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才智咖 人氣:6.29K

導語:從《護理學基礎》課程的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操作及臨床見習等三個方面進行改革,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體系,對於高職護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健康的標準和需求也日益加強,而護士作為社會健康護理的中堅力量,社會的發展進步對護理人才綜合素質方面的要求也相應得以提高。高職護理學專業作為護生的主要培養搖籃,也面臨著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強烈要求,而《護理學基礎》作為臨床護理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幹課程,該課程學習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護生走向工作崗位後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的提升。

所以,《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成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階護理人才的重要方面。而以往高職護理專業《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多是以書本為中心,採取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滿堂灌教學方式,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約束了老師教學資訊量的傳遞,也束縛了護理學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因此,如何對《護理學基礎》課程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要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護理學基礎》理論教學改革

《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CLEN)是護理行業的准入考試,因此CLEN考試大綱的.變化,對於《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重點的把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筆者通過對CLEN新大綱分析發現,這次改革的主要特點就是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以臨床常見疾病為學習內容,由單學科知識點的應試轉為圍繞職場背景及典型病人個體結合的臨床技能考核。因此,針對CLEN考試新大綱的改革,主講《護理學基礎》課程的老師也應對相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修訂完善,理論教學知識點應以完成護理任務為中心,把握“必需、夠用”的度。

在理論講授時,老師應該對《護理學基礎》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將CLEN考試中的高頻考點、考綱重點以及難點作為理論教學的重點知識點,同時增加相應的臨床典型病例分析,以達到學生臨床思維的訓練和強化。在理論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充分結合板書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各自的優勢,並結合不同理論知識點的特點採取典型病例分析、小組學習、行動導向教學、微課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不斷提高護生《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2《護理學基礎》實驗操作改革

護理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高職專業護生在大三之前都是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缺乏相應的臨床見習和實習機會。為有效避免護生課堂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的脫節,對高職專業大一、大二學生進行適當的實驗室技能操作訓練就必不可少,一方面可加強護生對課堂力學知識點的鞏固加強,同時,對於護生良好規範的護理習慣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護理學基礎》課程有效的實驗操作是高職護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所以,老師在講授《護理學基礎》課程時應增加相應的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的課時和比例,將實驗操作技能訓練方面的教學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大護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以保證護生在臨床見習和實習前具有紮實的技能基礎。具體實驗操作改革時可從下列兩個方面開展:老師首先就某一具體護理進行操作示範,包括護理前準備、護理步驟及相應的護理注意事項等,然後學生在模型上進行操作學習;最後,採用小組訓練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互為病人和護士進行輪番實驗操作學習。

3《護理學基礎》臨床見習改革

臨床護理見習是護生將課堂上學到的護理知識與臨床患者護理相互結合的最佳途徑,也是護生以後走向護理崗位所必備的專業技能。《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新大綱修訂後就將臨床常見疾病的護理作為考查重點,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滿足臨床的目標要求。

因此,老師在講授《護理學基礎》課程時必須以臨床為導向,教學重點應圍繞臨床護理的需求做出及時調整。所以,老師在教授《護理學基礎》課程時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臨床同步見習,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慾,護生通過臨床見習更會對護理有了直接的感性認識,這對於護生後續護理知識的學習和護理操作技能的訓練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護理學基礎》臨床見習改革中應加大護生在校期間的醫院實際護理見習訓練機會,讓護生通過護理實踐鍛鍊提高自身的護理技能,將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效融合,以為護生日後走向護士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結論

為滿足高職護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本文結合《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新大綱的改革要求,從《護理學基礎》課程的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操作及臨床見習等三個方面進行改革,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體系,對於高職護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