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職教改革,實行分流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6W

聾校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聾生的一技之長,是我國提高聾生平等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根本措施之一,在聾校如何開展職業教育,眾說紛紜,目前並無固定的模式照搬。由於聾校培養的物件除極少數升入高等學府外,大部分畢業後要回到社會就業,面對現今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聾校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也要隨著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做出相應的改革,從早入手,實行分流教學把勞動技術和職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並且貫穿於教育始終。

深化職教改革,實行分流教學論文

1.構建課程體系,進行全程教育,為分流教學做準備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構建課程體系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依據國家新課程標準,以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為宗旨,通過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適應社會對多樣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是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經濟特點,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職業課程,因此聾校的職業教育不可能像文化教育一樣全國統一課程。更無統一的教材,因此根據構建課程體系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並結合聾校教育的特點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構建自己的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全程教育,減少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為分流教學做準備。

我們的做法是在整個國小階段以基礎文化教育為主,適當的安排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為國中階段正式接受職業教育打基礎。其中國小一到三年級以文化教育為主,重點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適當安排生活課,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四到五年級在以文化課為主的同時,適當增加勞動技術教育,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知識,到了六年級,每週要增設幾節縫紉、工藝美術、美容美髮和烹飪等職業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學專業,主要是掌握一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並進行簡單的操作實踐。為升入國中進行職業教育打下基礎。到了國中後要正式開設職業教育課程,可以開設工藝美術、縫紉、理髮、美甲,修理電器等多個專業,讓學生自由選擇,全員參加,培養一專多能。到了高中要增開服裝設計和辦公自動化專業。這樣就形成了我們學校以勞動技術教育為基礎,多個專業為主體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2.實行分流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高育人質量

特教學校的職業教育要堅持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因此在課程設定好之後,由於社會需求、家庭背景以及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在實施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分流,這也是聾校職業教育過程的特殊性體現之一。

第一次分流是在國小畢業後,學生升入國中後,一部分學生國中畢業後需要升學,一部分學生則因為年齡、家庭經濟等原因需要就業,因此學生升入國中後,面臨專業選擇,於是產生第一次分流。分流後,考慮到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國中畢業後需要就業的現實,我們要在國中階段適當加大職業教育的比重,還應根據回家務農學生的需要開設種植、養殖等方面的課程。

由於有了第一次分流作基礎,所以到了國中畢業進行第二次分流時,一部分年齡較大、家庭經濟困難的回到社會就業,另一部分學習成績好的或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則升入高中繼續學習。進入高中後,再次面臨升學問題,有的大學側重文科不考數學,有的大學側重理科不考美術,於是又面臨第三次分流,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文、理兩個班。文科班專業重點學習美術,文化課側重於語文、政治等,理科班專業重點辦公自動化,文化課側重於語文、數學、英語等。又由於升入高等學府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還有一部分高中畢業生仍然要回到社會就業,因此在第三次分流後的文科和理科班內部,又要進行第四次分流,即同一班內品學兼優的學生升學希望大,則重點加強文化和專業教育,對於另一部分繼續升學無望的學生,則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重點加強職業教育,練習一手過硬的專業技術,為就業創造條件。

在聾校開展職業教育,進行分流,即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又有利於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國小畢業後進行第一次分流體現的是專業分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選擇,國中畢業為第二次分流,是升學和就業的分流,它直接關係到學生畢業後的謀生問題。

在高中進行的第三次分流,為升學的分流,即到底是學文科還是學理科,在文理科班內部的第四次分流又是升學和就業的分流,分流教學其實際就是當前聾校推行的分類教學,即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組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總之, 職業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永恆的主題,是使聾生潛在的從事職業的可能性轉化為發展的現實性的重要手段和必備條件,是現代教育的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深化職教改革,實行分流教學,提高育人質量。抓好聾人文化知識的教學和聾人職業技術教育,把聾生的知識和技能轉化為穩定的品質和素養,使聾人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同時,通過職業教育使學生具備平等參與社會的必備條件,成為殘而有為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