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思路與實施研究

才智咖 人氣:3.09W
試論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思路與實施研究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但具體在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英語課堂中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和實現以“教為主導”向“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等觀點,綜合運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以期使高職院校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中思維潛能、想象潛能、創造潛能、認知潛能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為未來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一、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的現實意義

  近幾年來,高等職業學院的英語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方針的指導下,逐步扭轉以閱讀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模式,加大了聽說寫技能的訓練力度,改革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學習的主動性、認知的思辨性、思維的邏輯性,表達的條理性等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但是,根據高職學生目前的學習現狀、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及興趣特點,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繼續研究改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仍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現狀

  1.學生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詞彙知識
  高職學院的一些學生,相對來說,英語基礎有些薄弱,聽說讀寫的能力與教學起始的能力要求相差甚遠,因此一旦看到不熟悉的題材,就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和恐懼干擾,這種潛在的心理干擾了學生正常的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學生自身能力的正常發揮。另一方面,在資訊高度流通的時代,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又是一個時刻與網路共存的一代人,他們的知識面相對比較寬廣,遇到熟悉的話題,又容易產生無法找到新奇點從而提不起興趣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高不上去又低不下來的尷尬局面。
  2.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學生薄弱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詞彙知識又導致一些學生感到英語學習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在話題中生單詞比較集中,話題比較生僻的時候就容易停滯不前,甚至放棄,從而缺乏繼續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對英語學習喪失興趣,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引導,聽講、記筆記、做題,而不是主動積極開展學習活動。
  3.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
  一部分學生們有這樣一種想法,那就是作為高職學院的學生,將來是要走向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專業課學好是必須的,但是英語學習似乎缺乏動力,表現在上課精神不佳,參與課堂活動不太積極,作業完成敷衍了事,課後不復習功課等現象上。
  4.先進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無法付諸實施
  由於有一部分學生的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高職院校英語課教學中,討論教學法、交際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等先進的教學法往往由於學生的不能配合而在實際運用中碰壁或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很容易就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因此學生英語學習效果也只能停留在難有明顯進步的層次上。

  三、進一步改革高職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效果

  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高職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革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運用與學生內、外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1.切實地將填鴨式教學模式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老師也容易犯一個錯誤:看到學生興趣不高或是由於認知水平有限而無法參與時,就又不自覺地開始大包大攬,拼命灌輸,表面上看來是為了學生多掌握些知識,而實際上忽略了填鴨式教學模式的低效性甚至是對人才培養的相反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狀況,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是高職大學英語教學首先要進行的改革。
  (1)善於採用提問教學法。在高職英語的課堂中,要善於採用提問法教學法。“善於”不僅體現在啟發的量上,更體現在啟發的度上。如何有層次地、有物件地、有目的地提問,提問問題的設計是啟發式教學模式能否恰當運用在教學中的關鍵。一般來說,我們應遵循認知能力由淺入深的規律,在Lead in 這個環節,儘量設計一些只需要作出yes or no 之類判斷的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學生感覺這個話題不是那麼生僻且高不可攀,從而建立初步的學習信心;對於Reading這個環節中有關於內容的問題則可以在前面初步的認知基礎上,採用特殊疑問詞who,where,when,why等來問,這時可以請一些中等程度的學生來回答問題;對於Draw a conclusion 這個環節,可以給基礎較好的學生一個拔高的機會,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現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經過這樣的啟發式的教學,班上絕大多數學生都會有機會參與其中,並將得到回答問題獲得的合作感、互動感和成就感。把學生始終置於有引導,有啟迪並與自己相關聯的問題當中,就能使他們在反應、討論或回答問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從而使語言教學過程變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讀者與作者、課堂與社會的交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