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差異文化探源

才智咖 人氣:1.67W

論文摘要:Feminism到底是女權還是女性?從女權到女性,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從西方進入中國後就溫婉得多。這要從哲學思維、家庭觀念、個人價值、歷史和現實發展等方面進行探討,方知中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呈現巨大差異的文化原因。
  論文關鍵詞:女權;女性;文化差異
  Feminism到底是什麼?女權還是女性?一般來說,Feminism對於西方是女權主義,在中國就是女性主義。Feminism由女權主義變為女性主義,溫和、委婉了很多,似乎少了許多政治因素,多了許多文化內涵。可是,“女權”還是“女性”不僅僅是用詞的不同,而且在翻譯的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差異。中西不同的哲學思維、家庭觀念、個人價值、歷史和現實發展,直接導致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對Feminism不同的理解。本文試圖從社會文化角度探求中西女性主義境遇差異的根源。
  一、哲學層面上:中西二元對立與陰陽調和
  二元對立是西方哲學傳統思維模式。西方哲學強調天人相分、主客相分、二元對立。在兩性關係上,女性處於客體的位置,女性被迫站在與男性截然對立的關係上。整個的思維模式也讓女性習慣在兩極模式中審視自己及與男性的地位關係。當意識到自己的不利地位時,她們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女權運動。面對強大的男權社會,西方女權主義者給予了無情的批判和反抗,試圖從根本上對男女秩序進行顛覆。
  中國傳統哲學強調天人合一,陰陽調和。雖然也強調事物的對立面,但更強調其相互轉化性。老子的“福禍說”(“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就很明顯體現了這一點。在兩性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男尊女卑觀念也根深蒂固。《周易》就從天地、乾坤、陰陽等天人秩序來論證男女尊卑、貴賤的關係。漢儒從陰陽五行論證了“三綱六紀”、“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從“道不變,天亦不變”來論證秩序的永恆性。宋明理學的“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慾”等,將男女不平等制度當做天經地義的絕對真理。但中國哲學更強調天人合一,陰陽中和。董仲舒認為陽貴陰賤,陽尊陰卑,同時也講陰陽調和,認為陰陽中和是陰陽執行之道。“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必生於和,始於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因此中國婦女意識到自己地位低下,備受壓迫時總是以和為貴,逆來順受,很難奮起反抗,向男權社會發難。
  二、家庭觀念上:中西家庭對抗與“家天下”的差異
  西方家庭成員以對抗為主要特點。古羅馬“家庭”即“奴隸”的意思,家長就是奴隸主。德國學者繆勒利爾說:“在那裡,家長也是全家財產的所有者,是她的妻子的身體與靈魂的主人……他的妻子、兒子和他的牲畜一樣沒有提出反對的權利。家庭之於個體的希望和快樂,正如墳墓般的土牢一樣。”《馬太福音》中耶穌在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道時,明確告知他們說:“我來,是叫人與父母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強調“家天下”、“家和萬事興”,以家為本位,家國同構。儒家思想“修身齊家平天下”成為每一個人(男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家國觀念中,家國是第一位的,個人是第二位的。小家要服從大家(國)。在這種服從中,就表現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女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處在最底層的無權地位。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女性雖然處於無權地位,但中國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將忠、孝視為至上的美德。儒家將孝作為一切德行的總綱。孝親觀使女人成為母親後,可以利用母親的名義得到一定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女性諸多不滿情緒,相對於西方家庭中男女兩性直接對立,矛盾要緩和一些。

試論中西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差異文化探源

三、個人價值追求上:中西個體性與集體性的差異
  西方強調個體性價值的實現,強調自我認識和自我發現。古希臘羅馬城邦文化,西方私有制易形成個體獨立。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張揚人性、個性的時代,個性解放成為一種鮮明的時代傾向。個人價值的追求在西方文化中源遠流長,已滲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中,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這種個人主義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就集中表現為追求個人自由和平等。為了實現自由和平等,他們不惜任何代價去爭取。受這種個人主義傳統的影響,西方女效能自覺地站在自我的立場,反思和反抗父權文化的壓制。當認識到自己地位低下時,她們奮起反抗,發動轟轟烈烈的婦女運動,大膽地向男權世界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
  中國文化是一種集體文化,強調集體利益,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