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成本會計高效課堂構建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8W

《成本會計》課程作為高職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由於該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表格計算,還有一系列複雜的公式要記憶,加之在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時對成本會計考核的內容較少,導致學生學習起來不能端正態度,進一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高職成本會計高效課堂構建論文

一、影響成本會計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因素

1.教材因素。

當前,高職高專成本會計教材從形式上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理論版的教材,有的高職院校可能還會外加一本配套的習題集方便學生日常的課後訓練。另一種就是所謂的學做一體式的教材,即理論與案例都彙總在一本教材當中。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教材,內容框架基本都一致,大部分教材編寫的出發點沒有注重學生的“學”,更多側重教師的“教”。從成本會計的概念到成本核算的方法都離不開一系列的表格、公式、資料等,這對於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同學而言,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導致上課時學生不願聽,聽不懂,最終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

2.教法因素。

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成本會計教師仍然習慣採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授課,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所謂的學做合一模式也基本上是在教師講授完一個知識點之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一道相應的課堂練習題罷了,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覺到跟高中為了應付大學聯考而學的數學等課程沒什麼兩樣,從而更加產生逆反心理,儘管老師在講臺上滿懷激情地講著,但往往學生卻不願聽,睡倒一大片,這種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3.教師因素。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當中,不乏有一批教師是單純的從學校到學校的這種模式。他們從大學畢業後,沒有到企業鍛鍊過,而是直接來到高職院校當了一名會計教師。雖然這批教師有著紮實的理論功底,甚至有些教師考取了註冊會計師、註冊稅務師、中級會計師等,但他們缺乏企業會計崗位的實際工作經驗,這對於擔任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任務而言,無疑是一個最大的障礙。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應該是畢業後能在一線直接上崗的會計核算人員,但是授課老師本身讀缺乏實戰經驗,對成本會計的實訓教學環節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

二、成本會計高效課堂的構建

1.根據會計工作過程,編寫校本教材。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會輸送一線的會計專業技術人員,學生畢業後應該是立馬能上崗為企業服務的。所以,選取教材時應當遵循實際工作過程系統化的理念。如果確實找不到合適的教材,從長遠考慮,高職院校應當投入更多的資源,邀請校外專家、企業代表和學校教師一起,在聽取多方意見的前提條件下編寫適合高職院校的校本教材,在教材案例的選取方面,應當要考慮最新的會計相關政策的'實施,讓學生所學的內容與會計實務零距離。這樣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如此反覆,既完成了工作過程式的學習任務,又輕輕鬆鬆掌握了會計工作基本技能,也學習了會計基本知識。

2.轉變觀念,明確成本會計教學難點。

構建成本會計高校課堂的前提是明確教學難點。對於成本會計教學難點的界定,不同的教學理念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的講授法當中,一般會把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方法、約當產量比例法、分批法、分步法作為講授的難點。但這主要是著眼於教師講解的難易程度和傳統經驗的主觀臆斷。將難度聚焦於“教”上,即教師如何突破講解難度以便學生聽懂。而當前提倡的是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的難度,即從學生自主突破難點的角度來創設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流程。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賦予教學難點以新的內涵。如設計“製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一課的教學情景時,設法將工時比例分配和機器工時比例分配的問題融入到製造費用的經濟業務當中,然後針對這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針對不清楚的知識點,自主查詢教材相關資料,最後得出正確結論,使之開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3.集體備課,構建模擬實訓課堂。

考慮到有些老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問題,高職院校成本會計老師應當定期採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取長補短,必要時可以邀請校外專家或企業代表進行指導。所授內容應模擬企業的實際,經濟業務應以原始憑證的形式表現。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的格式應同實際會計工作中使用的格式相一致。讓學生上課找到上班的感覺。在掌握技能的同時學習基本知識,養成溝通交流的團隊合作意識、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和嚴謹細緻的職業習慣。比如:學習“歸集和分配材料費用”時,老師可先集體備課,瞭解清楚企業對材料的核算流程,準備好教學素材。上課時,先將全班同學進行分組,明確各角色的工作任務。將發料憑證彙總表、材料費用分配表、記賬憑證、多欄式明細賬作為工作頁派給各小組。再將現成的領料單、限額領單交給各小組,要求學生按照材料費用分配的工作流程去完成工作任務,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