三是要打破傳統思維,找準各個教學活動的聯絡及反思點,要有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到底的心態,通過系統地學習教學理論、觀察優秀教育的大量教學案例,探索各個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絡,找出存在的問題,並在實踐中驗證、改進,形成一套系統靈活的教學方式,最終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幼兒整體素質。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2

一、現代教育需要一種科學的創新的反思性教學

反思,原為唯心主義哲學概念,指對思想本身進行反覆思索。後來泛指對某些事物或過程的重新回顧和認識。人之反思,古今皆有之,它是一種文明程度和個體成熟與理智的標誌,古有“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之言,今有“反省”“檢討”和“人貴有自知之明”之說。反思,首先是思想界和知識界關於元科學(?)研究的一種理念與方法,後來移植於教育教學,便產生了反思性教學。筆者認為這種移植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科學自身發展與進步的一種標誌。誰都知道,教育是面向生命的事業,是追求人類文明進步和科技發展的偉大理想的事業,因此是不容許隨意發生錯誤和問題的事業。要做到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就要學會預防錯誤,繞過錯誤,那麼辦法是什麼?其一就是反思。只有經常不斷地反思,科學地 反思,把反思運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才會實現以上目的。反思,從回顧總結入手,從遺憾中產生。因為教育不會沒有缺陷和遺憾,所以教育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實際上遺憾是反思的結果,也是反思的開始。一個不知道遺憾和懂得在遺憾中反思的教師,實際上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 、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情感極為豐富的人文精神活動。當人的情感豐富超限時往往產生“衝動”和“冒險”,於是欠理智、欠科學(即不符合規律與不合理性)的教學行為也隨之產生,如果這時候不知道反思就會釀成大錯。可見,反思性教學既能讓教學永遠充滿改革與創新色彩,也讓教學永遠處於一種科學合理的理智狀態之中,所以它便成為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科學地整體地把握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1.對於反思性教學的概念,眾說不一。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學》一書中所下的定義,是 “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 ,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 ,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 的過程。”他強調了三點:第一,反思性教學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第二,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第三,反思性教學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我們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對教學經驗進行回顧與重新認識(包括思考、評價、整改 等),以至產生新的更趨合理性的教學方案與行為的活動過程 。通俗地說,反思性教學,即“教學的反思”與“反思的教學”二者有機的統一。

2.反思性教學不同於教學評價和教學反饋,也不全等於教學反思。教學評價一般是指對教學的價值判斷。它事先制訂一個評價方案(含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等),然後對教學作出是否達到標準、達到程度如何等等的價值評判。教學反饋一般是指將一部分教學的結果(知識結論)又返回其知識發生過程和教學過程中以檢驗其結果即知識結論的正確性與否。教學反思是關於教學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趨向合理性的一種理性思考,事先不可能拿什麼規律和合理性作為標準,只是一些公認的教育常理或教育理念,以及那些體現教育規律和教育意志的教育方針、政策等。而反思性教學之所以不全等於教學反思,因為它豐富和發展了教學反思,不僅有教學的反思,更有反思的教學。即不僅只對教學經驗作出靜態的反思,更有反思後的積極整改的更趨合理性的教學實踐。還值得指出的是,反思性教學在實踐過程中也常常離不開教學評價和教學反饋。

三、要構建反思性教學的教學機制與操作體系

要從反思性教學的教學目標(理念等)、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形式、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技巧等方面形成相應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整體設想與計劃。堅持把反思性教學列為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並作為教師教學改革的重要方法來予以推廣與落實。

1.反思性教學的教學策略有“五用五看”:

(1)用理想的眼光看現實的教學;

(2)用發展的眼光看過去的情況;

(3)用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

(4)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

(5)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經驗。

實踐證明這“五用五看”是反思性教學的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

2.反思性教學的教學方法有:案例反思法、專題反思法、過程反思法、因果反思法、辯證反思法、評價性反思法、技巧反思法、回頭看反思法等。如過程反思法,就是指教學過程中的事前反思、事中反思和事後反思等。又如因果反思法(也叫結果反思法),即由結果反思原因與行為的方法,可分由結果反思目標與計劃、由結果反思內容與策略、由結果反思過程與方法等。辯證反思法,即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由個體反思到集體等。這裡想特別介紹一種回頭看反思法。筆者曾在教學中總結創立了一種“課前三思、課後三想”的回頭看反思法。

課前三思,即在課前想好三個問題:我在這堂課要讓學生學到什麼(學習目標),學生會怎麼樣去學(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我要用什麼策略與方法去教學生學。下課後即回過頭來進行課後三想:這堂課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他們是怎麼樣學到的(經驗),我還能不能有別的辦法讓學生學得更好。同時把這“課前三思、課後三想”的東西全部記在教後感或教學札記裡(可單設一個本子,也可寫在每堂課或每篇課文教案後邊預留下的空白頁裡)。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3

現在我已經是中班的小朋友了,我長大了我長高了,我會跳舞我會唱歌,我很能幹。已經是中班的小朋友了,但有些幼兒仍然十分依賴於父母親,對自己行為、能力缺乏信心,不願意嘗試接受新鮮事物。針對這一現象我首先進行了此次主題活動中的《我長大了》教學活動,此次活動,讓幼兒在通過自己觀察、發現、講述、總結等一系列活動中來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做許多事情了。在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參與度高,尤其是在講述自己長大的變化時都搶著講述,樂於與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長。幼兒積極響應不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會做值日生,並在牆飾中留有一版塊“我是小小值日生”,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基本上能把衛生打掃乾淨。尤其是,王騰森小朋友,過去,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自從進入中班 後,彷彿換了個人似地,自從他當了值日生後,更是堅守職責,小板凳擺放得整整齊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孩子們真的長大了,我們心裡由衷的高興。

本主題活動選材貼近幼兒生活,開展活動前我考慮如何使作品達到既誇張又美麗的效果,如何使活動變得有趣,一番思考後,我有了一些創新的想法,當今社會幼兒接受的新鮮事物多、想象力豐富,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與主張。過去的那種“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好奇、求知的慾望了也不利於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更願意和老師一起去發現、嘗試、探索,最後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進行起來師生都感到輕鬆、愉悅,幼兒接受得快、掌握好。比如在《小貓請客》活動中,只給幼兒介紹小貓家來了許多客人,但是客人的數量是多少,教師放手讓幼兒自己觀察,自己數,並填寫在相應的方塊中,讓幼兒親自體會到長大了,不用教師的幫助會做簡單的填數練習。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主題進行完後,我感覺在生動有趣的遊戲中基本完成目標,幼兒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心遊戲。在活動中幼兒為自己升中班而感到快樂和自豪。孩子們展露出對自己升中班感到好奇、嚮往和關愛,在活動中盡情釋放感受到的快樂、自信、才才華和熱情。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4

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明白生活常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常規教育既是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團體生活的“必修課”,也是教師做好課堂管理的“基本功”。教育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領域:一是情感領域;二是認知領域。作為一名大班教師,我在管理中應當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應當強調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充分全面的教育,尤其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領域,關心每一個孩子,使每一個孩子的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揮,爭取消滅教育死角。那麼,如何幫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並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覺得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融洽的師生關係

和諧的師生關係是教學與管理的前提。平時,我比較喜歡和孩子們“瘋”到一齊,拉著衣服玩老鷹捉小雞,做他們喜歡的遊戲和想做的事情,經過與他們的交談和眼神交流來了解他們,發現他們成長的需要。我明白,僅有真正的走進他們的心裡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為了這個我也在更加的努力。

二、重視孩子的習慣養成

此刻的孩子,都嬌生慣養,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難以適應自理的日子,到了幼兒園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首要的,經過學習與實踐我深深的體會到有著良好習慣的班級是多麼的優秀與便於管理,良好的秩序不僅僅能保證課程教育的順利實施更能大大的降低常見事故的發生,孩子們不爭不搶,不打不鬧,不抓不咬,教師還有什麼可累的,當然這是個不小的工程,需要教師的耐心教導和日復一日的訓練養成。還有很多如良好的用餐習慣、良好的喝水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良好的語言習慣等這都要靠教師平時的仔細觀察與發現總結。例如:玩大型玩具時,也是先讓幼兒想一想,這麼多的小朋友都要玩,哪些事情很危險,是不能夠做的呢。雖然孩子們講述發言的時間佔用了玩玩具的時間,但卻有效的使孩子們掌握了玩大型玩具的常規要求,並且,記得牢,很少有孩子會犯規。避免教師的過多指揮和干預,讓幼兒明白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事,使各項活動互不干擾、有序地進行。

三、樹立孩子的主人翁意識

讓孩子有機會參與班級的創設與管理,讓他親身體會到構成一個班級的不容易:打掃衛生,裝飾教室,管理小朋友,適時體會一下教師的辛苦,使他能更珍惜勞動成果和體諒教師。

四、重視孩子的個性化教育

我們的教育物件是一個個有思想、有個性的孩子,並且他們每個人的個性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孩子的個性差異,針對孩子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來開展教育工作。

五、加強家園聯絡

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是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援和參與的。於是,我們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嘗試利用家長資源進行班級管理。利用家園橋,家園聯絡手冊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心得;平時我比較注重和家長的語言交流,為了保證班級管理的順利進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學期初召開了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我們將要開展的一些工作、家長將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園合作的重要性等,讓家長了解到,僅有家長切實地參與,才能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班級管理得更好。另一方面,家長在瞭解了我們的常規工作後,很樂意參與我們的教育活動,幫忙孩子蒐集相關的學習資源和區角材料,這樣既方便了我們的教學又節省了我們的財力。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15

忙綠的一週過去了,上週我們開展了紅黃藍綠的主題活動。為此,我設計了一節藝術活動《樹葉變變變》。在課前我讓孩子和家長一起收集一些各種形狀、顏色的樹葉,那天一早,孩子們都拿著一袋樹葉來學校了,有些甚至是孩子要求家長大清早去公園撿的。上午課開始了,我一拿出孩子們帶來的樹葉時,孩子們就在下面紛紛議論著:“這是我帶來的樹葉,”“這個是我摘的,”“今天我帶來了許多的樹葉寶寶來給小朋友們變魔術了,你們喜歡嗎?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他們吧.......”隨著我的一句匯入語,幼兒們都安靜下來看我拿出的一片片樹葉了,孩子們從樹葉的形狀,顏色等方面感受秋天落葉飄飄的氛圍。還沒等我說,就由孩子在和旁邊的小朋友議論著,“這片樹葉像羽毛,這片樹葉像扇子,這片樹葉像毛毛蟲等等”我便說:小朋友們,我們認識了這些樹葉寶寶了,他們要給我們變魔術了哦。於是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我便把兩片樹葉整合在一起變成了一條小魚,幼兒睜開眼睛,哇~~~小金魚.......小朋友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我請孩子觀察了哪裡是尾巴那裡是身體。又請孩子上來添畫金魚的眼睛和嘴巴。把它變得更加形象。幼兒們興趣非常濃厚,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動手將樹葉拼湊組合。最後我以小組為單位,在桌上擺放各種形狀的樹葉,讓幼兒進行組合。有些組合成了蘿蔔、帆船、太陽、金魚等等。想象力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