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經驗比較與啟示

才智咖 人氣:3.16W
論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經驗比較與啟示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經濟資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   論文摘要:本文闡述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發展歷程,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經濟資本管理的做法進行比較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商業銀行推進經濟資本管理的思路:強化經濟資本管理的理念、構建高素質的運營管理團隊、建立經濟資本考核體系、進行銀行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再造、積累資料加快評級模型開發。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apital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t first,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ractice of capital management in these commercial banks. On this base, the paper gives the guidance to improve capital management. The concrete contents are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capital manag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peration management team of high quality and an capital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and business process reconstruction (BPR), and accumulation data so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ating models.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Economic Capital; Credit Risk; Market Risk; Operational Risk
  
  一、引言
  
  從現代銀行的經營理念來看,銀行表面上是經營貨幣,但實質上是經營風險,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企業。正是基於對銀行資本與風險之間關係的理解,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領域出現了經濟資本的概念,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銀行經營管理體系。然而經濟資本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從目前看來,國外先進商業銀行在此方面已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而國內商業銀行尚處於經濟資本管理的初級探索階段,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所採用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也只是最簡單的做法,與國外先進銀行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經濟資本管理是新形勢下我國商業銀行生存與發展的根本要求。因此,本文認為對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經驗進行歸納和比較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經濟資本實施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歷史沿革
  
  1990年代之前,中國商業銀行基本沒有資本管理。1995年頒佈的《商業銀行法》規定了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但是,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有國有信用的隱性支撐,普遍存在資本概念的缺失,並不重視資本管理。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的金融企業也開始了要同國外優秀的金融企業的同臺競爭。按照1988年《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經營必須符合8%的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規定,所以商業銀行一邊學習西方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理論和經驗,一邊補充資本金,並開始了資本的管理。
  2004年2月23日,中國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同年6月23日巴塞爾委員會發布了《新資本協議》,實際上,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是根據中國商業銀行實際情況,以1988年資本協議的資本計量為基礎,借鑑新資本協議的思想制定的。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從監管的角度提出了商業銀行必須對資本進行規劃和管理,商業銀行開始重視資本的管理,並開始借鑑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體系和方法。其間,國家也對國有商業銀行注資或者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金。
  2005年10月中國建設銀行上市,開始了國有銀行上市的安排,也標誌著國有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的改善,中國商業銀行真正開始以企業法人的身份承擔風險和經營風險並取得收益。中國銀監會也明確提出到2010年有條件的銀行要基本實施新資本協議。如何更好地適應股東的要求,為股東和投資者帶來增加值,實現銀行業務持續、穩定的增長,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平衡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商業銀行一方面加強風險的管理,研究並嘗試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的制度,一方面完善業務流程,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體制,適應市場的競爭,再一方面強化績效考核,嘗試引入經濟資本的概念,建立資本約束下的業績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