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係

才智咖 人氣:2.27W

論文關鍵詞: 中國 分層 高等 公平

淺談中國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公平之間的關係

論文摘 要: 社會公平是近些年來的一個熱點話題,公平也是備受爭議,本文從社會分層的角度探討了不同階層子女在高校選擇型別、專業,以及家庭資本與資本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影響這三方面的問題。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人們發現伴隨這一巨大的成就一起出現的是社會貧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地區差異也越來越大。中國古代有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當人們的落差越來越大時,就容易導致社會的混亂與動盪,於是人們再次聚焦公平的問題。高等教育充當著社會“選拔器”和“均衡器”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直接牽動著社會公平的神經。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化向大眾化邁進,高校擴招使得相當大一部分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高等教育正在逐漸走向公平?實則不然。高等教育大眾化在巨集觀上與絕對數量上增加了教育機會。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許多研究者發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增加的教育機會在不同社會階層上仍具有差異性。《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道路上的公平問題研究》表明:“公平問題仍然嚴重存在於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序之中。城鄉高等教育發展的巨大差距、不同社會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位、不同地區接受高等教育機會以及教育質量的差異、女性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處境等已經嚴重地威脅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的實現。”①
  
  一、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的內涵
  

  1.教育公平的內涵
  瑞典教育家胡森認為教育公平應包括三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個體的起點;第二是指中介性的階段;第三是指最後的目標。即教育起點上的公平、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它是一個複雜的多層面的概念,參照1965年由美國、英國及西德等21國組成的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在有關報告中提出的“教育機會均等”概念的內涵,高等教育公平是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論其性別、種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強迫性的高等教育的機會;社會各階層的成員,不論其家庭背景、個人出身,皆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社會各階層的青年,都有相等的進入高等學校深造的機會。
  2.社會分層的內涵
  社會分層是指建立在或規則和結構基礎上的、已經制度化的、比較持久的社會不平等體系。②社會的不平等或不公正不完全取決於階層差異的大小,而在於是否存在一個較為公正的社會分配系統和平等的階層流動機制,這種機制能夠有效地把社會中的優秀人才選擇到較高的階層中。另外就是由分層所形成的階層間的內在張力是否會成為階層間正常流動的內在動力。
  社會分層的首要前提是確立社會地位指標體系,即社會分層維度或標準,採用不同的社會地位指標體系進行分層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社會分層結構。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不同的分層中軸,即最核心的分層地位,它決定其他分層地位的獲取。如社會的分層中軸是土地,佔有土地的多少決定一個人在社會分層結構中的地位;社會的分層中軸是資本,社會成員階層地位的高低取決於其擁有的資本及其增值狀況;後工業社會的分層中軸是知識資訊,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極大地依賴其知識資訊獲得的機會和能力。③所以一個人所受教育的多寡會直接影響他將來社會地位及經濟地位的取得。接受高等教育被很多處於中下階層的人看作是“躍龍門”,是擺脫父輩的階層地位向上層社會流動的捷徑。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決定這條路徑暢通的關鍵。
  有學者認為不同社會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差異會影響到社會現代化的實現,甚至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李承先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大批產業工人稱為結構性失業者,家庭經濟情況惡化,負向流動成為社會下層。佔全國總人口44%左右的農民,由於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不具備或者少具備現代生產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會中的弱勢地位難以改變。社會底層過於龐大,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實現現代化的瓶頸。”④
  
  二、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公平的影響
  
  1.不同社會階層子女進入學校型別的差異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城市本科生是的281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學生的比例呈下降趨勢:清華大學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在1999年是16.3%,比1991年下降2.5個百分點;北京師範大學在2002年是22.3%,比1990年減少5.7個百分點。而唐山學院、華北煤炭學院等非重點大學,2002年農村學生的比例高達63.3%,高於2001年7.9個百分點。袁本濤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從1999年到2004年,清華大學在全國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錄取新生的比率為44%—51%,縣市及縣級以下,包括農村的學生錄取比率較小。以2004年為例,在清華大學新生中,4個直轄市新生比例佔20.7%,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新生比例為46.2%,戶籍是農村的新生為21%。⑤
  據調查,出身於國家與社會者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和經理人員階層的子女進入重點大學的機率要遠遠高於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和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的子女。那些出身於醫生、、教師、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家庭的子女是商業服務人員階層子女進入重點高校的`15.2倍。顯然,在整個社會階層構成中,優勢階層佔有的經濟、和資源對其階層的精英維護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和穩定性的作用。重點大學,傾斜的資源配置在為一部分幸運兒鋪設了一條通向社會階層制高點的黃金通道。“重點學校的傳遞性,將會層層放大社會生活中的階層差異”。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