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警惕產後抑鬱症

才智咖 人氣:2.91W

產後抑鬱症是指產婦在分娩後出現的抑鬱障礙。其表現與其他抑鬱障礙相同,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悲傷哭泣、擔心多慮、膽小害怕、煩躁不安、易激惹發火,嚴重時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顧嬰兒的能力,悲觀絕望、自傷自殺。

男性警惕產後抑鬱症

通常而言,產後抑鬱症是指產婦身上特有的一種症狀,但也有不少研究顯示,產後抑鬱症正在不斷擴散到男性身上。因而,除了產婦需做好產後抑鬱症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外,男性也需警惕產後抑鬱症。

男性產後抑鬱症,可以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比如造成家庭的破裂,乃至傷親害兒;比如誤入歧途,劫掠等等。其直接原因往往是作為一家之主的男性,為解決家庭經濟問題,而做出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來。

此外,還有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變化,導致男性產生產後抑鬱症。一般而言,女性產後或多或少都會把相當部分的精力花費在嬰兒身上,精神依託也會由丈夫轉移到嬰兒,從而分薄了對丈夫的親切和柔情。這樣的變化對於女性來說或許是無可厚非,但對於男性卻是一種打擊。一些感情破裂的個案有時並非因為婚外性、第三者所造成,而是因為產後抑鬱症所引發。

對於男性產後抑鬱症,只有從其原因尋找缺口,才能徹底解決。

辦法有:

①失業的要努力尋找工作,儘早解決經濟支柱的問題。有時在解決這一問題後,其他的症狀會隨之全部消除;②多與親人朋友溝通,暢言自己的心病何在。有時點滴的溫暖,足以救援一顆不斷被冷凍吞噬而墮落的心;③主動找心理醫生輔導,從心理學上找出癥結所有,可以少走好多彎路。

男性如果不幸患上產後抑鬱症,並且出現終日困擾不堪,精神恍惚,食慾減退等症狀,應儘快諮詢心理醫生的意見,尋求早日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味自暴自棄,對於解決問題並無益處。

護理抑鬱症及調節心理方法

護理抑鬱症患者先要學會調節心理。在心理疾病當中,抑鬱症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生活中,患上抑鬱症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而對於抑鬱症患者朋友們來說,只有及早接受治療並積極做好護理工作才能早日康復。那麼具體抑鬱症患者的護理方法有哪些呢?別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作出詳細的介紹。

1、生活護理:

一旦患有抑鬱症,患者的飲食睡眠質量肯定會下降,所以我們就應當在平時注意調整飲食,多做一些患者平時喜歡吃的食物,保證患者有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對於一些病情輕的人,可鼓勵其參加愉快輕鬆的活動,培養生活情趣,分散其注意力以緩解病情。

2、掌握病情好轉的特徵:

一般患有抑鬱症的患者,只要是病情好轉,一般大致分為三個過程,首先是睡眠、飲食好,思維改善;其次是動作逐漸增多;最後是情緒改善。若飲食睡眠差,體重不增,說明病情尚未改善,這時出現的動作增多或情緒好,則可能是假象。

3、做好心理護理:

一旦患有抑鬱症,患者在患病期間肯定會有明顯的情緒差、悲觀自責的症狀特徵的,往往會對一些事物缺乏信心,他們非常希望獲得他人的心理支援。因此家屬就應多與病人接觸交談、給予鼓勵支援,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積極疏導其消極情緒;對其病態言行,家屬要耐心加以解釋說服,儘量滿足其合理要求。

4、督促服藥:

家屬在抑鬱症患者治療疾病期間不僅僅要督促患者服藥,同時也要密切注意患者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抑鬱症患者經常需要長期維持用苭,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如果沒有發現特殊的情況,絕對不能自行停藥藥或對藥量及藥物的成分隨意刪減。

抑鬱症患者的護理方法都有哪些?想必現在大家都有了清晰的認識了。抑鬱症的危害很大,如果您發現自己患上了該病,就一定要及早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

孩子小時壓力過大長大後易發抑鬱症

外媒稱,接受教育太少從而不能滿足需求的人們出現某些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較大,而最新的研究顯示,受教育太多也可能對心理健康不利。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11日報道,研究人員說,那些接受了“過度教育”——即接受教育的年數超出職業需要——的受試者患抑鬱症的風險更大。

這項研究分析了21個歐洲國家年齡在25歲到60歲之間的16600名僱員的資訊。研究人員根據受試者對調查問題的答案測算他們的抑鬱水平。參與本項研究的比利時根特大學社會學教授皮耶·布拉克說,顧名思義,接受過度教育的人之所以精神苦悶的可能性更高,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沒有挑戰性,他們無法把受教育期間獲得的所有技能派上用場。

布拉克說,這些人所從事工作的地位與聲望可能也不夠高,他們的關係支援網往往失衡(即他們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往往高於那些人可以提供的水平),這可能增加他們抑鬱的風險。

布拉克說,在很多西方國家,勞動力市場的增長難以趕上受過多教育人數的增長,導致缺乏有挑戰性的工作供這些人選擇。他說,儘管人們可能在職業發展初期從事一份低於自己資質的工作,但在幾年後他們就需要有機會在相關領域獲得晉升,否則就可能出現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情況。

抑鬱症與憂鬱症

抑鬱症患者們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減遲、總是擔心自己患了各種疾病等症狀,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自殺的念頭和行為。近些年,網上也出現一個與抑鬱症類似的詞為“憂鬱症”,那麼抑鬱症與憂鬱症有何不同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沒有憂鬱症,只有抑鬱症,憂鬱可以是突發性的,受特定環境和事情的刺激,而突然出現心理崩潰,然而它的特性是短暫且具有一次性免疫力,也就是說這次你挺過去了,那麼下次就不會被同樣的事物所擊潰。但是抑鬱症是一種長期生理問題得不到解決產生的病症,要清醒的認識到它的可怕,不過抑鬱症不一定自殺,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日本學者長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經歷:產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與時間——採取自殺行為。

識別典型抑鬱症的方法

即一個人的`抑鬱情緒持續兩週以上,同時伴有下述9項症狀的任何4項以上:

1、興趣喪失或無愉快感,感到沒有任何事件能夠使他們高興起來。

2、精力減退或持續疲乏,體力難以恢復,躺在床上都感到累。

3、活動減少或動作遲滯,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只想在床上度過。

4、過分自責或內疚,為自己過去一些微小的過失責備自己。

5、聯想困難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大腦猶如停滯了一樣。

6、反覆出現輕生的想法或行為。

7、失眠或早醒,早上抑鬱情緒突出。

8、體重降低或食慾下降,甚至拒食。

9、性慾下降,甚至全無。

從憂鬱症與抑鬱症的區別看兩症的高發人群

1、抑鬱症(憂鬱症)患者的親屬,患病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兩倍;

2、女性患憂鬱症與抑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兩倍;

3、在升學、就業、住房等面臨著空前激烈的競爭青年人,許多人夢想破滅,導致失望、挫折和喪失信心,直到抑鬱;

4、劇烈變化的青春期,在高傲和自卑間徘徊,即想擺脫家庭的束縛,又未完全獨立,這使的他們對重大的挫折易產生嚴重的情緒反應;

5、時常要面對身體衰弱、親人喪失的老年人,及身染慢性疾病,感到悲觀暗淡,對病痛無能為力的病人。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但不一定是抑鬱症,只要認清抑鬱症與憂鬱症的區別,懂得調適,生活依然很美好。

抑鬱症會遺傳嗎

抑鬱症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近年來抑鬱症發病率很高。那麼,抑鬱症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呢?抑鬱症遺傳的可能性有多大?

許多研究都發現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係,抑鬱症患者的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概率遠高於一般人,約為10~30倍,而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據國外報道,抑鬱症患者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概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同胞、子女)為14%,二級親屬(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為4.8%,三級親屬(堂、表兄妹)為3.6%。

專家介紹說:抑鬱症遺傳與其他遺傳病不同,它只是增大了後代患抑鬱症的概率,卻不是百分之百的會遺傳給後代。所以上一代有抑鬱症親人,在下一代不一定就會得抑鬱症。

專家表示,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患有抑鬱症的可能性比較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得抑鬱症。

另外,抑鬱症遺傳只是作為一個因素存在,其中產後抑鬱症的遺傳因素很重。研究發現,臨產前胎盤類固醇的釋放達到最高值,患者表現情緒愉快;分泌後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時患者表現抑鬱。也就是說,產後期荷爾蒙水平的大幅變化,也是導致產後抑鬱症發病的因素之一。

抑鬱症確實存在遺傳的因素,尤其是產後抑鬱症的遺傳基因很重,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得抑鬱症。

關注世界精神衛生日,重視抑鬱四大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把失眠、長痘痘、腰痠背痛、身心易疲等簡單地歸結為身體不適,並不會意識到它們會是精神疾病。10月10日,在重慶2015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現場,多位精神問題專家現身指點。有哪些是常被我們忽略,但又可能引起精神疾病的症狀?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科醫生鄧永清告訴記者,調查顯示,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我國抑鬱症患者達3000萬人,但僅有10%的人接受正規治療。睡眠差,心情壓抑、焦慮、悲觀失望,誰都可能和精神疾病不期而遇。

精神抑鬱有四大表現 日常生活可別忽略

鄧永清介紹,受到社會環境、身體狀況、家庭條件等多方面的影響,個人精神狀態會有所起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把它簡單地歸結為身體不適,並不會意識到精神疾病上面來。其實這時候特別需要注意防止出現精神抑鬱、焦慮等健康問題。

精神抑鬱表現一:情感低落

鄧永清說,精神衛生問題特別是抑鬱症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情感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悲觀,凡事缺乏興趣;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無望、無助和無價值感的想法。

精神抑鬱表現二:思想遲緩

思維遲緩,表現為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工作和學習能力下降。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精神抑鬱表現三:睡眠障礙

鄧永清還提到,受到精神壓力影響,部分人會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祕、面板性炎症、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表現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

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精神抑鬱表現四:迴避社交

此外,受精神壓力影響,部分人會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特別需要注意。

緩解精神壓力 需注意學會調節情緒

那麼,面對可能出現的精神衛生疾病,我們該如何預防和調節呢?精神科專家蔣國慶介紹,精神壓力的釋放主要是通過情緒調節,可以通過鍛鍊來放鬆自己。

他說,很多抑鬱症患者有行動遲緩、邋遢、懶惰的狀況,長期這種狀況不僅嚴重損害身體機能,更會加重抑鬱症患者消極、負面情緒。當身體放鬆了,內心也慢慢就會放鬆下來,情緒自然就會有一定的緩解。

針對那些情緒低落、自我評價低的人群,蔣國慶說,改變這種惡性迴圈的前提必須強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觸朋友,參加社會活動或出去旅遊,儘管開始內心會很痛苦,但是隻要堅持一段時間後,負面的情緒感受就會被外部環境慢慢消融,你的自信心就會重燃起來。

此外,他還提到,要想消除抑鬱情緒,首先應該停止對自身及周圍世界的埋怨,明確自己的認知錯誤,來源於以感覺作依據來思考問題。因為感覺不等於事實。“不妨學會自我稱讚,自我欣賞,坦然對待不良刺激,以保持情緒穩定,心境良好。”

蔣國慶特別提醒,遇到精神壓力問題,可以主動找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檢查,消除顧慮,像看感冒一樣簡單。他說:“往往精神問題表現在身體上,出現失眠、長痘痘、腰痠背痛、身心易疲等症狀,這時心理問題不一定能在綜合醫院檢查出來,需要儘早找心理醫生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