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溫陽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

才智咖 人氣:2.15W
探析溫陽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
摘要:糖尿病屬中醫“消渴病”範疇。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內經》一書中就有記載,數千年來的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且內容豐富的理、法、方、藥。縱觀古今,中醫論述消渴病常以陰虛燥熱為主,慣用滋陰清熱之法。筆者通過對消渴病的深入研究,認為溫陽法在消渴病的治療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溫陽法 糖尿病


  1 溯流尋源
  中醫對糖尿病的研究已有久遠的歷史,對消渴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併發症等積累了豐富理論及實踐經驗。
  首先在消渴病病機方面,消渴之證,首辨三消別臟腑,以定病位。因本病是全身性疾病,可影響體內多個臟腑,主要涉及脾、腎、肺、胃、肝臟,其病位多責之於腎。腎藏真陰而寓真陽,為水火之宅,腎火蒸化腎水,以滋養五臟之陰,使之滋潤而不燥,水火相濟,陰平陽祕,生化無窮。陽化氣,陰成形。若稟賦不足,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蒸化陰液,以榮養五臟,則五臟脆弱。腎陽虛不能蒸精化氣,上潤肺胃,則肺胃燥熱,出現口渴喜飲,多食善飢等消渴之徵象。故消渴病的病機當以腎氣(陽)虛為本,陰虛燥熱為標。重視腎陽虛對消渴病的影響,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如唐·王燾《外臺祕要》曰:“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於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變……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陰無陽而不升……譬如斧中有水,以火暖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此板終不可得潤也。”《景嶽全書》“三消證無不由乎命門者也”。“有陽不化氣,則水津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是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涸枯者,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症也。”明·趙獻可《醫貫》亦曰:“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氣,不能燻蒸,上潤乎肺,如斧底無薪,鍋蓋乾燥,故渴,至於肺……不能四布水精,並行五經,其所飲之水,未經火化,直入膀胱……飲一斗溺一斗,試嘗其味,甘而不鹹而知矣。” 故腎氣虛弱,陽氣衰微,上不能蒸騰津液於肺,下不能氣化達於膀胱,致開闔失職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在消渴病辨證論治方面,雖多運用滋陰清熱之法,而重視腎虛,溫陽治本,也屢見不鮮。《金匱要略》雲:“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張仲景以腎氣丸溫補腎陽治療消渴病,開創了溫陽之法。《醫宗金鑑》雲:“……飲一溲一,其中無熱消耗可知矣。故與腎氣丸從陰中溫養其陽,使腎陰攝水則不直趨下源,腎氣上蒸則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腎氣丸在補腎養陽的基礎上,振奮下焦陽氣,增強人體氣化,而使水津上布。該方歷代引用不絕,開辨證論治之先河。李挺《醫學入門》論糖尿病之治:“治消渴初宜養肺降心,久則滋腎養脾,蓋本在腎,標在肺,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故腎氣丸為消渴之良方也。” 基於對腎虛的認識,認為消渴多本元虧損,當從根本滋養化源,在養陰的基礎上以補陽,在補陽的基礎上以益氣。多以補腎為要,當以右歸類八味、玉女煎、左歸丸、祕元煎類主之。唐代孫思邈在治消渴日飲一石水者方中選用了附子,同時在茯神丸等治消方劑中配伍了蓯蓉、桂心、巴戟天、杜仲、菟絲子等溫腎助陽之品,可見制方時亦不忘溫陽之法。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亦有:對於下焦火衰的`消渴證“當以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三消》曰:“惟引火歸原,宜八味丸,使火歸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燻蒸,肺受津潤,消病自止……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益火之源,加減腎氣丸,或八味丸、右歸飲。無火而滑,小溲無度者,益陽固陰,鹿茸丸。”可見運用溫陽法治療消渴病具有重要作用[1]。
  近代及現代許多醫學家治療糖尿病造詣深邃,用溫陽法治療糖尿病也不乏其人。主要以施今墨、祝諶予、任繼學、嶽美中、趙錫武等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