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中的基本關係研究

才智咖 人氣:2.1W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和內部行為管理兩個方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中的基本關係論文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中的基本關係研究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跨國公司紛紛湧入國內市場,工商管理人才的國際化步伐也將隨之進一步加快。這就要求我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在培養規格、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學生來源和對外交流協作等方面逐步實現國際化。

關鍵詞:工商管理;改革策略;專業教學

我國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很短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不少寶貴的教學經驗,但是,社會、經濟、科技和學科的迅速發展以及東西方制度文化背景的差異,給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提出許多新課題、新問題,這些問題大體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係

目前,國內高等院校推行的工商管理教育國際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對於一些受制度文化等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小、國際通用性和可比性強的職能型管理課程,如會計、財務管理、生產與運作管理、市場行銷等課程,直接引進先進的、能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國外原版教材;二是教學語言的國際化,採用外語或雙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另外,我們所培養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須適應我國企業的實際需要。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與中國特定的政治經濟體制環境息息相關,幾千年積澱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人們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還必須紮根於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土壤,實現中國化。中國化並不是將現代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簡單地照搬過來,也不是機械地將外國理論加中國案例,而是要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採用和吸取已開發國家工商管理的先進理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工商管理理論體系,實現理論上的超越、發展和創新。對於與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密切相關的課程,如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戰略管理等課程,其基本理論框架可以採用國外先進的模式,同時,還要結合我國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企業的發展歷程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引進、借鑑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工商管理課程。

二、綜合管理與職能管理的關係

目前,高等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專業理論教學,基本上是按照企業的職能被分解為財務、生產、營銷、人力資源等課程進行講授。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體現出某一領域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研究物件明確,易於講授,但是,其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首先,忽視了各職能管理理論之間固有的有機聯絡,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某一個專業管理領域中的知識,卻難以從整體上系統地把握管理知識體系,從而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其次,與企業對管理人才的現實要求差距較大,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具體問題,甚至是某一職能部門的問題,常常需要把各種管理手段、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綜合,加以解決。

這種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帶來的缺陷,已經引起工商管理教育界的關注,國外不少管理院校為了消除這些弊端,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譬如,美國著名的沃頓商學院從1992年開始就打破課程中各學科、各課程之間條塊分割、自搞一套、各自為政的離散狀態,推出了“整合式教學”,即按照整體和綜合的觀念,對課程進行重整,把各種不同目標的課程組合成一個具有整體功能的教學系統,以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值得一提的是,若走向極端即取消職能管理課程,代之以綜合課程,那照樣是行不通的,畢竟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生一開始從事的大多為部門職能管理工作,只有擺正職能管理和綜合管理的位置,在進行職能管理教育的時候,關注到相應職能課程與其他相關職能管理的聯絡以及在工商管理類專業中的地位角色,才能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三、知識與能力和素質的關係

我國高校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普遍注重知識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不同於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管理人員主要與人打交道,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其任務就是將人、財、物等資源合理地配置起來,以實現企業的區域性或整體目標。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現實當中的企業管理問題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和複雜性,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無固定的模式可循,如果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那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的最後解決,除了需要管理人員掌握豐富的經濟、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識以外,還要掌握從書本中學不到的技巧,具備良好的企業管理能力和素質。

一個企業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質對企業興衰、個人事業成敗的影響往往比知識的影響更大。有關資料表明:在成功的企業管理者影響因素中,智力因素只佔 20%,而非智力因素所佔比例達到80%,其中主要是能力和素質因素。企業管理者的基本能力包括:決策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有些能力可以通過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獲得,有些能力需要通過工作實踐取得。

企業管理者的基本素質主要是指心理特徵,它是企業管理者在無意識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慣常性的決策思維和行為方式,是在長期的社會歷程和經營管理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素質比較穩定,難以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對於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僅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個人意志力、經受挫折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解決企業管理問題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質。

四、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活動,它伴隨著人類的歷史而產生和發展,實踐性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特徵,也是工商管理的靈魂。在管理理論從古典的科學管理到現代的人本管理髮展過程中,管理實踐一直為管理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並驗證管理理論的正確性。

現有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課程明顯過多,實務課程偏少。大多數院校開設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中,純理論型課程如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等課程所佔比重很大,這對於工商管理類專業來說,無可厚非,但是,一些工商管理實務的課程如商務談判、市場調查等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往往是理論講得比實務多,甚至當作理論課程來講授。這一現象的.背後有其客觀原因和歷史原因,現有的大多數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師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擅長理論教學,但由於他們絕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具體的工商管理工作,因而缺乏實踐經驗和實務教學的基礎。

從另一方面看,也有主觀認識上的原因,不少人認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的是高層次工商管理人才,而高層次人才理所當然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以致把對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放在很次要的位置。

企業管理倫理化就是將企業職業道德建設與企業管理活動融合起來,這不僅可能,而且十分必要。企業職業道德建設與企業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兩者的核心內容也是十分接近的。現代企業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核心,以自我管理為基礎,以人與企業的共同成長為目標;企業職業道德建設是通過樹立員工的信心理念、建立共同的價值評價標準、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增強企業凝聚力,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和企業的持續發展,但是,企業職業道德建設與企業管理在運作方式上畢竟不盡相同,所起作用也不一樣。

企業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的方法手段來維持,是一種硬約束或制度約束;而職業道德規範則是通過人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發揮作用,是一種軟約束或意識約束,這種軟約束卻往往比管理制度硬約束有更大的威力和穩定性。若只有企業管理工作而沒有職業道德建設,那只是一種外在的、被動的規範,沒有自覺性和積極性;若只有職業道德建設而沒有企業管理工作,那是一種內在的、軟弱的規範,沒有紀律性和嚴肅性。因此,只有將職業道德建設引入硬機制,實現職業道德制度化,使之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和環節,外化為企業管理,同時,將企業管理工作變成員工的自律行為,內化為職業倫理道德,才能發揮兩者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王翔.應用性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整合創新研究[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6).

[2]劉殿紅.基於生態位理論的涉農高職院校專業培養目標定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