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哲學思考

才智咖 人氣:2.94W

網路時代的哲學思考一 牛頓方法論的超越

網路時代的哲學思考

牛頓力學有力地支撐了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也使我國古代就已形成的“物生有兩,體分左右,皆有二也”的樸素辯證法觀念找到了近代科學解釋。然而牛頓力學觀察的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以質量和能量作為物質的兩個本源特質的。人們很容易理解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非此即彼,非我即敵的機械認識論觀點就是這種思想方法的極端體現。

在整個工業生產力階段,一方面人們依靠物料,能量構築了煙囪、廠房、鐵路和橋樑,另一方面,人們又在爭奪物料和能量的鬥爭中力求用博弈思想方法戰勝對手,戰勝自然。也就形成了追求單一目標和單一因果鏈的簡單化決策方法。

經濟技術發展把人們推進了網路時代,人們遇到的諸多問題已經不可能在牛頓力學的單一因果鏈的思維平臺上獲得滿意的答案,除了對立雙方之間的力學作用之外,還必須考慮介質或資訊的作用。

資訊社會的本質是多樣性的社會,沒有多樣性就沒有資訊。黑與白,正與負,好人與壞人,正確與錯誤,真理與謬誤,科學與迷信之間尚存在許多有待進一步認識的空間。一批綜合學科應時而生,它表示人們力求超越工業時代的方法論,從多維模型、統籌兼顧的方法上建立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協調共生的組織體系。

工業社會盛行的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把人與人對立起來,鬥爭與反斗爭,壓制與反壓制,控制與反控制的思想方法已經使人類社會遭受了太多的報復。對立鬥爭的長期效果並不總是一個吃掉一個,而往往是兩敗俱損,由第三者或第三態主導局面。因此資訊社會的哲學原則應該是使每個社會單元通過資訊的協調作用,找到相對佳越化的生存空間,它至少要考慮三個最基本的要素而不是兩個。比如主體,物件和環境,正態、負態和零態,巨集觀、微觀和中觀,客觀、主觀與媒介,信源、信宿與噪聲等等。

一種三基元哲學思想正在孕育之中。這種哲學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個具有正交完備性的最基本的特質構成,即運動不能由一個或兩個規律加以說明,而任何第四個規律或者是某一規律的結果,或者是三種基本規律的交叉派生的產物。

比如熱力學有三定律,機械學有三定律,生物學有三定律(變異、遣傳、自然淘汰),現代交叉科學有老三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新三論(協同論、突變論、耗散結構論),馬克思主義有三個基本原理,彩色電視中有三基色原理。甚至一向作為計算機技術最基本的兩進位制碼也有可能發展成三進位制,有人已經證明,三進位制才是最簡單而且效率最高的運算方法。還有最具有挑戰性的兩個問題,一是物質是否由質量、能量、資訊三個基本特質完整地體現,二是社會組織形態是否也存在,無序、有序、自序這三種極端模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揭示了孤立系統從有序到無序的熵增演化規律,而人類社會作為開放系統則被普遍認為是沿著從無序到有序的熵減規律演化的,因為這個開放系統不斷地從外界吸取能量。可是,讓我們穿透歷史,就不難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遠非從簡單無序到簡單有序的單向過程,基於資訊的自組織作用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自序化發展方向。

達爾文時代的人們不可能預見自組織的力量,那時人們普遍認為生物進化只能服從“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這把利劍。這正好說明那個時代的人對能量和外力的畏懼和崇拜。直到最近,科學才發現某些複雜開放系統在外界變化(資訊)達到一定閥值時,就會自發形成一種有序結構。這就是說,有序化並不總是在力學規律下被強制形成,資訊的作用可以使某些開放系統形成自發有序,我們稱之為自序。

如果說小農經濟是以質量為主導的無組織化的經濟形態,工業經濟是以能量為主導的強組織化經濟形態,那麼資訊經濟不是強組織化經濟的繼續,也不是半組織狀態或者中間道路,而是一種以資訊為主導的獨立的全新的自組織經濟。農業社會的突出特點是個性無序,工業社會的突出特點是強制有序,資訊社會的突出特點則是協同自序。一位美國學者尼葛羅龐迪曾多次重複他的自組織試驗。他在報告廳要求幾百個人或者幾千人隨意鼓掌,在一片雜亂無章的掌聲中過不了一兩分鐘就會形成有節奏的規律性掌聲。他承認現代社會還有許多與這種自序狀態非常不協調的東西,甚至在計算機網路裡仍有大量有害的資訊,但他堅信人類的協同自律能力,能夠很快地消滅少數不協調的掌聲,並將它們融進共振的旋律之中。

TAGS:網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