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課程建構特點的交叉性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2W

摘要:新課程地理教學強調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綜合思維能力是其中之一。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地理核心素養是每個教師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中地理新課程建構特點的交叉性論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

很多人認為,地理就是由地理學的知識體系構成的。其實,地理學科是一門邊緣學科,所謂邊緣,就是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性。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除地理知識體系外,地理科學中含有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獲得科學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此外,還包括科學工作者在研究科學過程中的特殊情感、態度和心理體驗。著名理論家維特羅克的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研究表明:學習是知識整合重建的過程,通過新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認知滲透,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更上一層樓。學生對意義的建構需要理解、消化,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式。一方面,獲得新知識,要以原有知識為基礎,通過建立聯絡,融入到原有的經驗當中;另一方面,新知識滲透到舊知識當中,會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應利用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性的特點。教師將生活實際與地理知識聯絡,不僅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重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氛圍,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地理學核心素養之一是綜合思維。與地理學科本身特點是非常吻合的。地理學科的綜合性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的廣泛聯絡,與數學、物理、生物、歷史、語文等學科密不可分,結合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對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一、聯絡生活實際,引發學生共鳴

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教學內容可以和生活中的現象聯絡起來。大氣汙染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在城市化教學中,可以聯絡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提出“霧霾”“PM2.5”等熱門概念,激起學生興趣,還可進一步聯絡天氣對空氣汙染的影響。例如大風降水天氣,空氣質量較好;晴朗無風天氣不利於汙染物擴散,空氣質量較差。廣告短片是一種濃縮的視覺藝術,有些廣告不僅能起到傳播資訊的作用,還能形象的反映地理原理。例如水迴圈部分的教學,我用法國依雲礦泉水廣告作為補充教學,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水的三態變化和迴圈的過程。

二、與其他學科聯絡,融會貫通

1.與物理學科的聯絡。例如在講水平氣壓梯度力———風的形成時,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準備一個氣球,讓學生吹氣鼓起,解釋氣球內部的氣壓大於外部,才能把氣球撐開,最後手鬆開氣球尾部氣口,隨著氣球內部氣體的釋放,產生一股力量使氣球噴射出一段距離落下,即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風“視覺化”了。這樣的小實驗,會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和思維上的激發。

2.與語文學科的聯絡。在講述天氣系統時,可以結合《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的橋段,諸葛亮雖然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卻不知山谷風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上方谷的葫蘆形地形正適合地形雨的形成,氣流沿山坡向上遇到高處的水汽又凝結成雨霧,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這個故事也體現了綜合思維的重要性,靈活整合各種要素分析具體事象的能力。古詩詞之美體現了地理區域特性,解讀古詩詞中描述自然環境的詩句,讓學生用地理語言表達出來,把語文思維轉化為地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如在講垂直地域分異時,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解釋海拔升高,氣溫下降的過程。又比如說在講水迴圈時,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起學生對水迴圈環節的思考,講內蒙古高原,用“遠看是山,近看成川”來描述,只要引用適當,一定會讓課堂更貼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3.諺語的妙用。諺語富含哲理且生動有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恰當的使用諺語,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識,使課堂妙趣橫生,“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是雲貴高原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山北黃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嶺作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形象描述。江蘇南京的天氣變化可以用“一日南風三日暴”形容,意思是冬天刮南風氣溫回暖後,很快冷空氣南下引起大幅度降溫,這樣的表達更貼近生活,更有畫面感。

4.與美術學科的聯絡。在講地球的自轉運動時,學生感受不到地球在不停的自轉。書中用在北極曝光拍攝的星空圖片解釋地球的自轉,受此啟發,我用凡高的《星空》引入地球自轉,凡高的這幅油畫是一幅流動著的星空,與教材上的圖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孩子們在用地理思維角度去欣賞這幅畫的同時,也感受到藝術之美。漫畫教學,生動形象,可以培養審美情趣,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明天的旅行》中一個戴著口罩的年輕人,走在被藍天白雲作為背景的油畫前,畫布背後是灰濛濛的霧霾天氣。《瓶子裡的綠洲》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問題。這些漫畫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發人深省,引人入勝。

5.與生物學科的聯絡。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講到自然帶的更替規律,這是一個重點,我們都知道自然帶的變化是有過渡性的,這種過渡性如何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只要讓學生觀察我們校園裡不同樹木樹種的差異就可直觀理解。南京處於南北過渡地帶,樹種也兼具南北特色,正體現了自然帶更替的過渡性。

6.與歷史學科的聯絡。在人文地理授課中,處處可見歷史的痕跡。在《人口的遷移》一節中,需要引入新航路的開闢、新大陸的發現、二戰和宗教鬥爭等歷史知識,建立地理、歷史有機知識架構。我國從古代就有關於天文學方面的記錄,商朝,人們開始觀察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春秋時代魯國天文學家經觀測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通過實測得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測得子午線長度。綜上所述,利用學科之間的滲透交融,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而且能起著開發學習潛力的作用,在學科知識的糅合過程中,學生的大腦得到開發,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並且在教學中再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為主動,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性迴圈,達到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可以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學效果。本文體現了我對地理綜合性教學的一些構想,今後會針對與不同學科的融合,進行更進一步的細化研究,形成具體的研究和案例體系,希望能借此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