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多媒體技術對高職音樂教學的反作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W

 摘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活動,不僅可以便捷地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影象、影像等多種資訊,而且可以進行人機互動操作,具有互動性、整合性、可控性、趣味性等特點,運用得當,確實有助於優化教學效果。實踐證明,該手段比較適合音樂學科多門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但目前在教學實踐中對多媒體手段的認識與應用尚存在諸多誤區。本文認為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手段之一,只是整個教學環節的輔助性工具,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必須建立在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之基礎上,必須與具體教學情境相輔相成、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統一,才可能具有價值和意義。

淺析多媒體技術對高職音樂教學的反作用論文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音樂教學

在言必稱多媒體的新一輪教改中,教師一方面在幾乎所有的課程中都在使用多媒體手段,一方面又在教學理論研究中從正面、從肯定的角度總結了多媒體教學的多種優點、優勢,卻很少反思其反作用。在高職音樂學科的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可以一定程度地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趣味、化靜為動、化呆板為生動,還可藉助網際網路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訊,用立體滲透強化與提升教學效果。然而與此同時,這種手段自身的侷限性以及使用不當造成的弊端也在漸漸凸顯。

一、教學直觀化與想象力的培養

無論是對音樂意境的理解與品味,還是對音樂技巧的學習與掌握,其間都有很多語言難以描摹之處,故而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常常有“教師講得很辛苦,學生依舊很茫然”的尷尬時刻。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之後,大大促進了教學活動的直觀化,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製作的課件把教學要點、核心知識點較為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作品、體會技巧。但是,音樂是人類社會中最為強調意境、多元性、開放性、想象力等要素的藝術門類之一。許多教學內容直觀化、符號化的同時也難免陷入了局限化、單一化、簡單化、技術化的桎梏,影響對學生想象力、個性化思維、獨立領悟等核心素質的養成。比如,在課堂上要講到某個音樂作品時,表現在課件上常常就是根據作品的內容選擇一些照片或視訊,目的是讓學生更直覺地感受作品。這些照片和視訊都很美,但問題在於音樂語言與視覺符號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教師有時候煞費苦心仍不能找到恰當的視覺形象或唯一最佳的形象,甚至教師自以為恰當的表述事實上卻不為學生認可,這些似是而非、看圖說話、畫地為牢之類的做法,難免會一定程度上剝奪學生獨立思考、個性化領悟的機會,無助於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與音樂技能,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個人風格、想象力等的養成更是無從談起。

一般認為,多媒體手段有助於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可是,整個教學活動如果以教師事先製作的課件為主導,把需要通過抽象思維、文字語言引導、自由討論、潛心感悟才能理解的內容一覽無遺地標出來,用定向式、模式化統領課堂,在游標引領下看似聲光電俱全地熱熱鬧鬧,實際效果上卻很可能是與藝術教育的本質在背道而馳。

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程式化等特點,是一把雙刃劍,提醒教師對此必須有清醒認識,提醒教師進一步探索音樂教學的本質特徵,提醒教師深刻探究、熟稔把握多媒體技術背景下師生課堂交流(心理的、情感的、語言的、行為的等)、雙向以及多向互動的技巧。

二、人機互動與師生、生生互動

如果說傳統課堂上只有教師、學生這兩個主角的話,多媒體技術視域下的課堂則多了一個新的角色,師與生、教與學均要在課件引領下調整自己的思維與關注。教師觀察課堂並調整教學思路、學生思考問題併發問、師生對話交流、生生研討學習等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退居其次。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成了多媒體的放映員,學生則成了觀眾,機器周圍的雙邊(師生)、多邊(生生)只有人機互動,而少師生、生生互動,演變成了一幕新科技時代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

更何況,一些教師所用的課件並不是自己製作的,而是從某些網站直接下載的,課前不加以認真研究,課堂上才發現並不符合自己的教學設想,授課時要“走一步看一步”,更沒有心思與可能跟學生互動了。 藝術教育是心靈、情感的教育,無論科技進步到何種地步,沒有溝通與交流仍舊不能達至藝術教育的本質。多媒體裝置加上音樂並不等於現代化的音樂教育,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教師在規劃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合理安排多媒體手段使用的比例。其次要提高對多媒體裝置的熟練操作程度,對所用課件千錘百煉,以便留出精力觀察課堂並適時創造師生、生生交流的契機,騰出時間供學生展開討論與交流。實踐證明,多媒體視域下的音樂課堂上可供師生、生生探討的話題更豐富,彼此間進行合作式教學的形式更多樣,話題可能會更有的放矢,學術含量可能會更有保證,但前提是教師要有這種自覺,並用教師的自覺影響學生的習慣。學生參與教學的自覺意識、參與的深度是教學活動成敗的樞紐。藝術教育是高密度、真情感的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教師富於情感的演奏,各種形式的彙報演出,開放且自由的討論,永遠是音樂教育的主旋律,而多媒體技術等等只是服務教學所需的一種輔助手段而已。這種手段不是簡化、簡單了教學,而是為教學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

三、課堂的多樣性與課堂的有效管理

主流的藝術教育以經典作品為範本,高效的音樂教育時刻離不開對經典作品的鑑賞與研究。傳統手段下,教師很難在課堂上展示較多的經典作品。在多媒體、網際網路等技術的支撐下,這一瓶頸如今已經迎刃而解———師生們在課堂上通過搜尋引擎可以隨時找到幾乎所有的經典作品,彌補了音樂教材內容滯後、單調等侷限,這是多媒體技術的積極因素。但同時,開放、海量的網際網路一旦加入教學活動,也給教師的課堂管理帶來了挑戰。比如,在講授流行音樂常識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情趣,會讓學生在網上搜索相關曲目,結果就有學生隨便聽起了自己喜愛的歌曲,甚至看起了美國影片和電視劇,學生的興趣是調動起來了,卻與體會、理解流行音樂的教學目的離題萬里。再比如,有些同學看老師有製作完整的課件,於是上課時就不再用心聽講和記筆記,而是在下課時找老師要求“拷貝一下”,甚至還有學生臨到考試前才找老師要求拷貝的,說是要複習用。諸如此類,提醒教師要及時摸索行

之有效的課堂管理手段。美國專家在論及該問題時認為:“問題不在於電腦進不進課室,而在於教師和學生使用它幹什麼。”“使用它幹什麼”是教師在使用它之前必須心中有數並能夠有效掌控的,否則不如不用。

而且,多媒體教學通常會加大課堂講授的知識容量,加快教學進度,容易造成學生複習不及、鞏固不牢等問題。具體到音樂教學,還易導致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減少,形成眼高手低等傾向。

四、巨大的需求與資源的貧乏

創意獨特、編排合理、製作精美的課件,高效能的裝置等條件是展開高水平多媒體教學的基礎,這需要資料庫、資金等的支撐,而很多高職院校在這些方面並不具優勢,也是靠教師個人力量難以化解的障礙,需要學院甚至更大的系統來統籌解決。

此外,在多媒體教學情境下也不可忽視對如何改變課堂程序千篇一律,授課形式呆板,教學靈活性不夠,教師個人風格難以發揮等問題的關注與克服。美國學者毛爾科維奇說:“先進工業國,如美國和德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以為電腦可以代替教師。到了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美國大眾傳媒學家施蘭姆則認為:“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先發國家的經驗教訓提示我們,以人為本、時刻把師生的主觀能動性放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首位,對包括多媒體技術在內的一切教學手段統籌安排、揚長避短,才有可能事半功倍,才有可能不偏離教育的本質。而且,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激發以後,低成本通常也能創出高效能來。教育的活力與魅力,在於實質與內涵,而不是形式與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