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看高師院校教育改革

才智咖 人氣:3.16W

【論文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師院校;教育改革

關於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看高師院校教育改革

【論文摘要】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要求,高師院校應加快自身的改革。積極主動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問題,採取切合實際的措施,為基礎教育培養出具有教育觀念新、知識淵博、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先進、科研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強、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複合型教師。

2001年6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的正式頒佈,掀起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高潮。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大變革,是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的必然選擇,也必將影響我國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與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體目標的認識

《綱要》是在全新的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制定的一份基礎教育改革綱領性檔案,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總綱,提出了新的基礎教育改革課程標準、奮鬥目標和操作規範,主要包括:

1、課程功能的轉變。《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裡指出了課程傳授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同時又批評了傳統課程只重視知識傳授忽視技能訓練的偏失;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的態度、過程和方法,把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作為教學的關鍵,糾正了傳統課程只重視老師“教”忽視學生“學”的弊端;強調了課程的功能要從單純重視傳授知識與技能,轉變為更加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以及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的指導,這就改變了傳統課程教師只重視提高自己教學的藝術和效果而輕視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課程功能的轉變影響教師觀念和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從單一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傳授、學習的促進和教育的研究為一體的複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發展。

2、課程結構轉變。“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傳統課程在結構上過分強調學科的學術性而脫離社會實際,門類眾多而又彼此獨立,缺乏整合性,不能讓學生實現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就是既注重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育內容,也注重學科內在的邏輯性。如在國中階段開設理科綜合課程為“科學”、文科綜合課程為“歷史與社會”,另外還有開設“藝術”、“綜合實踐”等課程。“綜合實踐課”包括資訊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這些課程的調整不僅僅是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融合,而且加強了書本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絡,能夠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激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加強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聯絡,有利於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和選擇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持個性創造了條件。這對教師要求很高,需要教師在課程目標指導下,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確定活動主題、內容與方法。

3、課程內容的轉變。《綱要》說:“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青少年構建智慧、增強能力的基礎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過多的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學生的基本經驗,必然違反學生認知規律,收到的效果必然很差。這要求教師具有把課程內容轉化為與學生生活聯絡密切的“現實知識”,轉化為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密切聯絡的“先進知識”,為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