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我們觀察大樹》教學反思範文

才智咖 人氣:1.11W

三年級,一個科學理性啟蒙的階段,學生們在慢慢接觸科學,認識科學。我不止一次地在思考:我們的科學教學應該站在什麼樣的高度,認識什麼樣的科學真知。因為我們的孩子真的還小,他們不瞭解什麼是科學課程,什麼是科學觀察,什麼是科學實驗。但我們的科學教學又必須自始自終去貫穿科學理念。

國小科學《我們觀察大樹》教學反思範文

最近一直在拜讀張紅霞老師的《科學究竟是什麼》一書,對我的感觸很深很大。我在前幾堂課裡一直嘗試著去體會和理解“國小科學教學中的觀察記錄既是國小生學習的內容之一,又是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內容”這一句話。我會時不時地嘗試在我的教學設計之外,慢慢結合著小朋友們帶來的驚喜而有趣的觀察記錄去展開課堂教學。儘管他們這種觀察記錄還很稚嫩,但我告訴自己“保護好他們的發現火花,去激勵他們不斷髮現”。因為學生最初的觀察活動是一個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開始,而讓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則是一個加深對科學現象理解的'過程。下面就我的一點教學體會做個教學反思:

(一)開展科學觀察活動,要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一點在我們科學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構主義強調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

(二)課前匯入例項,要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給學習者提供一定的情境,有利於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給學習者提供實際的情境,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情境對學習者必須是熟悉的。

(三)分組討論學習,要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協作,學習者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群體共享,這樣有利於學習者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師在教案設計時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協作學習,從而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獲得對知識的感悟與深入理解。

(四)良好的課堂氣氛,要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設計的思想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係的一種動態組合。其中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又有人際互動的因素。提供有效的學習環境不僅包括對不良行為的預防和干涉,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創造一種有益於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究慾望的課堂氣氛,以及引起學生思維和想象的活動。學生自主記錄探究需要在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中進行。

(五)利用科學記錄本記錄探究過程,去支援學習者的自我意義建構學習的過程就是意義建構的過程。學習者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完成意義建構,更新並擴大其認知結構。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教學設計通常不是從分析教學目標開始,而是從如何創設有利於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展開。國小科學課程的教育中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頭腦加工整理”的過程是同學們記錄內化的過程。

在日後的科學教學中,我要更注重學生記錄習慣的培養,給我的學生去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並通過支架式教學為學生搭腳手架,隨機進入教學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學習觀察動植物的方法,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