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傳播的社會學解讀

才智咖 人氣:1.31W

 摘要: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針對科學技術的研究也進一步推廣開來,從原來地單純的對科學技術的更新與發展的研究拓展到對科學發展的意義、作用、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等多方面的內容的研究。科學技術的傳播作為科學技術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側面,需要更多的關注。文章立足科學技術的傳播方式途徑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學方面的影響來探討科學技術的傳播問題。科學技術作為自然科學一直與作為人文社科類學科的社會學處在平行發展的兩條線上,這次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科技傳播的研究就是人文類學科與自然科學類學科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具有十分遠大的意義。

科技傳播的社會學解讀

關鍵詞:科技技術;社會學;傳播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科學的分析日益多樣化、精細化,科學技術內部的分類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學科間的客觀聯絡也被發現並隨之發展起來,這樣一種狀況的出現使得不同學科間的交叉研究成為了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的研究方向與內容。科技傳播學就是在科學技術這種門類與社會學產生化學反應以後產生的新的研究範圍與領域。科技傳播所研究的問題不再是科學技術傳播的方式、原因以及傳播活動本身,而是從科學技術的社會效益角度出發來研究科技傳播的相關問題,從社會學的高度來審視科學技術這樣一個客觀存在存在的意義。科技傳播總的來說並不單獨屬於自然學科類或者是社會學科類,而是二者互動的結果,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也必須兼顧這兩種不同的科學門類的特殊性。

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科學技術與社會學本不屬於同一個研究門類中,為了滿足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產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本部分我們需要論述的主要問題就是這個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與發展。最早這個領域產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標誌就是“格森事件”,在這個時間中英國學者釋出的名為《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的論文是這次事件的核心內容。在這個事件之後,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將目光投向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的交叉研究,美國學者R.K.默頓博士隨後發表了《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一文表明瞭自己對於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聯絡密切的看法。隨後的研究者根據這些前輩開啟的研究思路,將自身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到社會學的方向上來,從此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的交叉研究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二、科技傳播的概念

在上個部分中,我們已經瞭解到科技傳播是科學技術與社會學交叉發展以後才產生的,本部分就是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的具體內容以及深刻內涵進行介紹的。具體來說科學技術的傳播屬於傳播學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在社會學中的定位如下:“我們研究傳播時,我們也研究人――研究人與人的關係以及與他們所屬的集團、組織和社會的關係;研究他們怎樣相互影響、受影響,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別人和受別人教,娛樂別人和受到娛樂。要了解人類傳播,我們必須瞭解人是怎樣相互建立聯絡的。”科學技術的傳播的研究就是通過對科學技術傳播這一客觀事實及其所包含的客觀規律進行的,通過這樣一種研究開啟我們研究科學技術發展的思路,從而滿足社會對科學技術廣泛地流通與傳播的需要,特別是科技不已開發國家對於先進科技傳播的`需求。

三、科技傳播的社會學結論

科技傳播作為科學技術與社會學交叉產生的結果,本身屬於社會學的範疇,因此在這一領域也形成了許多與自身發展相關的內涵與概念,接下來就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科技傳播的內涵進行介紹:一方面科技傳播在社會學方面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科技傳播的實質是文化傳播。文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其本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具體來說文化是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所有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創造的財富的一部分自然屬於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科技傳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文化傳播的一部分。科技傳播從性質上來說要遵循文化傳播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傳播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形式,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資訊流動系統。科學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高階資訊的一部分,掌握一門高深的科學技術就是掌握該門科學技術相關的資訊內容,因此科技傳播又可以稱之為社會資訊流動系統。通過社會內部的對科學技術相關的資訊的傳播滿足不同地區對於科學技術的不同水平的需要,這也是科技傳播所必須承認的一項客觀事實。

四、結語

現代科學技術的交互發展產生了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的融合,在這樣一個研究領域的產生有進一步催生了科技傳播這樣一個新的領域與課題。本文就是從科技傳播這樣一個交叉學科門類中找到科學技術發展的特殊規律,在這個舊的研究領域中找到適合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內容。

參考文獻:

[1] on.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 張隆棟.大眾傳播總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3] 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字[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