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係

才智咖 人氣:5.17K

為什麼人類會很早就重視心理健康,就是因為認識到心理健康在生理健康中佔有重要地位。心理精神是人類特有的素質,人類也因此號稱為萬物之靈。但這個心理精神也是容易出問題的,並由此拖累了身體健康。在中醫學裡,心理因素被歸納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並認為只要其中任何一種表現過度,就會造成身體的不適。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的防病、抗病能力與心理的穩定性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醫學模式中又增加了一個門類,即心身醫學。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關係

如悲觀者看問題總是從壞的方面著眼,心理學上叫弊導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易引起人的憤怒、抑鬱、焦慮和失望,這時因大腦、下視丘、脊髓與自主神經的相互作用,通過神經遞質使腦下垂體釋放作用因子,從而使腎上腺放出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促使血壓上升,血中糖及脂肪酸增加,血液黏滯度也加大,時間一長就可能使人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腦梗死或腦出血等。由於焦慮狀態使血液中產生"血清抑制因子",可降低體內各種免疫細胞功能,這就容易患上癌症。

與此相反,如能對事物採取樂觀態度,即心理學上講的利導思維,就可對許多問題自我疏導,並在大腦的作用下使體內腦啡肽、內啡肽、干擾素、生長激素及白血球介素等分泌增加,使人體內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功能增強,不但可使血流通暢、血栓減少,促進血脂代謝,還可清除及吞噬體內已經癌變或剛開始癌變的細胞,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及癌症都有很大好處。

當今醫學領域裡又出現了一門新興學科--心理神經免疫學。藉助8600倍的電子顯微鏡發現,神經纖維與免疫細胞之間的距離僅為6/100毫米,臨床研究證明,"精神可以通過二者之間的微小空隙與肉體進行對話"。因此,才會出現"情緒樂觀活百歲,情緒不好百病生"的生命奇觀。因為任何心情的變化都可以傳遞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或加強或削弱機體的防禦能力。輕鬆、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或擴散,甚至還能延長絕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力。興奮、樂觀等積極的心理狀態與恐懼、絕望等負性情緒之所以會影響人體的健康,是因為這些精神狀態能使大腦細胞發出相反的訊號,神經末梢便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來調節機體免疫細胞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現代醫學認為:"在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當中,最使人短命滅亡的,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