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

才智咖 人氣:2.55W

[論文摘要]新歷史主義是一種不同於舊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文學批評方法,它的產生具有十分複雜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學批評自身發展的原因。新歷史主義具有許多獨特的新特點。福柯哲學、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等多種理論都是斯歷史主義的理論基礎。
  [論文關鍵詞]新歷史主義 文學批評歷史 文字
  新歷史主義於1982年登上舞臺,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在《文類》雜誌的一期專刊的前言中,打出“新歷史主義”的旗號。它是20世紀80年代西方歷史文學轉向中最主要的後現代文學批評思潮之一。它把歷史的緯度重新運用到文學研究中去。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字,文字是一段壓縮的歷史。歷史和文字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文字是歷史的文字,也是歷時與共時統一的文字。”作為一種文字分析形式,新歷史主義日益受到關注,它不僅成為一種常見的文學批評方法,也已滲透到了其它學科中去。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產生背景
  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產生主要受到了以下兩方面的影響:
  1.舊歷史主義存在嚴重缺陷,舊歷史觀被唾棄
  傳統的歷史觀把歷史看作是一個可供客觀認識的領域。歷史是獨立於研究者、認識者的,也獨立於研究手段和工具。如果歷史研究者能夠在把握歷史的過程中排除主觀因素,公正地、中性地使用語言工具,就能夠發現歷史“真相”,獲得關於歷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基於這種認識,舊歷史主義強調社會發展規律存在的可能和必然作用性,並允許作長期的社會預測;把思辨的歷史哲學看成是一種模式,利用這種模式可以解釋具體真實歷史的發展方向問題。
  然而這種歷史觀存在很大缺陷。其一,任何研究活動都存在主體意識的參與,沒有純客觀的研究;其二,任何主體的參與,都會或多或少地烙上某時某地的時空意識的印跡,對歷史的純過去性研究亦不存在;其三,歷史是一種動態的背景,只有當“歷史”成為過去時,通過現今的講述,才稱其為“歷史”。
  這種總體發展的舊歷史觀在20世紀初就政治哲學家和形式主義的批判。卡爾·波普爾在《歷史主義的貧困》中說:“歷史命運之說純屬迷信,科學的或任何別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預測人類歷史的程序”。
  2.形式主義長期獨霸,文學批判借“語言學轉向”之勢解霸
  發源於俄國的形式主義批評,是對傳統歷史主義的顛覆性破壞,是以建立一種新的理論體系打破舊體系完成的。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認為,文學文字是一種語言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本身具備文字的自足性,文學批評只是對這種自足的文字形式的分析,與文學文字之外的世界無關。形式主義批評就是試圖建立一個純粹的文學文字的世界。與舊歷史主義批評相比,形式主義開拓批評了與以內容研究為主的批評對立而互補的思維領域,是文學批評的進步。但是文字的自足性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字來源於社會生活、作家思想感情,並非從天而降。形式主義使文藝理論走出“歷史”的軌跡,而落人“形式”的迷宮。
  所謂“語言學轉向”,在理查德-羅蒂看來,就是“使人們對於作為外部世界的‘再現’和‘表徵’的語言永遠失去了信任”,表現為一種“表徵危機”。也就是說,語言已經失去了原來人們共同認可的工具性作用。“語言學轉向”可分為三個階段,兩個轉向,其順序為:工具論——中心論——理論模式論。如果使用這一語言發展圖式來說明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產生的過程的`話,則可將舊歷史主義看作是語言工具論階段,將形式主義看作語言中心論階段,將新歷史主義看作語言的理論模式階段。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產生,是對“語言學轉向”思潮在文學批評領域的迴應。

試論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

二、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的幾大“新”特點
  新歷史主義的第一個特點,也是最重要的特點是將文字的寫作、閱讀以及傳播的過程看作是受歷史決定並影響歷史的文化活動形式,致力於開掘文學文字與其他社會活動、行為和機構之間無比複雜而易變的關係。新歷史主義展示了深入文學作品世界的社會存在和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社會存在。新歷史主義已經超越了傳統歷史批評研究“是什麼”、“怎麼樣”的實證主義的歷史興趣,而通過分析具體事件與話語關係追問“為什麼”了。

新歷史主義的第二個特點。因為將文學文字放回到歷史語境的解讀不可避免的會使批評者主體重新受到“權力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