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李長之文學批評風格

才智咖 人氣:1.75W


  論文摘要:本文試圖探討今天幾被遺忘的現代批評家李長之的批評風格,並簡析其成因。文章主要從感情的批評主義,浪漫的批評風格,精細廣博體系及調合中國傳統批評與西方現代批評等幾個方面,分析李長之文學批評風格,從而肯定其做為三、四十年代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非主流批評的特殊貢獻。

試論李長之文學批評風格

論文關鍵詞:李長之;感情的批評主義;傳統文化;西方古典哲學

李長之這個名字現在已不為許多人所知,即使文學圈內人,不知的恐怕也不在少數。然三、四十年代,他卻是聲名顯赫的學者。司馬長風把李列為30年代五大批評家之一,他說:"30年代的中國,有五大文藝批評家,他們是周作人、朱光潛、朱自清、李長之和劉西渭。由於種種原因,沉寂多年的李長之已從歷史的塵封中向我們走了過來擦去他表層的灰塵,我們會發現這個名字是如此的鮮亮,甚至有些耀眼。30年代初,李長之在清華園求學時就同季羨林、林庚、吳組湘以文章才氣被稱為清華“四劍客”。25歲時,寫出了《魯迅批判》,奠定了他作為一個學者批評家的位置。當時著名的日本學者竹內好對該評論推崇備至,許多觀點被介紹到日本。此後,李長之有近百萬字的論文以及近乎年出一書的速度發表評論,涉及文史哲各個領域,顯示了獨特的批評風格。著名的有《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苦霧集》、《夢雨集》、《迎中國的文藝復興》、《中國畫論體系及其批評》、《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中國文學史略稿》(1-3卷)等。

  20世紀是一個批評的世紀,批評流派,批評方法紛繁眾多。單30年代中國文壇就有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社會一歷史批評、印象主義批評等顯示李長之自甘獨步的是他標舉的“感情的批評主義”。文學批評是對文字的解讀。艾布拉姆斯稱“文學批評是有關解釋、分類、分析和評價文學作品的一種研討。這種解讀、分析首先應是客觀公正的。對於一名批評家而言,批評的公正性、客觀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魯迅所言:“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於作者有益。李長之認為要做到客觀公正,面對作品“除了得一個‘是什麼’的答案以外,還要追求‘那為什麼’的來歷”。然後對一個作品的好壞,下以褒貶。在此基礎上李長之提出他的感情主義的批評的主張。他說“我倒以為該提出似乎和客觀相反,然而實則相成的態度來,就是感情的好惡。我以為,不用感情,一定不能客觀。因為不用感情,就不能見得親切……感情就是智慧,在批評一種文藝時,沒有感情,是決不能夠充實、詳盡,捉住要害。我明目張膽的主張感情的批評主義”。批評家應“跳進作者的世界”和“作者的悲歡同其悲歡”。這是一種頗具藝術心理學特徵的批評解說。體驗標誌著批評主體在批評過程中的特殊方式;體驗藉著主體與物件的交流達到對生命的佔有。由此他進而主張“以寫出感情的型,作為最高文藝標準”。分析一部作品象層層剝筍,最後“便只剩下令人把握的感情,感情的物件都已經抽掉了。這種沒有物件的'感情,可歸納入兩種根本的形式,便是失望和憧憬,我稱這為感情的型。在感情的型上,……它正是不受時代的限制的了,如果文學的表現到了這種境界時,便有了永久性”。他的批評主張在一種遠離政治的基調上生髮對思想自由的意見。擺脫了文藝社會學的機械束縛,強調批評主體的能動感受,批評過程與體驗過程統一,傾向於情理結合,情中見理,理中滲情,向文藝心理學和美學的領域發展。

馬蒙泰爾認為:“只有感情才能判斷感情,把感人的東西讓精神去作判斷,無異於讓耳朵去判斷和絃。PM《魯迅批判》用審美的眼光,實踐著他“感情的批評主義”,眼光銳利,感情熱烈。用“感情判斷感情”處處顯示出一個天才的批評家對一個天才作家作品的灼見卓識及兩個感情豐富的心靈的溝通。“阿Q已不是魯迅所詛咒的人物了,阿反而是魯迅最關切,最不放心,最為所焦灼。……阿Q還不安分,也有他生活上糊塗的幻想,有人瞭解,而且垂聽,又加以斟酌的麼,也沒有的,除了魯迅。批評家用自己的靈魂,情感去體驗、感受,用感情的火去溫熱每一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