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吾:論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現代化的批評家

才智咖 人氣:3.15W


  論文摘要:李健吾的批評雖然在表面上看來深得法國印象主義的精髓。但仔細梳理的話我們會發現其核心卻是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成分,即法國的印象主義只是為表,而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才是裡。換句話說,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義的理論來收束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使之更富有操作性,更符合文學現代化的要求。

李健吾:論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現代化的批評家

 論文關鍵詞:印象主義的批評;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批評的獨立性;自我;妙悟

很久以來,人們對李健吾先生的評論,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說、散文、作品和法國文學研究理論上.即使談他的文學批評,大多也只是會談到他於1935年——1936年年問因書評而引起的和巴金、卞之琳的兩場筆墨“官司”。但是毫無疑問,李健吾還是一個成就卓著的文學批評家。由於他與法國印象主義的淵源,一直以來,李健吾的批評都被稱作是印象主義的批評,或者是印象鑑賞的批評,他自己也樂於承認這樣的概括。但是近年來,有許多評論者注意到了他的批評中不僅有法國的印象主義,也有中國傳統文學批評成分,因而他的批評又被稱為中國式的印象主義批評。但是,在我看來.縱觀李健吾的文學批評理論.法國的印象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並不只是份量輕重的問題,而是表裡的關係,即法國的印象主義為表.而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為裡,雖然完全中國傳統式的文學批評所佔的地位與份量不大.卻是他文學批評理論的核心所在.是我們理解他創作與批評的一把鑰匙。

一、表面上看來,他深得法國印象主義的精髓

從源流上說,印象主義其實是唯美主義的餘波。而唯美主義強調的獨立,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因而印象主義提出“為批評而批評”。此外.印象主義者很看重批評家的主觀介入和創造性的發揮.他們非常贊同王爾德提出的唯美主義觀點,認為批評也是一種創作,甚至認為“最高之批評.比創作之藝術品更富有創造性”。因而印象主義者主張應以個人創作的態度從事批評。而在文學批評的本質上,李健吾所持的“自我發現論”,就是把批評當作是“自我發現”的一種手段。“猶如書評家、批評家的物件也是書。批評的成就是自我的發現和價值的決定。發現自我就得周密,決定價值就得綜合。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家的化合.有顆創造的心靈去運用死的知識。他的野心在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鑑賞,完成他的理論。(批評)本身也正是一種藝術。”可以說,李健吾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肯定了批評本身是一種藝術。這樣,批評者就有了他自己的存在,而不必以作者的是非為是非。更不必如伺候東家一樣伺候作家,看作家的臉色,因為“作者的自白(以及類似自白的檔案),重述創作的經過,是一種經驗;批評者的探討,根據作者經驗的結果(書),另成一種經驗”。批評的是非不由作者裁定.批評者有闡釋的自由。因此,當《愛情三部曲》的作者巴金表示批評者的“拳頭會打到空處”的時候.李健吾並不是臉紅心跳、誠惶誠恐地收回自己的意見,而是坦然道:“我無從用我的理解鉗封巴金先生的自由.巴金先生的自白同樣不能強我影從。”他捍衛了批評的尊嚴,因為批評“是一種獨立的,自為完成的.猶如其他文學的部門.尊嚴的存在”。在他看來.批評的位置並不如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尷尬,批評家不需要同作家“攀親戚”.批評和作品是兩種互為需要的藝術。批評的是非不由作者裁定,批評者有闡釋的自由。維護批評的尊嚴當然不以貶低創作的地位為代價,批評者和創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謙遜的、取對話的態度。批評者的謙遜並非意味著批評主體的喪失,而是恰恰相反,批評主體的確立不表現為教訓、裁斷,甚至判決的冰冷的鐵面.而是以“泯滅自我”為條件.並且在與創作主體的交流融匯中得到豐富和加強。因此,對於批評者來說,作品並非認識的物件,而是經驗的物件;批評主體在經驗中建立和強化.並由此確立批評的獨立性。

倘若批評是一種獨立的藝術.那麼批評也就是一種“表現”,表現“它自己的宇宙,它自己深厚的人性”。於是而有“所謂的風格,或者文筆”。風格即是“人自己”,表現自我,同時就“區別這自我”.“證明我之所以為我”。其難在於一個“誠”字。近年來,批評界不時冒出一兩聲對文采的呼喚.李健吾的議論可以使我們豁然開朗:批評要有文采,但這文采決不是外加的甚至外人的“潤色”,它“是內心壓力之下的一種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