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理論與“網際網路思維”

才智咖 人氣:2.21W

 摘 要: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在傳播學,媒介學等和資訊傳播相關的學科領域都有巨大的影響。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把麥氏的理論與當今社會現實的結合並加以修正和擴充套件變成了後來的研究者的一項艱鉅的任務,本文將使用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的理論視角來審視對於當今社會發展與產業升級至關重要的“網際網路思維”,試圖從麥克盧漢和相關經典著作裡面找到依據,以另一種視角解讀“網際網路思維”。

淺論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理論與“網際網路思維”

關鍵詞:麥克盧漢;反機械主義;網際網路思維;冷熱媒介

麥克盧漢是20世紀極負盛名同時也極負爭議的媒介學家,傳播學家和思想家,他基於當時的技術基礎所提出的三個重要的理論:“媒介即資訊”,“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及“冷熱媒介”理論。隨著他的著作《理解媒介》的出版,他的理論進而在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而在其中,有對其思想大為讚揚者,同時也不乏有人發出嚴厲的批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討論麥克盧漢的理論在當下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可適性便顯得非常重要,而在他的三大理論支柱中,筆者經過思索,認為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理論實際上對於人們理解當下的“網際網路思維”尤為重要。而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理解麥克盧漢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還原“冷熱媒介”理論。

1、麥克盧漢的“反機械主義”思想

麥克盧漢所講的“機械主義”在本質上直接指向西方長久以來的以分類,邏輯和分析等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源頭可以直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圖。這種思維方式的特徵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1)對事物進行嚴格和標準的分類,把世界分割成若干專業的門類。

2)通過嚴格的線性因果邏輯分析事物的形成,關係以及演變。

3)通過大量的實證調研和精密的計算來得出最佳結論。

4)通過集中的,機械的,結構性的調整來追求更大的規模和效益。

5)排斥個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強調硬性的理性,邏輯和標準化,對於多樣性和人的個性進行壓抑。

可以這樣講,這種“機械主義”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現代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結構,行政法律體制當然還有經濟模式,即機器大工業和集中化的生產方式加上高強度的實體產品貿易和傾銷。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說,西方文明之所以不同於其他文明就在於其具有某種“理性化”的特徵。西方大量的國家通過這種“理性化”思維方式帶動下的發達的自然科學快速地完成了現代化的過程。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這種思維方式影響下的發展方式給世界帶來的破壞。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就有大量對於機械論思維方式的批判,恩格斯也在著作中批評過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對於環境的掠奪性破壞。而真正讓西方人認識到“機械主義”的危害的莫過於兩次世界大戰。他們認識到在戰爭中,那些冰冷的,沒有情感態度的機器反過來對人類自己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戰後,西方學界興起了大範圍的批判“機械主義”思維方式的浪潮,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像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就提出“直覺主義”哲學進而來與西方傳統理性主義相抗衡。而伴隨的二戰的結束,人們在經歷了集中營,大屠殺等機械造成的災難後,對待這種“機械主義”思維的批評更加嚴厲。甚至像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阿多諾等人都主張廢除科學,人類應該全面轉型向美學。

而在這股浪潮中,當時還是文學教師的麥克盧漢卻異常的冷靜,儘管他也意識到了之前大工業機器遺留下的社會問題,但是他並不像很多歐陸哲學家那樣激進地反對科學和技術,因為他敏銳的神經感覺到了一場有可能顛覆原有大工業機器技術體系和“機械主義”思維方式的技術革命正在悄悄的到來,這場革命就是自動化和電子化革命,就像他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第一章第一節就明確寫到的那樣[1]18 “正如機器在塑造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是分割肢解的,集中制的,膚淺的一樣,自動化的實質是整體化的,非集中制的,有深度的。”而與此同時,其引發的社會效應也與之前工業時代的專業分工,標準化,高強度,集中性等完全不同。反而向一種非線性的,模糊混雜的,軟性的,情感性的方向發展。所以麥克盧漢的“反機械主義”思想和歐陸哲學的很多哲學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的方式不使用其他的東西取代機械技術,而是依靠進一步的技術革命來解決原有技術的問題,正如他在《理解媒介》中提到的:[1]30“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見和觀念的層面上,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只有泰然自若地對待技術的人,才是嚴肅的藝術家,因為他在覺察感知方面的變化夠得上專家。”

麥克盧漢在反對“機械主義”思維的同時,他也創造性地預言了電子化媒介的幾個突出的特徵。

1)媒介自身進入到內容和效果的建構當中,即“媒介即資訊”。

2)非集中化的管理模式。

3)資訊之間的關聯性取代了原來工業時代的分割和隔離。這其實與後面我們將要論述的“網際網路思維”的一部分有著極高的相似性。

2、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理論淺析

在眾多麥克盧漢所提出理論當中,引發爭議最多的莫過於“冷熱媒介”理論,從它開始出現的那一天,學界對它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麥克盧漢的研究方法和它對於“冷熱媒介”的劃分標準上。

首先,很多主流實證主義(經驗學派)傳播學家指責麥克盧漢的研究方法過於主觀和草率,缺乏“精確性”和定量研究。就這一種批評來講,與其說是麥克盧漢自己的問題,不如說是那些經驗學派的傳播學家沒有真正理解麥克盧漢的研究方法。我國著名研究麥克盧漢的專家何道寬先生把其研究方法概括為:“探索而不做結論, 並置而不做分析, 鋪陳而不做歸納, 發現而不做判斷, 定性而不定量, 求形而上而不求實證。”[3]可以這樣說,傳播學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它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其中既有可以用實證方法精確測量的內容,也有諸如意向,動機,習俗,情感等用實證方法很難測量的複雜的人文因素。如果片面強調追求量化研究帶來的“精確性”,而可能會喪失掉研究過程中很多重要因素。事實上,正如現象學大師海德格爾所說,“精神科學”為了追求嚴格,必須是不精確的。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也許麥克盧漢的研究方法才是真正“科學”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