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W

21世紀伊始,如何培養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大學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討的熱門課題之一。有關研究顯示,醫學生常感到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提高醫學生心理素質意義重大。作為高職醫學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專業專長,在教學的同時,尋求更為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十分重要。醫學心理學是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也是高職醫學生的必修課,是一門主要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和疾病關係的學科,課程內容中大部分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嘗試通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討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促進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

高職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

一、研究物件和方法

(一)研究物件

採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152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75人,男29人、女46人;實驗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齡在18-23之間,兩組在年齡和性別差異上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研究工具

採用的調查工具為症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由美國的德羅蓋提斯(gatis)於1975年編制。該量表涉及情感、思維、意識、行為、人際關係、生活習慣等廣泛的精神病症狀學內容,共90個專案,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飲食和睡眠)10個因子。每個專案為5級評分,0表示沒有該症狀;1表示自覺有該症狀,但發生得並不頻繁、不嚴重;2表示自覺有該症狀,其程度為輕度到中度;3表示自覺有該症狀,其程度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覺有該症狀,其程度為中度到十分嚴重。此量表作為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1.教學設計。根據教育部辦公廳2011年頒佈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姚樹橋主編的第六版《醫學心理學》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選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與醫學心理學教學重疊的內容,作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結合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並在教學前通過調查瞭解高職醫學生存在哪些心理問題、困惑,以及對醫學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期望等,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與方法制定中,融入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原有醫學心理學心理知識傳授的講授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採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主要內容、目標及方法,詳見表1。

2.教學的實施。對實驗組進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教學時間為每週3學時(每學時50分鐘),共計30學時。對照組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醫學心理學的教學。

(四)調查和統計方法

在教學前後一週,用SCL-90症狀自評量表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測評,測評工作由任課教師嚴格按心理測量學原則進行操作。採用EXCEL整理資料,採用SPSS13.0統計軟體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常態分佈資料資料採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教學前後兩組SCL-90各因子分進行組間比較;採用配對t檢驗分別對干預前後對照組和實驗組SCL-90各因子分進行組內比較。

二、研究結果

教學前兩組SCL-90各因子分無差異(P﹥0.05),教學前後對照組SCL-90各因子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後實驗組SCL-90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於對照組,教學後實驗組SCL-90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於教學前。

三、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後,實驗組SCL-90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於對照組,實驗組SCL-90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於教學前,與馬定鬆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醫學觀,掌握醫學心理學研究和實踐方法,掌握應對和處理個人可能出現的人生難題的方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並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兩者對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是一致的。醫學心理學內容中大部分與心理健康有關,如心理髮展與心理健康、心理干預、心理評估、異常心理等大部分章節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自我調適等方面的理論。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涉及的內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諮詢、自我意識、人格、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與挫折、心理危機干預等內容,兩者的內容大部分是重疊的。因此選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醫學心理學課程相同的教學內容,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能有目的地引導醫學生將醫學心理學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及調適方法,以及在課堂上獲得的啟示、感悟應用於自身的學習、生活中。同時,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採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體驗等多樣化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能進一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積極從自身出發,學會認識和調控自我消極情緒,提高面對挫折的應對能力,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提高了醫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使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改善。

1987年,衛生部規定醫學心理學為高等醫學院校的必修課,醫學心理學成為每一名高職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因此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時立足於醫學角度,基於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充分發揮醫學心理學的學科優勢,建立高職醫學生關於健康的整體觀,使得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上述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恐怖、偏執兩項因子分改善不顯著,可能是由於大學生心理複雜多樣,在30學時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完全改善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受到一定侷限的,因此未來還需要結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來探討促進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應該多樣化,如嘗試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或者調動社會資源,聘請有關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給有特殊心理問題的高職醫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心理諮詢等各類活動,多方位、多樣化、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進一步維護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盛立英,侯文,徐曼,等.醫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4(8)

[2]陳昌惠.症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9(S)

[3]馬定鬆,秦竹,向泰.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4(2)

[4]姚樹橋,孫學禮.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