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良好閱讀模式提高文學素養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5W

漢語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要想做到熟練運用信手拈來絕非易事。對於面臨大學聯考的中學生來說,大學聯考的改革之後的語文所佔比重大幅增加,對文字閱讀與寫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鑑賞評價和探究幾個方面。所以,要想在大學聯考語文中取得好成績,考生需要從整體上提高文學素養。文學素養的提高需要功夫,要長時間點滴積累。處於大學聯考壓力下的中學生對語文學習甘之者如飴,厭之者如鴆,興趣便成為漫長積累中的火花,照亮與吸引學生前行;否則,漫長的積累只能成為漫長的折磨,事倍也不一定達到功半的效果。文學素養的提高也需要經驗,要在漫長的閱讀過程中錘鍊、分析、歸納,總結閱讀與答題技巧。這要求學生一方面從微觀層面積累基本的字詞句,打好文學素養的基礎;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閱讀渠道,增加閱讀容量,在大量閱讀中熟能生巧,構建良好的閱讀模式,以穩固地提高文學素養,在大學聯考中事半功倍。

構建良好閱讀模式提高文學素養論文

一、整體感知———佈局謀篇

閱讀模式的構建要經歷篇章佈局、段落賞析、句式分析與詞語累積幾個階段。而無論哪一型別的文章,最先被關注的是作為整體的佈局謀篇,也就是文章的框架結構,閱讀或寫作都宜從整體開始。遼寧教育2017年第2期(上半月)教研

(一)作品的題材特徵

框架結構的第一要義是作品的題材特徵,不同題材的作品著重點不同。近年大學聯考中出現的文學作品類文章的閱讀集中在散文上,大致分為“生活感悟類”和“文化感悟類”,大多抒發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熱愛和讚美之情,感悟對生活與社會的體驗,展示作者追求人生真諦、感悟生命光彩、關注社會生活的情懷。對散文的閱讀應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蘊,分析藝術表現力。論述類文章是另一類常見題材,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文化內涵深厚,文化氣息濃郁,緊扣時代脈搏。這類文章一般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記敘文大致分為寫人、寫物與寫事三類。對人物形象,要注意從肖像、神態、動作、語言等多個角度去把握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徵;對描寫的事物,可以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過一組景物的描寫所創造的一種意境。在鑑賞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描寫角度的變化、描寫手法、事物的特點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託的'情感。

(二)作者的思考邏輯

思路是文章發展的脈絡,展現的是作者的思考邏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選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方面。不同題材的文章思路不同:散文無論敘事、抒情或寫景都有一條線索,或是事物,或是情感,或是遊蹤,抓住散文的線索也就理解了文章意蘊;說明性文章大致分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只要理清了順序也就理清了思路;議論性文章主要分析作者的論述關係,是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還是對照式,閱讀時要概括出推理過程和邏輯關係,釐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作者的寫作主旨

作者的寫作主旨或是通過敘述故事、抒發感情、抑或闡述主張表現出來。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閱讀才能綱舉目張。有的文章主旨比較明顯,置於文章的開頭、中間或者結尾;有的文章主旨比較含蓄,需藉助一定的修辭格和表現手法,運用含蓄的語言表現出來;有的文章主旨比較複雜,歸納時要注意到文章的各個方面,避免簡單化、片面化。

二、區域性突破———段落賞析

段落與句子作為鐵骨鋼筋,與作為血肉的字詞一起組成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文章。因此,文章的區域性突破就落在段落賞析上。

(一)瞭解表現手法的運用

文章的表現手法多樣,敘事、記人、狀物、寫景、抒情、議論,都可能用到。從具象到抽象的象徵,欲揚先抑的對比,渲染烘托的運用,聯想想象的展開,不管作者選擇什麼樣的表現手法,都是為了把所寫的人、事、述說或闡發的道理、所要表達的感情明白清楚地顯示出來。因此,無論什麼樣的表現手法都是為凸顯文章主旨服務的。

(二)注意段落所在的行文位置

無論什麼題材的文章,總是要圍繞著一箇中心層層展開。一個文段也是這樣,它相對獨立完整,特別是議論性和說明性的文段,常常能夠顯示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每句話因其在文段中的位置不同而作用不同。首句一般是總領、總起,結句一般是總結、總括等等。找出在文段結構上起過渡、連線作用的詞語、句子,畫出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與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的著力點,通過尋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段的思路、結構層次,建立起對文段的整體認識。

(三)探究有創意性的解讀

近年來,凸顯學生文學素養能力,拉開學生差距的鑑賞評價類題目大量出現,這類題目的能力層級為E級。此類題目極具開放性,答案不求一律,只求邏輯合情合理,也就是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開放性試題的題型雖然千變萬化,但考點是相對穩定不變的。考生要能從題目所給的資訊中明確究竟考查哪些知識點,從而找出答題的關鍵所在。這就要讀懂題目的要求,明確要答什麼、怎麼答、有何限制,可在關鍵詞上標註重點符號。開放性試題要求觀點明確,要點齊全,結構清晰,語言規範。行文的結構一般分為表述觀點、分析論證、總結點題。

三、重點關注———句式分析

對句子的理解與賞析一直是大學聯考語文試題的重點,從理解到賞析,幾乎每層級能力的考查都涉及句子,因此,句式分析應作為重點關注物件。

(一)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

所謂重要語句和精彩的語句,主要是指結構比較複雜、對理解文意有影響的句子,或有助於準確理解作品主題思想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或內涵比較豐富的語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結構,留心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其次要結合語境,聯絡上下文和與文句對應的解說句,從全篇來理解把握區域性;最後要聯絡時代背景、創作意圖以及作家的人生經歷、作品的語言風格,領悟句子的含義。

(二)關鍵詞句的邏輯關係

重要語句還包括文中的連線性詞語或標誌性語句,文章中的一些關聯詞能清楚地顯示作者的思路,另有一些指示語、概括語、情態語等可以提示文章的寫作物件以及情感基調,還有一些總領、過渡、總結性的語句或語段等,在全篇中樞部分。通過這些連線性或標誌性語句,可以釐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

(三)句中修辭手法的運用

不同於英語的形合性語言,中文屬於意合性語言,這就為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為讀者體會隱約的美感,用想象豐富意境預留了空間。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形”寫神、以“象”寫境,通過借代、留白等表現出來的資訊,有時難免讓讀者雲裡霧裡。這就要通過大量閱讀培養語感,在閱讀實踐中建立起準確快速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四、微觀分析———字斟句酌

字詞作為文章的血肉,是文章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大學聯考語文能力要求中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一項,此處的“理解”指的是領會並能作簡單的解釋。“重要概念”指的是準確把握文意時必須理解的概念,要求能夠理解這些概念在文字中特定的含義。

(一)感情色彩的“褒貶對應”

本文中的詞語,包括動詞、名詞、形容詞與副詞,大都有感情色彩。所謂“褒義”的詞,就是道德上好的,行動上積極向上的,心態上樂觀的,結果與影響上正面的,總之就是讓人感覺舒服的;同理,所謂貶義,就是道德上不為人接受的,行動上消極倦怠的,心態上悲觀壓抑的,結果與影響上負面的,總之就是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詞語的感情色彩大都固定,但在某些語境中也有褒貶義的轉化。無論區分詞語的同義異義,還是寫作中感情色彩褒義貶義,都需要仔細斟酌,體味詞意的細微差別,這是詞語所體現的文化魅力。

(二)詞彙程度上的“十環效應”

漢語詞彙豐富,存在大量的同義或同類詞彙。在進行同義匹配或者異義匹配時,所要尋找的可能不止一個,符合條件的詞彙就像打到靶子上的環數,從僅僅沾著靶紙的一環到最精準的十環都有。在精細閱讀時一定要注意詞彙程度上的細微差別,力爭達到最精準的十環,而不是粘上靶紙就好。閱讀中不難發現,好的文章不一定是辭藻華麗的文章,但一定是用詞準確、辭能達意的文章。

(三)詞意當下的“語境含義”

漢語中不僅有大量同義詞,還存在大量的多義詞。對多義詞的精準理解必須藉助具體的語境。首先要聯絡上下文,推斷多義詞的特定含義;其次要聯絡語境,揣摩詞語在此處的指代含義;再次要聯絡語境,揣摩詞語在語境中派生出的情景義,此時要特別關注詞語因比喻、反語、借代、改變詞語的感情色彩等修辭手段而產生的新義,或是詞語在語境中作遠距離的引申而產生的新義;最後要聯絡語境,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揣摩詞語在的情味和色彩等方面的附加意義。總之,大學聯考對閱讀能力的層級要求上,具體閱讀過程中可能將幾方面的能力綜合到一起考察。對篇段句詞的理解與賞析,要同框架結構、鐵骨鋼筋以及血肉貫穿起來,既要有對全篇的透視掃描能力,又要有對具體筋骨的解剖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搭建起良好的閱讀模式,遇到各種題材的文章才能自如應對。同時,這種閱讀模式也可以轉化為寫作模式,從讀寫這兩方面入手,搭建起良好的讀寫模式,才能在漢語的海洋裡甘之如飴,逐步提高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