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之知覺

才智咖 人氣:2.86W

知覺是什麼呢?很多人都理解卻不能很準確地說出。下面心理學與生活之知覺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學與生活之知覺

1. 什麼是知覺?

認知的過程分為感覺和知覺。

如果面前出現了一隻貓,你的視網膜捕獲到這隻貓的平面圖片,並且把這隻貓的圖片資訊以神經衝動的形式送給了大腦,這就是感覺;那你的大腦體驗到這個神經衝動之後,把這份資訊分析處理,結合之前的經驗識別斷定:“這是一隻貓!”這就是知覺。

書面一點的描述是:感覺是把物理能量轉換為大腦能夠識別的神經編碼的過程;知覺是一系列組織並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產生的感覺資訊的加工過程。

2. 沒有知覺會發生些什麼呢?

事實告訴我們,“不會分析”可不僅僅是變成傻子這麼簡單的!

我們的視網膜成像還沒有進化成3D列印,所以是一個二維平面的照片。如果僅僅是看照片而不經過分析的話,是不會有3D感受的。

其次恭喜你,不會再有關於“是酒杯還是人臉?”“是鴨子還是兔子?”“哪一個圓形更大?”這一類認知上的疑問了。因為正常人類知覺的最基本性質之一是傾向於把環境中的模糊和不確定轉化成一個清晰的解釋,就給你帶來了很多的錯覺和模糊的多種解釋。

3. 那麼巨集觀來看,知覺過程是先天論還是經驗論?

中庸的說法一定是:是兩者兼而有之結合而成的。但是如何調配各位大佬也有不同的看法。

赫爾姆霍茲把這分成兩部分,分析階段和整合階段。在分析階段,感受器官把物理世界分析稱基本的感覺,在整合階段,這些客觀的感覺單元被整合成對課題和其屬性的知覺。所以基本是後天經驗為主的。

格式塔方法主張:心理現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組織和結構的整體,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覺單元時才可以理解。就是說整體大於區域性之和。不知道為啥,這讓我想起了《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裡面的良質,其中羅伯特說到當你不能感受到整個摩托車的時候,你是無法感受單個零件的價值和作用的。無論如何格式塔是在強調內在加工(也就是良質)的作用咯!

吉布森的生態光學認為觀察者不是被動在觀察,而是積極地在探索。我們在尋找環境中對自己有用的資訊,關注環境中刺激所反映的穩定資訊。

下面進入到知覺的步驟中:

一)注意過程

注意分為兩種:目的指向選擇和刺激驅動捕獲。比如說馬上要期末考,你在認真地看PPT複習,這就是目的指向選擇;可你卻連了圖書館wifi,突然看到了一個彈窗“re0更新了”,然後你變得無法平靜下來,無法控制右手點開了彈窗開始看蕾姆,這就是刺激驅動捕獲。可怕的是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刺激驅動捕獲會勝過目的指向選擇。

>>一些好玩的事情

1. 有時候明明沒在聽課,但是還是能清晰地聽見教授點我名了。

曾經研究者以為:沒有得到注意的資訊源發出的資訊都會直接流失掉。但這個發現改變了他們的想法。基於這些實驗,他們相信非注意通道的資訊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大腦的加工和認知,但沒有足夠到達意識知覺。只有一些很特別的東西才能成為意識注意的中心。(想起前幾年票圈盛行的遊戲:評論一個我一定會回頭的名字TT)

2. 你一定玩過一些“3秒內在E裡面找F你就是神”的'智障遊戲吧?

很多時候,對於這種單一變數的問題(僅僅是有沒有下面的一橫),你在檢索中都不至於一個一個看。我們都自帶一種前注意加工,這種加工方式能讓人熟練地在環境中找到由單一特徵定義的客體。這種檢索方式是一種平行檢索(區別於序列檢索/遍歷),放空視線就可以看到整齊的E方陣中有一個缺口了。

二揭示了知覺的一些原則:

1. 接近律:其他條件相同,離得近的元素會被組織到一起(要是想被湊CP請盡情靠近男神?)

2. 相似律:其他條件相同,最相似的元素會被組織到一起(省略把妹方法)

3. 共同命運原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時候,運動方向和速度相同的元素會被組織到一起(原諒我懶得找視訊)

既然知覺是為了能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下面介紹一下知覺如何讓我們看到3D的物理世界。

雙眼線索:你造麼,因為左右眼看到的東西有微妙的區別(不能理解的話請仔細研究大學聯考內容:三檢視),所以機智的大腦可以通過左右眼造成的視差調整出3D圖!不僅如此,因為人看比較近的東西兩隻眼球會往內翻,眼部肌肉也會感覺到“這玩意兒太近了!”並且傳導這個神經衝動。

圖形線索:

1. 線條透視:會畫畫的人都知道,當啟用主角視角的時候,本來平行的路是不能畫成平行線的,你得在遠方製造一個相交點才能代表平行,這也就無形中給我們帶來了3D感。

2. 質地梯度:不由得吟溼一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那為什麼草色遙看有,近了又沒有呢,就是因為圖形存在質地梯度,同樣的東西越遠看起來質地越密,就有顏色了。

三)辨識與識別過程

主要分為兩種情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比較像歸納法,是通過處理一定量的資訊,把外界具體的物理刺激轉化成抽象表徵的過程。而自上而下比較像演繹法,是利用過去的經驗、知識、動機和文化背景對資訊進行加工。

舉個例子:

“為麼什漢字序順時有候不響影閱讀?”

在閱讀這句話的時候你經歷了這些步驟:自下而上讀到每一個字-整合成一句話-利用過去的經驗和優異的漢語水平-讀出“為什麼漢字順序有時候不影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