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素養論文

才智咖 人氣:8.74K

論文摘要: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不斷向前發展,教師素質與教育發展的關係問題越發被重視,併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文章指出,我國中學音樂教師隊伍的素質現狀與音樂新課程的實施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教師學科素養的提高成為當務之急。因此,應該從教學理念、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對教師的學科素養加以提升。

新課程背景下中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素養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背景 學科素養 中學教師 音樂學科

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我國基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自《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頒佈以來,廣大音樂教師認真貫徹實施《標準》,努力探索教學方法,為提高音樂課教學質量做出貢獻,音樂課程改革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根據我們在西北及西南共計九個地區的問卷調查和反饋結果來看,音樂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模式單一。就目前來看,一些音樂教師對新課程仍然存在一定的牴觸情緒,特別是有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不願意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單一,教育思想陳舊。在我國部分地區,音樂課往往被置於一個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有的學校甚至不給學生開設音樂課。傳統的國中音樂教學一般停留在對歌曲的教唱,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音樂文化知識的引導;而高中由於在大學聯考指揮棒導向作用下,多數學校存在經常擠佔音樂課的現象,導致上課課時不足,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談不上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

其次,教學設計欠妥,教學效果欠佳。教師教學方法、課程設計不當會導致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紀律鬆散。比如用一整節課時間來講授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就顯得枯燥、乏味,學生不僅感受不到音樂課的輕鬆愉快,還可能對音樂課產生逆反情緒。教學設計是一項複雜的技術,它需要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體現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中學生求知慾強、接受能力強,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實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採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創立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

再次,教學手段運用不當,多媒體喧賓奪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音樂教學,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它能將文字、動畫、音樂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使音樂教學更添活力。但有的教師專業水平有限,在課堂上單靠播放現成的教學課件,與學生的互動減少了很多,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還有的教師為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課件製作上牽強附會,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穎、動感效果,使學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音樂之外的東西上。這種現象不僅浪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影響學生的體驗與思維,弱化了音樂課堂教學,要知道一堂課是否精彩,關鍵是教師而不是工具。

以上這些問題在很多學校都普遍存在,如何改變這樣的教學狀況,更好地推動新課改發展,關鍵還在於提高教師自身的學科素養。學科素養是指在學習和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包括音樂學科特徵的基本品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經驗的綜合,它不是各種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多方面素質的綜合體現。

一、良好的道德修養與先進的教育理念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教書育人是一項影響社會和個體,具有重大社會責任的職業。因此,堅持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用科學的精神陶冶學生,用科學的知識培育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是教師恪守職業規範、堅持高尚職業道德行為的表現。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掘思想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因此,要使每個學生的情操都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不容忽視。

2010年8月,筆者作為會議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ISME),會議的主題是“和諧與世界的未來”。這次與會代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事中學音樂教育的一線教師和音樂教育研究人員,他們大多思想先進,願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希望自己的教育思想與世界接軌。會議通過與世界各國的音樂教育學者的直接交流與觀摩,使大家近距離地感受了世界音樂教育潮流,領略了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及其魅力,同時也深刻感受到我們與先進國家在音樂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筆者認識到,通過對當今先進教育思想的研究以及對《標準》的解讀,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並認同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形成一套系統的新課程音樂教育思想體系。

二、專業技能與綜合實踐能力

(一)傳統音樂技能

音樂是橫跨多學科的一門具有專業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的邊緣學科。傳統的音樂技能包括聲樂、器樂、樂理、視唱練耳等方面,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專業特點,這就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如器樂演奏技能和視唱練耳能力是從小培養且需要不斷反覆練習,“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練手生”就是這個道理。作為傳統音樂教學,聲樂演唱和器樂演奏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地位,這些也是音樂教學活動中實施美育的載體,這些載體不堅實、不豐富,教師就無法把美的資訊忠實地傳遞給學生。

(二)現代資訊科技技能

新課改逐步深入,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於音樂課教學,多媒體資訊科技的介入,對傳統的音樂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教師掌握中學音樂教育必備的計算機課件製作方法,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理論和技能知識,是對傳統音樂教育的突破,更是適應現代音樂教育的基本要求。

1.課件製作

在大力提倡新課改的今天,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製作與科學應用,必然給音樂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音樂教師必須熟悉一些常用的課件製作工具,瞭解一些課件製作的基本理論,並學會收集或製作素材,根據教學設計的要求及思路製作音樂課件。常用的課件製作軟體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音訊處理

新的課程標準將音樂鑑賞作為音樂審美的核心,貫穿中學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常會遇到對一些音訊的剪輯處理,如音樂片段的擷取或連線、曲調的升降,等等。合理地利用一些裝置及軟體(一般的音樂製作軟體都有此類功能),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動手製作或剪輯音訊素材,可以使音樂教學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因此,具備基本的音訊剪輯處理能力是必要的。

3.音樂製作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家用電腦的普及,電腦音樂創作憑藉其方便的操作、豐富的音響效果被人們喜愛並迅速推廣。因此,教師學會使用一些音樂製作軟體,會讓課堂教學錦上添花。這些音樂製作軟體種類很多,如Nuendo、GoldWave、Sonar、CoolEdit等。

(三)課外活動組織能力

音樂課外活動是學校音樂教育中課堂教學和社會音樂教學的橋樑和有效補充,是中學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通過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音樂教師指導課外活動所需的專業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這主要包括合唱組織及訓練能力、樂隊組建及訓練能力、舞蹈創編能力、晚會組織能力,等等。

三、教育教學與課堂管理能力

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對藝術學科至關重要,因為學生的每一次音樂實踐活動,都是對音樂美的感受、體驗和表現的過程,這既是音樂教學自身的特點,又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主要特徵。怎樣更科學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怎樣才能使音樂課堂生動有趣?應該用什麼方式呈現音樂的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獲得學習、審美、認知的方法,關係到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感受與體驗、審美情感的深入與昇華和對蘊涵其中的美的認知。

在課堂上密切關注教學狀態,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也尤為重要。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幾十個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進行思維碰撞、情感互動,是一個多因素彼此影響和制約的複雜動態過程。因此,教師應及時分析、把握教學目標與課堂管理現狀之間存在的偏差,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和課堂氣氛,同時,努力調控情緒,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因勢利導地確定課堂管理的各種指令。

四、科研創新與終身學習能力

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加速,資訊更替頻繁,社會變化加劇。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終身學習是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學到老”是每位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

此外,教師終身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長遠的意義,培養該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要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創設良好的科研氛圍和環境。現代社會,音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教學能力,而且要具備優秀的科研能力,美國學者史密斯(h)認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於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於教學中,並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所以,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需要。現代教育理念下,中學音樂教師更應教學與科研並重,以適應新時期音樂教育的不斷髮展。

上述幾個方面的是音樂教師的基本素養,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絡。只有教師全面提升其學科素養,才能更有效地推進音樂新課程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王玉華.創造型教師的品質特徵及其培養途徑[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