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才智咖 人氣:1.68W

《影響及對策研究》是2009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系統地研究了從1992年至2006年外商直接投資對湖北省產業結構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歡迎大家分享。

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篇1

摘要:本文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分析了引進外資對中國的經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策。改革開放以來 ,外資的大量引進 ,一方面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也對我國民族產業、國內市場、經濟結構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 ,構成了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威脅。因此 ,我們必須加強對外資的巨集觀調控 ,尤其是要通過市場管理手段 ,抑制那些危害我國經濟安全的不利因素 ,從而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外資。

關鍵詞:產業結構;引進外資;買方市場;結構調整

積極利用外資,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偉大實踐之一。利用外資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程序和法律體系的建設,也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近20年來我國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隨著外資流入的不斷增多也必然對我國經濟帶來一系列的不利影響。

首先,三資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大舉實行本地化戰略,以其高質、新穎、現代化的商品滿足了國內日益增長的商品消費需求。外商投資的行業大部分是我國國內消費者需求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商品在中國目前開放經濟條件下,事實上是由國內廠商和來華投資外資企業共同生產的。而外資企業因其產品質量、管理手段、營銷方式與資金運作等方面均要勝國內廠商一籌,再加上我國政府為吸引外資而給予它們的各種政策優惠。因此,這些商品過剩的結果往往是中國自己的國有企業被排擠出競爭日趨激烈的國內市場。這種由許多企業在國內有限市場不斷排擠本國企業而造成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什麼會出現大批量的虧損?並且有許多還是行業性的虧損。

第二,三資企業的產品因其高質、名牌且具有世界超前水平迎合了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心理,成為了國內產業的先導,使得國內企業向其傾斜。從工業部門可以看出,三資企業極力加強的工業部門是電子、運輸工具業、電器業以及服裝、皮革、塑料、金屬製品、食品製造、飲料、文體用具等。這些工業部門在我國工業中都是投資量較少,價值增值率、利稅率低的下游加工行業,三資企業極力迴避的工業部門是黑色金屬冶煉、煤炭採掘、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加工、農用裝置、化學原料等,這些部門都是投資量較大、價值增殖率、利稅率較高的行業。尤其重要的是,它們都是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基礎工業部門,在我國工業中屬於瓶頸行業。因此三資企業在我國工業部門中的分佈基本上處於與我國國內企業相競爭的“替代”狀態,而不是相互分工合作的“互補”狀態。受商品收入需求彈性遞減規律的影響,有許多商品很快出現了供給過剩,如手錶、電冰箱和電視機等商品的市場飽和速度之快真是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然而,由於人力資本不足,再加上制度方面的原因,產業調整不充分,結果在這些商品的價格和生產這些商品的工資等因素約束下,廠商不得不削減產量,從而導致就業不足。中國的國有企業大批量的虧損,且有許多行業性的虧損,致使工廠被迫倒閉。職工大批下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第三,從總體上說隨著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雖然我國總體供給能力還不強,但是在市場上呈現出來的基本格局是正在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市場上反映出來的不是產品的短缺,而是產品的積壓。一般說來,市場呈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常態,我國目前的買方市場在頗大程度上是由產業結構性問題造成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重複建設,重複投資,引進外資時,重複引進技術。現有的工業化過程基本上是以建新企業,上新專案為內容的。受現有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素質與技能的限制,各個時期新上的專案相當部分具有重複性,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容易進入的紡織、輕工部門和技術含量不高的機

械電子行業,由於資訊不完全,企業不能充分了解市場供求資訊,因而企業在進行有關生產什麼和進入何種產業部門的決策時,往往是跟隨別人,一哄而上,進入同一部門生產同樣產品。在這方面,外資企業起了一定的先導作用。例如:臺灣頂新集團的康師傅方便麵看準了中國市場上快餐品是空檔產業,於是大舉進入中國,而隨之而來的無論是外來的統一集團,還是國內的各個方便麵企業,使得方便麵市場出現了飽合狀態。現在這種現象不僅僅反映在同一區域內,在全國範圍內不同區域之間也很突出,造成了同一行業的眾多生產者面對越來越窄的市場。其次,目前產業結構處於低度水準,其突出表現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太弱,這不僅反映在出口規模和已有的生產能力不相稱,更為嚴重的是,在市場逐步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國內市場實際上就是國際市場,面對國外產品大半進入中國市場時激烈的國際競爭,過去一哄而上的大量企業招架不住便一鬨而下。針對這種情況,應根據買方市場的特點進行調整,市場實現的外在壓力會迫使企業自覺地成為結構調整的主體。綜上所述,外資對我國產業結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了國內企業競爭壓力大,某些商品過剩,造成買方市場失業人口增多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以下對策。第一,正確引導外資投向,按照我國的產業政策引進外資專案。1995年6月我國頒佈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國家鼓勵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是農業綜合開發及新技術專案、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專案、增加出口外匯專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等技術產業。我們應緊緊圍繞國家的規定和導向,大力將外資引入這些產業,特別是要注意吸引國際上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向這些產業投資。第二,在每個工業部門內部,引進外資的同時應該極大提高國產化率。從三資企業本質上講,是從事全球化經營的私有企業主體。它們的根本目標是在國際範圍內實現利潤最大化,並使經營風險最小。

三資企業及其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本質特點決定了它們在東道國內的產業前後向關聯總是比較低,對當地的價值增殖貢獻也不高,甚至在許多情況下,跨國公司只是將其整個生產過程的最後階段,如產品的除錯組裝階段移至東道國,表面上象是在進行生產,實際上卻是為了進入當地市場並向當地市場傾銷產品。因此,提高國產化率是改進三資企業對我國產業結構負面影響的重要舉措。那麼,提高國產化率的必經之路,就是大力扶持我國的國內企業,發展支柱產業。做這種選擇,並不是因為我國國內企業是中國人擁有或控制,外國企業是外國控制等民族情感或心理方面的原因,而是基於經濟上的考慮。當地企業作為追求自我利益的獨立經濟主體與跨國公司沒有什麼差別。它們在生產進口替代品,供應當地市場上,與生產性跨國公司直接競爭,在提供生產技術、裝置、經營管理方法上直接與專業性跨國公司相競爭。但是,當地企業身處當地環境,受當地要素投入、消費、需求結構影響,從而生產技術、產品選擇更適合當地資源。結構的事實,決定了它們的自身利益更多地和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及產業培育目標一致。這也決定了它們比進行全球一體化經營,追求全球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目標的`跨國公司更能促進當地產業的成長。因此,引進外資只是我們扶持、發展國內企業的一種手段。這應是我國引進外資戰略以及判斷外資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基本立足點。因此,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點應是大力發展國內企業。第三,市場需求的結構調整。針對某些外商投資的商品過剩的問題,應對市場需求進行結構調整。中國經濟與農村經濟並存。當商品在城市居民消費群體中達到飽和狀態時,農村居民消費群體對這一商品的消費高潮還未到來。因此,中國如能加快發展低收入的農村部門,儘快把農村居民的潛在需求轉化成現實的需求,從而避免廠商在國內尚有巨大潛在需求的情況下過早進行結構性調整,那麼當前一些商品生產過剩的問題也將得到大大緩解。為此,我們要積極開拓農村居民的消費市場。首先要支援鄉鎮企業的發展,以便在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時,使商品的生產地更加接近農村消費市場。其次,增加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以保證在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後,有條件消費如電視機、洗衣機以及適合於鄉村使用的機械化交通工具等商品。總之,引進外資加快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我們也應處理好引進外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中國統計年鑑》韓繼雲《關於完善我國利用外資戰略的思考》1997年第五期。

引進外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 篇2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外商投資企業避稅現象十分突出即是問題之一。據統計,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虧損面1988—1993年為35%-45%,1994年為63%,1995—1999年上升到70%,個別地區的虧損面甚至超過了90%。經調查,目前虧損的“三資”企業中,許多是“常虧不倒戶”,這顯然不符合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企業經營常規,說明不少外商投資企業有避稅或偷稅行為,而利用轉移定價避稅是目前外商在中國大陸最常用的手法。因此,正確認識轉移定價並研究相應的防範措施已成為我國吸引外資的重要課題。

本文一共分為四個部分,文章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有關轉移定價的一般問題。轉移價格是指跨國公司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交易所採用的價格。它起源於公司內部商品與勞務的交易。這種價格的最大特徵是:一般不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而是根據跨國公司的總體戰略目標和謀求最大限度利潤的目的,由公司少數上層人員確定的。跨國公司採用轉移定價的目的有很多,但主要還是為了降低公司總稅負,即使有時候跨國公司實行轉移定價不是為了逃避稅收,而是為了謀求一定的經營管理策略,但其行為在客觀上仍然導致了規避我國納稅義務的結果,這是一種非稅務動機的避稅。儘管轉移價格是人為確定的,但它在制定時還是有一定的基礎與標準,或者以成本為基礎,或者以市場為基礎。它的制定者可以是母公司,也可以是子公司,也可以通過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協商來決定。當然,跨國公司在運用轉移定價策略時並非毫無障礙,它也會遇到各種限制因素,例如來自跨國企業集團內部各利潤中心的阻礙,來自海外合資者的反對,來自東道國政府的限制,再加上各國經濟環境的差異,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制約轉移定價的作用。

在介紹完有關轉移定價的一般內容後,文章的第二部分結合我國實際分析了當前在外資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利用轉移定價避稅問題。按照國際避稅的一般規律,跨國公司大都是將利潤從高稅區轉移到低稅區,從而減輕跨國公司集團的總稅負,但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則是將利潤從我國低稅區向境外高稅區轉移,這種“逆向避稅”行為的產生必然有其一定的背景原因,文中就此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另外,外商投資企業通過什麼方式實施轉移定價?以及它之所以能夠利用轉移定價達到避稅目的的原因何在?針對這些問題這一章也做了詳細的分析。儘管我不能否認轉移定價在有些情況下對我國經濟發展還是有利的,它並非一無是處,但是總的說來,轉移定價對我國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絕對大於它所帶來的 正面影響。 外資企業利用轉移定價避稅並非是我國特有的現象,事實上,隨著世界經濟 一體化和跨國公司的進一步發展,這一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是很普遍的,為此各國 也越來越重視對跨國公司集團內部轉移定價的稅收立法工作。針對這一問題的理 論與實踐,西方國家歷史悠久且經驗豐富。因此,對於他們的立法經驗,我們有 必要予以借鑑。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紹了西方國家對於轉移定價常見的幾種調整方 法以及我國現階段所實行的調整方法,通過對比總結,針對我國轉讓定價法規目 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 總之,轉移定價對我國的財政收支和國際收支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我們必須 加以重視。文章的最後一個部分就如何防範外資企業實施轉移定價避稅問題,提 出了相應的對策,包括在稅務管理方面,在法律方面,我們應採取的措施,以及其他相關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