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通用6篇)

才智咖 人氣:7.85K

緊張而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學生們就要開始做畢業設計了,而做畢業設計之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好開題報告,那麼優秀的開題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通用6篇)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1

(一)研究課題題目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研究

(二)研究內容

1.解決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善於評價的基本現狀,以城市學校與城鎮學校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教師評價的現狀作比較,分析異同,制定切實可行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制定調查問卷,做好調查問卷發放,回收,分析,為解決我市當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依據。

3.通過聽評課活動,總結、提煉、分析善於評價的優秀國小數學教師優質課例。把典型的規律找出來,加以總結和提煉形成經驗交流材料。

4.收集整理案例集。主要彙集不同課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物件和不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課堂教學典型案例集為有效課堂教學評價提供正規化,形成有價值的關於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經驗文章。

(三)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對課堂教學評價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研究,建立課題實驗的現實基礎。

2.文獻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查詢和研究,建立有效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支撐,並在各實驗階段指導實驗工作。

3.行動研究法:及時記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來自教師、學生在相互評價過程中的典型案例。

4.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開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課堂評價實施策略,並總結出一些具有普遍認同的評價經驗和典型案例。

(四課題組織機構、人員分工及進度安排

1.課題組織機構。

(1)課題指導組由五位專家組成:趙曉雲 程玉林 王斌 王能舉 劉廷琴。

(2)課題研究組:主持人:李 志

成員由10位有過課題研究經歷的一線骨幹數學教師組成:羅龍飛,呂蒙,何昌斌,徐新勇,王家強,王曉君,張遠珍,樑言,郭良,賈從先。

2.課題參研人員分工。

(1)劃分5片區協同研究。為便於開展課題研究工作,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將參研主要成員劃分為5個片區,分片區開展教學、教研活動。

安康城區組組長:徐新勇 副組長:王家強 成員為曹永波、趙亞梅、樑言、郭良和市一小、漢濱國小、安康高新一小骨幹數學教師。

平利片區組長:呂 蒙 副組長:熊芳,成員為平利縣城關一小骨幹數學教師。

旬陽片區組長:羅龍飛 副組長:何昌斌,成員為夏正軍、旬陽縣城關國小、白河縣小雙國小優秀數學教師。

石泉片區組長:張遠珍 副組長:賈從先,成員為石泉縣城關一小,城關二小優秀數學教師。

嵐皋片區組長:王曉君 副組長:葉青,成員為嵐皋縣城關一小優秀數學教師。

(2)明確片區課題組長及組員工作職責。

①自己做好研究工作。

②指導組員做好研究工作。

③組織片區教師定期開展與課題相關的教研活動。

(3)制定片區課題組長及組員工作要領。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組建課題小組,建章立制,合理分工,召開開題會,進行開題論證,完成開題報告。(20xx年11月-20xx年12月底前)

①製作問卷。第一、第二片區製作教師關於課堂教學評價方面的調查問卷;第三、第四片區製作學生關於課堂教學評價方面的調查問卷;第五、第六片區製作學生家長關於課堂教學評價方面的調查問卷。其中教師問卷不少於40道題,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題數不少於30題。所有問卷內容均涵蓋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全部,但要能夠體現當下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現狀。同時為了方便被調查物件答題,題型主要以選擇題為主,適當涉及簡答。

②發放問卷。12月20—元月1號為集中發放問卷日。要求向所屬片區全體數學老師及學生和學生家長各100名發放調查問卷。

③分析問卷。元月10日之前完成。

④根據問卷分析確定研究主題,修訂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上)。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確定中期研究的課題目標,召開中期課題研究反饋會,為撰寫中期報告做準備。(20xx年2月底前完成)

①每人提交一篇高質量的有關課堂教學評價前後對比方面的論文。

②召開網上心得交流研討會,擇優上傳坊網路平臺。

③收集片區內數學教師提交的案例或反思文章,並對照課堂教學實際進行檢驗。

④交流課堂教學檢驗的結果,並撰寫心得體會。

⑤篩選有價值的心得體會上傳工作坊網路平臺,為廣大教師轉變評價觀念,提高評價意識提供文字依據。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下)。將收集到的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進行分類整理,形成有效的,科學的,合理的檢索目錄,類別釋注,篩選結集等工作。力爭提煉出1-2篇有價值的經驗文章進行發表,同時撰寫中期報告。(20xx年3月底之前完成)

①通過第一階段的研究總結一下自己以及同伴的課堂教學評價特點。

②通過對比自己和同伴課堂教學評價的前後變化,寫出體會文章,總結經驗方法。

③篩選有價值的體會文章,擇優上傳坊網路平臺。

④在上傳的諸多文章中選擇一篇有價值的能夠體現自己課堂教學評價風格和特點的文章予以發表。

⑤開展中期課題研究反饋會,各片區負責人員就課題中期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交流彙報。

⑥總結中期研究的成果,完成中期研究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準備結題材料,提交課題“成果鑑定書”和結題報告,完成結題工作。(20xx年4月-5月底之前)

①明確課題終期研究目標,落實終期研究任務。

②對於典型案例歸類整理,查漏補缺。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梳理,完善和提煉上。

③準備課題結題前的陳述材料。

④按時結題,召開總結會,為後續的實踐應用和深入研究確立目標任務。

3.建章立制。

(1)課題主持人要定期召開課題研究會議,隨時解決組員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課題主持人要能夠統領全域性,及時就組員提交的調研報告,問卷分析進行提煉,加工,形成有價值的文字資料。

(3)課題主持人要主動深入各個分片區,指導課題實踐研究瞭解課題研究實際情況,及時變換研究方法,尋找研究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4)課題主持人要有吃苦耐勞,率先垂範,以幹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帶領課題研究團隊,紮實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5)組長及掛名組員就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情況寫出一篇有價值的教學案例;組長除過自己寫出一篇有較高價值的文章,還要對組內成員提交的文章進行篩選,最終每個片區要有課堂有效評價典型案例,論文,設計各2-3篇提交工作坊。典型案例要求有價值,有特點,有內容。

(6)各片區課題研究負責人要根據總體工作安排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包括課題研究的方案和工作坊開展活動的方案)。從即日起到4月底之前,要排出活動主題安排表於31日前提交工作坊討論通過。

(7)各參研成員之間要注意工作的協同配合,不要單打獨鬥。

(8)要嚴格按照課題實施方案定期開展各階段的工作,並做好記錄。

(9)如期完成課題評審書,結題鑑定申請書,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的撰寫,按時申請結題。

(五)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1.通過分析大量的案例獲得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典型案例集一套。

2.初步形成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基本方法模式論文。

3.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典型案例研究結題報告。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2

一、 研究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背景

1、時代背景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經濟的競爭演化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演化為教育的競爭。教育的創新、教學的改革已成了永恆的主題。只有培養出了適應現代生活的實踐型人才、才能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獲得成功。

2、數學教學改革發展的背景

(1)數學教學理念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要努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於實際情境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來社會公民所必須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以與國小生年齡特徵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數學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2)傳統的數學教學現狀需改變。

傳統的數學教學與社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節,主要體現在:

(1)目標上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技能的達成,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

(2)內容上過分拘泥於課本,忽視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的學習活動單一、被動,缺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忽視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忽視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意識和興趣,忽視讓學生活潑、主動地學習。

(4)評價上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對學生學習的態度、情感及實踐能力關注較少。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改革教學內容,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傳統的數學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我們開展本課題的研究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要使我們的數學內容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

2、改革教學活動,解決“怎樣教”的具體操作問題。傳統的教學過程枯燥、機械。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要使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吸收現成結論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生活體驗的活動過程,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

3、改革教學評價,解決“為什麼教”的目標導向問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為教學行為科學導向。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1、社會價值。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社會呼喚實踐型人才。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求。

2、教育價值。本課題的研究雖然是數學教學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卻能提供一個範例,即如何讓數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的範例,所以,它有助於深化數學教學改革。

3、辦學價值。本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創新精神的激發,實踐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學質量,還能為學校創特色,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和辦學聲望。

三、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本課題的研究是科學的、必要的、注重時代性。時代呼喚實踐型人才,國小數學改革的方向是要讓數學走向生活、走向大眾、再現數學與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絡。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們提出本課題是科學而必要的。

2、本課題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實踐性。課題符合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理念,便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即解決實踐中教學於生活實際脫離的現狀,形成適合農村國小生的具體的教學方式。

3、本課題注重合作性,強調師生共同創造豐富的課堂生活,課題組成員都具有良好的教學素質,並且對“數學教學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實踐,通過今後進一步的培訓、學習,我們是有信心能完成這項研究的。

四、課題解讀與理論依據

(一) 課題解讀。

“生活化”在這裡是指數學教學的內容、過程、評價等要素都要體現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數學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論、素質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

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建構一種具有主體性、生活性、情意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其內涵有如下幾點:

1、在目標指向上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技能的達成,還主要指向兩點:

(1)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促進學生情意的健康發展。

2、在內容上,主要以現有的教材為內容,但在組織教材、利用教材時我們要進行創造性地勞動,再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呈現給學生的應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在教學方式上,數學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實踐活動將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將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數學、掌握數學。

4、在評價體系上,改革評價的甄別功能,變“篩”為“泵”,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積極導向功能;改革評價內容,重過程、重情感、重個性、重生活實踐能力;改革評價方式,優化筆試,融合檔案袋評價、實踐活動評價等多種方式;改革評價主體,教師、學生、家長等社會人員都將成為評價主體。課題的評價理念是:“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今後更好地生活。”

(二)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理論。素質教育實質上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應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

(2)陶行知的實踐教學法,即“教學做合一”。在教學方式上主張以“做”為中心,把教與學統一起來,改變傳統教學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行的狀況。

3、弗賴登塔爾的數學教育理論。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主張“現實的數學”,主張“數學源於現實、寓於現實、用於現實”。他從數學教育的特點出發,提出了“數學現實”、“數學化”、“再創造”等數學教學原則。所謂“數學現實”乃是人們用數學概念、數學方法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總體,其中既含有客觀世界的現實情況,也包括學生個人用自己的數學水平觀察這些事物所獲得的認識。“數學化”指人們運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種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組織的一個過程。“再創造”是指數學實質上是人們常識系統化,每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得這些知識。

五、研究目標

總目標:讓數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喚醒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細分如下:

1、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深化對國小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認識和理解,探索、形成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理念。

2、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生動具體的,與生活緊密聯絡的國小數學學習內容體系。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3

一、選題依據

20世紀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觀把主體意識推到極致,認為教育是為學生個人自由的發展提供服務的提倡學生在愛教育過程中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奮鬥,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奠定了“綜合性學習”,倡導創造能力的理論基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過程,從而實現認識領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師所知道的過程。聯合國教科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出的“終生學習”、“全人發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兩個緯度上,加強教育和實際的聯絡,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聯絡,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的一生。

就我們數學教學而言,它傳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在內容上,一味地給下一代傳授人類已經取得的科學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經驗化了的技能,而捨棄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親自探索和發現鍛鍊的機會;在組織形式上,沿襲了幾十年來誇美紐斯老人家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以致“整段的時間被鈴聲打碎,連貫的空間被圍牆隔開”,學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著同一種空氣,幾年以後成了同一種模子中澆濤出來的標準件。數學教育成了單純的傳授而疏遠了探索研究,數學學習成了單純的繼承而遠離了創新發展,以致人們提到學習便理解為知識的傳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創新性的學習,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種種。長期以往,我們有意無意地實現了教育的“另一種功能”,扼殺了人類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小課題研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選擇課題,在主動探索中獲取知識,並能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它充分體現了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開放性這幾大特點,可以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很多的實際問題,不是一個學科知識可以解決的,必須尋求相關的多個學科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才行。

綜合課程是力圖實現所有課程的整合,其目標是培養個性健全的人,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性”等視為人的本性,概括起來,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的創造潛力,探究意識和求知慾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被激發。綜合性學習特別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學生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的培養。

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就開始重視個性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智慧,尊重兒童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主義教育家主張讓兒童自己在實踐中鍛鍊觀察力、求知慾、創造力。並積累學習經驗。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更加關注兒童,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絡起來,提出“兒童中心論”、實驗“活動過程”。以瑞士皮亞傑和美國布魯納為代表的教育觀真正地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問題,為綜合性學習奠定了心理學基礎。他們認為學生的主體認知結構和建構過程不能簡單的靠教師教,而要通過學生的主動作用才能獲得,因此提出了“發現學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國紛紛出臺各種措施,在注重教育歷年上突破的同時,都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並試圖以此作為突破口來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美國強調的“探究”為特徵的學習策略,採用的“以專案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這兩種模式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強調以形式4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主,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另外,一些國家開發綜合學習課,首先使學生能把各科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外,讓學生做課題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國內,這類研究雖然近幾年才開始,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紅火起來了。據瞭解,隨著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國小生搞課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有較多的學校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為了有別於成人的課題研究,把國小生的課題研究叫做“小課題”。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基本內容:小課題研究中教師角色與地位;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絡;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點: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絡;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研究的難點: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藉助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教學的新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取實驗法、個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實施的過程中結合問卷、聽課、評課、案例分析進行,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的關係,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學習與課外的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傳統的從教材中學習數學轉移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而且提倡多學科的綜合學習,結合本子課題的實際,我們採用以教學試驗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助進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國小數學小課題研究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論文集

2、實驗記錄冊

3、結題報告;

4、學生小課題研究作業

4、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碟

五、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設計課題實驗研究方案,確定實驗班級,選擇實驗教師,制定實驗計劃,申報立項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探索階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訓實驗老師,每位教師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及小課題有關的知識。做好實驗前期的測試工作。對實驗班學生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測試等各種調查、做好記錄,加強理論學習,認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實驗階段的實驗資料,並定期進行統計分析,注重實驗各階段的過程調控,按時撰寫實驗階段性總結。培養一批優秀實驗教師,設計並展示一批優秀作業,探索數學學習新模式。力爭探索出一條有利於兒童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使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及業務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論文、優秀教案集、案例集,學生小論文、小課題簡報、結題展示課、實驗報告等。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課題負責人譚冬梅從教以來,一直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對“愉快教學法”、“嘗試教學法”進行過探討,並先後參加了全區“九五”規劃課題“動象教學法”的研究;自治區電教館組織的“聽算訓練與測試”的課題實驗;基礎教育改革的北師大教材的實驗;自治區地方課程數學科的“學科探究”一書的編寫工作。曾被聘任為全區教育科學規劃專案“動象教學法”總課題組理論組成員。該同志有一定科研、組織能力。課題組成員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學骨幹,他們曾參加過課題的研究並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例如覃燦玲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目標教學”的子課題實驗。周志勇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的“活動導學”的課題研究。樑潔霞老師參加全市的數學教師基本功比賽獲得二等獎。他們都是青年教師,沒有太重的家庭負擔,而且對科研有一股熱情,因此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課題研究中。

為了課題的研究,我們建立“學校課題研究系統”。建立這個系統,一般以一學年為一個週期,每個週期由以下六個環節構成:

a、確定課題。在認真商討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和需要提出學校的總課題,由教導處提出落實總課題的專案與實施原則,再由校長辦公室評議確認;教研組分別召開會議討論提出各科的子課題,經教導處確認。

b、定人定責。子課題確認後,選出課題組長,由組長挑選成員組成課題組。各課題組集體討論課題的研究方法、步驟,組長制定總的科研計劃,實驗教師制定學年的科研計劃。

c、檢查指導。教導處協調組織課題的實施,由分管校長牽頭組織有關的各科的教研組並邀請上級教研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檢查指導。

d、審查驗收。課題須按按規定進度實施,接題時上報可以研究報告和有關材料,由學校進行審查驗收。

e、研討完善。審查驗收後,由學校召集教研組負責人和各課題組長進行研討評定,對疑難問題集體攻關,完善過程和結果,並對下學期課題提出建議。

f、總結推廣。召開總結表彰大會,實驗心得、體會、經驗交流會,將一些好的經驗和研究成績較好的教研組的成果作為常規管理在全校推廣。

2、參加者的理論水平和時間保證

課題組成員由教導處覃燦玲、李靜、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師等17組成,其中高階教師9人,一級教師 4人 ,實驗教師全部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大學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有98%的成員曾在各類刊物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副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並直接參與研究。

2、實驗 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幹組成。

3、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並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4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國小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國小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絡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是有效的,哪些練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絡,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程序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國小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七、研究物件

本校四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物件,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

九、研究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xx

組員:xxx、xxx、xxx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5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許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複雜系統,勿庸置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追求。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多位目標、生活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堂生成……成為熱門詞語和熱門話題。我們的課堂日益呈現新變化、新氣象。然而,我們還是在許多的課例中發現,不少教師僅僅模仿了新課改的“形”,許多課堂表面上熱鬧、生動,試圖體現新課改的種種新理念。但靜心反思時總覺得有許多缺憾。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效率意識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也是全面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目前,國小數學課堂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課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仍然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絡在數學學習中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如何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於以上考慮,提出“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的課題實驗。

三、研究的目標、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1、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概念、法則、公式、性質、數量關係和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方法。

2、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感知力,獨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獲取新知識作為自己的內部需要,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

子課題設計:

1、學習目標定位的準確性、可行性。

2、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學情境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生成的有效性、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3、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保證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保證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4、注重課堂教學的細節。包括板書設計、習慣養成、位置移動、引導點撥、課堂總結……

5、開展多元化的數學學習評價。

研究重點: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教學的觀念: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增強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2、研究過程

實驗時間為三年,主要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xx.2—xx.3)

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主體教育論》及有關資訊、資料,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2)實踐探究階段:(xx.3—xx.11)

依據研究方案,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理念、方法、實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強日常溝通,不定期的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研討、分析實驗情況,完善方案。並將研究資料及時彙總使用,不斷髮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3)實驗的總結階段: (xx.11—xx.12)

①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②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③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鑑定活動。

3、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運用行動研究法來研究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學生對具體措施的反應,努力做到“行動—反思—再行動—再反思”。

(2)觀察法: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要素進行第一時間的記錄和描述。

(3)比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師,平行班對比等,分析相關要素的關係。

(4)調查法: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學後調查,把握當事者的感受和課堂教學實效獲取“定性”與“定量”的雙重資料。

(5)個案法: 對部分研究物件儘可能蒐集更多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探討對採取提高效率後的成果。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1、主要觀點:

(1) 部分教師理念異化為目標,在隱藏目標的泛化、擴大化與多維目標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熱鬧的“多言堂”、頻繁的合作與討論,使得不少課堂“形”聚“神” 卻散。

(3) 部分課堂過分地拉長學生親歷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課堂學習的整體效率下降。

(4) 過度地依賴學具操作、數學知識泛生活化的現象,造成學生數學化思考缺乏,阻礙著課堂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課堂過分地強調了學生的自主與課堂的生成,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有畏首畏腳的現象和被弱化的趨勢。

2、創新之處:

我們作為農村的一線教師,與新課程密切接觸幾年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題目變活了,錯誤變多了,分數變低了”。面對轟轟烈烈的新課改,我們從農村國小的視角出發思考著。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絡。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要求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用數學的眼光捕捉資訊、分析生活現象、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學起來是很困難的。新課程注重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和實踐體驗性,很多家庭作業形式也由原來的書面作業轉變成操作實踐性作業,有的則需要在家長的幫助和支援下才能完成。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難實施見效。農村國小教學條件及硬體設施相對較差,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或實踐活動往往由於學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師或個別學生的演示驗證一下,大多數學生無法親歷實踐的過程,無法在操作中觀察、分析和體驗。動手能力弱在農村國小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某些老師仍然迷信於題海戰術,高耗低效,讓學生練技巧出成績,把學生當作盛載知識的容器,當作彰顯自己教學業績的籌碼。

六、預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完成時間 負責人

階段成果

總結出較系統的、可操作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切實提高我校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公開課 xx年5月

學生數學素養全面提高,學生能力由單向發展向綜合形延伸。 競賽、檢測 xx年9月

教師的教育觀念得到更新,業務水平得到提升,培養出區教學骨幹2~3名。 證書 xx年6月

教科研理論成果突出,在區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10篇以上。 發表 xx年12月

最終成果

建立完善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理論體系,在一定範圍內有較大影響。 論文集 xx年6月

培養出市、區教學骨幹2~3名,區學科帶頭人1~2名。 證書 xx年6月

我校數學教學質量居全區前列,在全區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 競賽、檢測 xx年6月

七、完成研究任務的可行性分析

1、專業引領:

聘請教研室領導等作為本課題的顧問,定期來我校做專家講座,聽實驗教師的隨堂課,進行隨機檢測,與其他學習的班級做比較研究。

2、優質團隊:

由學校領導、教導主任、區骨幹教師、區教壇新秀、優秀一線教師組成。

3、管理經驗:

我們提出“確立效率意識 ,促進師生髮展;強化系統意識,形成教育合力;增強責任意識,發揮引領作用;加強規範意識,保證研究質量”等課題開展組織策略。探索實踐課題實驗的激勵機制,可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

4、理論基礎:

課題參與者對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組織、實施等均具有較強的理論素養,前期研究比較到位,已有相關的學術論文發表、獲獎。

5、經費保證:

學校能提供課題實驗所需的經費,保證給予方便。

國小數學生活化課題開題報告6

目前國小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1)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設計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數學教師一般都承擔兩個班的教學任務,而且每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工作量大,多數時間和精力用於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而用於教學研究的時間很少。平時作業設計單一化,甚至僅侷限於使用課本中的習題以及與課本配套的教輔用書中的習題。沒有認真地思考設計學生的作業,更難做到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這往往導致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怕數學,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嚴重。綦春霞在《數學理論與數學課程改革》中說:單純的訓練甚至比停止訓練更容易讓人腦神經出現萎縮,對數學技能訓練來說,單純、機械、過度的訓練會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因此,合理進行作業設計已成當務之急,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廣,課堂教學的改革的深入,我們學校大多數數學老師意識到有效的作業設計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隊伍。

現實社會的要求。

(1)新課程明確提出: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課題組為增強國小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和數學思維的發展,針對我校數學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特點,提出本課題的研究。認為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可以減少在教學時間和練習量上加班加點,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 備課、作業設計 切實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促進學生的人格和身心的發展。

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在基礎教育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在數學作業的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中一直比較重視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和數學思維的發展,英國中國小生課外作業設計形式多樣,有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聽力作業、表演作業、實踐作業等,這樣既提高了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又提高了作業的效益。從而實現學生自主性發展。借鑑國外的經驗也將有助於本課題的研究。

課題研究目標

合理有效地設計作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變被動地完成作業為學生自主樂意地接受、鞏固和內化知識的過程。

通過有效作業的訓練使學生靈活地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品質,要成為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