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等職校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才智咖 人氣:3.01W

  論文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方案與實施性教學計劃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文化基礎課程,但學生對這一類課程學習缺乏必要的動力與興趣,教師對這一類課程教學缺乏必要的認識與信心。要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對文化基礎課程有明晰的價值定位、務實的結構創新和有效的教學舉措。 

淺談中等職校文化基礎課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文化基礎課程 教學改革


  中等職校文化基礎課程目前還處於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課程方案與實施性教學設計安排了一定量的課時,視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為中級職業技術人才培養不可缺失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對這類課程的認識不足、動力不強、興趣不濃,教師對這一類課程的價值認識不清、教學熱情不高、課堂信心不振,其結果必然導致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那麼,我們應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一、對文化基礎課程要有明晰的價值定位 
  當前,文化基礎課程的價值定位比較含糊,一般認為文化基礎課程必須為專業課程服務,文化基礎課程必須與專業課程有效對接。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強調了“有用、夠用、實用”的基本原則。筆者認為,文化基礎課為專業課程服務本無可厚非,許多專業對文化基礎課程有著特殊的要求,比如:電子專業要求學生學習更多的物理知識,旅遊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學習更多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但是,如果我們僅僅將文化基礎課程的價值定位於服務專業課程學習,是有失偏頗的,這種觀念至少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其一,並非所有的文化基礎課程,特別是義務教育後的文化課程都能夠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像法律課程,除非把它改造成專業法,否則要與專業學習相結合是比較困難的。其二,一味強調文化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具有獨立存在意義的文化基礎課程的地位也會因此而淪喪。每一門課程都有其課程特質、價值追求與內容體系等,正所謂人們常說的“語文課要姓‘語’”一樣,如果語文課不姓“語”,那就不是語文課了。譬如基於烹飪專業的語文教學,如果強調語文為專業課程服務,我們就可能把中職語文課程標準異化、內容體系肢解,或許我們可以從一些古詩詞中引申出一些飲食文化,但這種牽強附會必將破壞課程應有的意境與生態、背離課程原有的任務與目標、俗化課程原有的品質與品位。 
  教育的出發點和終結點是育人,職業教育不應該是職業或者專業至上的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的價值,除了具有服務學生更好專業學習的工具價值外,更具有實現學生人格完善的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講,設定中等職校文化基礎課程首要依據不是服務於專業,而應該是學生個體人格的完善需要,文化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最基本的文化素養,通過長期積累並逐漸內化於心,以達到提升品德、改進觀念、增長知識、發展思維的目的。無論多麼專門化的教育,都不能忽視對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樣,狹隘的職業訓練也許能夠培養呆板的、機械的技能,但犧牲了人敏捷的觀察和緊湊、機靈的計劃等理智方面的能力。事實上,任何產品都會深深地打上製造者的人格烙印,個體的專門化能力發展必須與全面素質的發展相結合。 
  文化基礎課程還必須滿足學生終身學習需要。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於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建議》、2002年《21世紀的技術和職業教育及培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動組織的建議》等國際性檔案,明晰了職業教育內涵,職業教育不僅要為學生從事某一職業以及有效就業做準備,也要為其終身學習做準備。從中等職業學校設定文化基礎課程與普通高中課程相似性出發,我們不難理解,文化基礎課程其實是普職溝通的銜接點、聯絡點,為學生生涯發展選擇提供可能性。因此,我們在強化職業教育文化基礎課程獨立地位的同時,還要清晰地認識到文化基礎課程在中等職校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相容性、通用性的地位,為學生適應就業入職需要、職業發展需要、人格成長需要以及終身發展需要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對文化基礎課程要有務實的結構創新 
  縱觀當前中等職校文化基礎課程,大致可分為工具類、藝體類、道德類、心理類、專業準備類等,並以分科的課程形態出現在中等職校的各個年級段。其特點是以學科內容為中心設計課程,並按照學科的獨立性、依據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關性按一定的先後順序開設課程。其最大優點是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這有利於學生學習和鞏固基礎知識,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學習費時費力、缺少興趣,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與職業教育課程的定向性、應用性以及專業知識間的相關性、綜合性的要求相距甚遠。正是從這些問題出發,許多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改革。筆者認為,我們不妨從課程結構維度進行文化基礎課程改革與創新。下文以中等職校語文學科為例加以闡述。 
  基於教育部頒佈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相關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我們可以將中等職校語文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專業拓展、綜合實踐三大模組課程,並將這些模組課程分設在相應的年級段。比如,三年制職業高中語文課程共開設五學期,第一至第三學期主要進行學科基礎模組課程的教學,第四學期主要進行專業拓展模組課程教學,第五學期進行綜合實踐模組課程教學。 
  學科基礎模組。這一模組的設計沿襲學科課程的編制思想,突出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以培養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為核心,以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為主旨,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這一模組各專業的公共課程由若干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包括聽說、閱讀和寫作三個部分,並按照要求進行能力分級,逐層遞進。這一模組教學突出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和核心任務。 
  專業拓展模組。這一模組的設計應體現任務驅動課程編制思想,從專業課程的角度出發,以職業為導向,設計若干“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學習任務,有效實現文化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溝通與聯絡,強化培養學生的從業技能。該模組課程屬於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範疇,語文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編制課程計劃,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突出語文學科為專業課服務的宗旨。例如,文祕專業開設公文寫作課程,商務專業開設商務文書寫作課程等。

  綜合實踐模組。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所列的三類模組課程的學習中,均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子模組的要求。在語文課程改革中,更是集中第五學期時間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模組課程學習。綜合實踐模組課程遵循專案課程、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設計理念,強調知識的整體性、應用性和探究性,一方面注重中職階段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另一方面注重專業學習與語文學科有機融合,強調知識的實踐性,在知識的運用中領悟、掌握課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升學科素養。在進行這一模組課程開發時,應堅持從相關職業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研究課題,選取活動內容,模擬職業情境,在活動中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比如:烹飪專業語文綜合實踐模組,讓學生開展《南黃海海鮮飲食文化研究》《南通市餐飲店鋪名的特徵研究》等課題。 

  三、對文化基礎課程要有有效的教學舉措 
  中等職校文化基礎課程在很大程度上“脫胎”於普通高中,並以學科課程的方式呈現,在課程實施中,我們通常也是沿襲了普通高中班級授課制的一些基本做法,諸如“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學生模仿——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教師評價”的“四階段教學法”。這種課程實施策略有許多合理性,而且也被大部分文化基礎課老師所採用,但其弊端也不少:即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師生的互動性、教學的創生性,加上學生的學習基礎差、對所學知識沒有興趣,甚至導致部分學生完全放棄一些課程的學習。基於文化基礎課程結構創新的思考,我們在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有一些有效的教學舉措。 
  教學理念層面: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其深刻的意義和價值決不在方式本身,而在於方式轉變背後的意義和價值,支撐方式轉變、引領課程改革的說到底是教育觀念和教學理念。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的有效實施,我們必須確立以下的一些觀念:(1)關注學情。將學情作為教學基點,課程資源選擇密切聯絡學生的現實生活、情感世界及職業生涯,只有從學情出發組織教學,才能使教學活動獲得實實在在的效果。(2)必需夠用。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不片面追求課程的完整性,從課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出發,強化知識的應用。(3)分段要求。我們在中等職校分三個時間段分別進行“學科基礎模組”、“專業拓展模組”、“綜合實踐模組”課程的教學,每段課程設計理念不同,教學方式也不相同,這三個階段逐漸呈現出文化基礎課程知識由單一走向綜合、理論走向實踐的趨勢,教學活動也由學科體系趨向於行動體系。 
  實施策略層面:在文化基礎課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缺乏主體參與的根源,主要是因為學習任務不明確、經驗儲備不充裕、課程背景不瞭解、學習體系不健全。為此,我們應採用以下一些教學策略:一是問題導學策略。將問題辨識與問題解決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以問題導航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推進。比如,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與學生共同創生、提煉課堂教學中的主問題,整堂課圍繞主問題展開教學。為了順利解答主問題,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子問題,讓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培養興趣,達成教學目標。問題導學策略主要應用於學科基礎模組課程的教學之中。二是案例分析策略。在教學過程中,以書面呈現案例,將案例作為分析的物件,教師和學生要共同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尋找對策。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決策能力。案例教學鮮活、生動、形象,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抽象的、生硬的知識狀況,降低學習難度,有利於學生靈活地將知識運用到相關的實踐情境中。同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評價還可以培養反思精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案例分析策略主要應用於專業拓展模組教學。三是任務驅動策略。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各種任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進行學習。強調學習的社會性以及教師、同學對促進個人學習所起的重要作用。任務驅動策略強調學生圍繞任務主題進行預習、分析、討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策略主要應用於綜合實踐模組課程教學。此外,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採取角色扮演策略、專案教學策略等。 
  課程評價層面:文化基礎課程學習評價改革並沒有引發人們更多的關注。其實,教學評價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為此,在文化基礎課程評價改革中,應堅持“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既關注同一性評價,又關注特質性評價;既關注終結性評價,又關注發展性評價”的原則,以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髮展。具體進行三方面改革嘗試:一是考核內容的改革。根據知識層次的劃分,強調基本知識的掌握,減少以再現書本知識為主的考試內容,加強對學生理解知識,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知識的能力考核。二是考核方法的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筆試方法,分別採用階段考試與實驗操作相結合等符合課程內容特點的考試方法。在綜合實踐模組環節,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給學生打分,提高學生合作意識,從而使得每一次考試真正成為進一步深化學習的重要教學環節。三是考核形式的改革。變一次性、終結性考試為學習全過程的考核評價,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與督促,並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佔的比重。這樣,有利於課程分階段目標的實現,實現了考試內容、形式和成績評定的統一,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統一,學生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3]王晚英.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述評[J].南昌高專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