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教學情境促進自主學習論文

才智咖 人氣:1.71W

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是使學生學會思考、分析問題的有效策略,是培養學生數學創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學生的思維浪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力,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創設教學情境促進自主學習論文

一、創設探索性情境,使學生勇於自主學習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努力為學生提供再創造的條件,讓學生髮現和創造出新知識、新方法。如《三角形的穩定性》的教學,通過以下的內容引入,“蓋房子時,在窗框未安裝好之前,木工師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訂一根木條。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然後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進而明白在上述問題中“斜訂一根木條”的道理。實踐證明,多讓學生參與探索、實踐,手腦並用,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實驗班八(7)班的學生吳靜等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語言以及教學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和學習慾望,誘發他們自發的參與學習。

二、創設興趣性情境,使學生樂於自主學習

1創設故事性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愛聽故事是國小的特點之一,故事中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情感,寓知識於故事之中不僅能吸引學生進入教學環境,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例如在講“平面直角座標系”之前,講一個笛卡兒發明直角座標系的故事:數學家笛卡兒潛心研究能否用代數中的計算來代替幾何中的證明時,有一天,在夢境中他用金鑰匙打開了數學宮殿的大門,遍地的珠子光彩奪目。他看見窗框角上有一隻蜘蛛正忙著結網,順著吐出的絲在空中飄動。一個念頭閃過腦際:眼前這一條條的經線和緯線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線和曲線嗎?驚醒後,靈感的階段終於來了,那隻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兩邊的距離來確定嗎?蜘蛛在爬行過程中結下的網不正是說明直線和曲線可以由點的運動而產生嗎?由此,使笛卡兒發明了直角座標系,解析幾何誕生了。

2創設猜謎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猜謎是兒童喜愛的活動,如果我們把某些教學內容編成謎語,引導他們競猜,這樣既可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其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絡以前學過的知識直接提出問題,創設情境,一下子激發學生的思考。

如在教學七上第七章第二節《線段、射線和直線》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引入:猜謎語:

1.有始有終——打一線的名稱。(學生可能回答:線段)

2.有始無終——打一線的名稱。(學生可能回答:射線)

3.無始無終——打一線的名稱。 (學生可能回答:直線)

3創設名人軼事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引入一些名人趣事,介紹一些巧妙的解題辦法,結合幽默風趣的提問,可以創設一種愉悅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譬如介紹陳景潤鑽研“歌德巴赫猜想”和愛迪生學雞孵小雞的'動人故事。又如介紹高斯在念國小時巧妙計算“1+2+3+……+100”的方法,在教圓周長和圓面積時,學生經常用到“π”為了使學生記牢“π”的近似值,我採用了一個笑話故事,很快使學生記牢了“π”的近似值。山頂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吾,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樂而樂(3.14159、26535、897、932、384、626)。

三、創設問題性情境,使學生善於自主學習

發問質題是教學資訊反饋的交流的一個重要步聚,教學中,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要進行匠心獨到的設計,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問題氛圍,使學生有問題可提。如教學八上《6。1探索平面上點的位置的確定》,可將2009年的60週年國慶閱兵作為整節課的問題情景,從長安街上一個點的確定、方陣中某個士兵的位置的確定、機動雷達的構造到用經緯度確定北京等情景的設定,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有問可提,有疑問才能啟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愉快地獲取知識。

四、創設競爭性情境,使學生勤於自主學習

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慾和求學慾望激發起來”。我們既處在一個大的競爭環境中,不防也在我們的課堂中引入競爭機制,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間的趕超。如我在教在七上《有理數的乘方》新課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在印度北部的佛教聖地貝那勒斯的聖廟裡安放著一塊黃銅板,上面插著三根寶石針,其中一根針從上到下放置了由小到大的64片金片,這就是所謂的梵塔,不論白天黑夜,都有一名僧侶把這些金片在三根針上移來移去,移動的法則是:每次只能移一片,並且不論哪根針上,小片永遠在大片上面。印度教主梵天在創造世界時曾經預言,當所有64片都從他所放置的那根針上移到另一根針上時“,世界末日”就來到了。假定每移動一片需要1秒鐘,那末“世界末日”將何時來呢?這樣的故事能強烈地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啟發學生進行新的探索。學生討論熱烈,我適當進行了引導,先對簡單的特殊情況進行分析:如果只有一片金片,那末一次就可以完成,二片需要3次完成,那3片呢?我們可以這樣考慮:先把上面二片移到第二根上,需要3次,再把最大的第三片移到第三根針,需要一次,再把第二根針上的二片移到第三根針上,也是3次,所以共需7次,同理,四片時共需要7+1+7=15,五片時需要15+1+15=31次,……通過觀察學生髮現這些數字有規律的:1=21—1,3=22—1,7=23—1,15=24—1,31=25—1,那末移動n個全片需要2n—1次。那麼“,世界末日”到來的時間就是264—1=365×24×60×60年,大約接近5849億年,而現代科學認為整個太陽系的壽命無疑要短於200億年,當然更是遠遠短於5849億年。所以梵天所預言的那個“世界末日”決不會來臨。學生在觀察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尋求共性,發現規律,然後對一般情況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斷、預測。這樣,既預熱了“乘方”概念的最近發展區,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