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才智咖 人氣:1.58W

論文關鍵詞:發現式教學 網路技術 工程應用

淺談“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論文摘要:介紹了桂林科技大學在網路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具體措施和方法。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採用“發現式”互動教學方法,引進多媒體教學,網路教學;重視實踐環節,以網路技術構建網路課程教與學的互動平臺,理論與工程應用並重。

  一、教學目標定位
  “計算機網路”課程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網路工程、資訊保安等專業的核心專業技術基礎課之一,也是電子資訊工程、自動化、智慧科學等專業的專業限選課或任選課之一,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懂得網路的總體框架結構,能建立網路的概念,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網路基本原理和核心協議,並熟悉最常用的網路服務和網路工具,瞭解網路技術的新發展。
  教學目標的正確定位是教學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確教學是為培養什麼型別人才而服務。計算機網路的教學目標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1]網路基本應用、網路員或網路工程師、網路相關科學研究。其中,網路基本應用目標要求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可熟練利用各種網路資源,如瀏覽、收發電子郵件和查詢資料等,適合於電子資訊工程、自動化、智慧科學等非計算機專業;網路管理員或網路工程師目標要求掌握網路整合、網路管理、網路安全、網路程式設計等知識和技能,並對其中一項或若干項有所專長,可以勝任如網路規劃設計、網路管理與維護、架設各種伺服器和網路軟硬體產品的開發等工作,適合於電腦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資訊保安等專業;網路相關科學研究要求具備深厚的網路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今後主要從事科研和深層次開發工作,適合網路相關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層次的改革與實踐。
  二、“計算機網路”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計算機網路”課程教學模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主要問題表現在幾個方面。[2]
  1.教材知識結構理論性偏強,教學內容偏離實際應用
  目前國內的大多數計算機網路教材都是以OSI/RM為索引,分層次展開,全方位介紹各個網路層次的工作原理、相關協議、執行機制等,知識點較多且內容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難以提高學習興趣。OSI體系結構是一個較為全面的網路層次結構,但是在實際中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實際中的網路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體系結構,這往往會使學生對網路結構感到困惑。
  2.教學模式落後
  最初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通過黑板板書和描述向學生傳授網路知識。這種方式有利於教師組織和監控整個教學過程,便於系統地傳授知識,但不利於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於網路協議這類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單純的板書和描述難以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理解。
  3.實踐環節薄弱
  一方面,計算機網路實驗室的建設相對薄弱,實驗裝置落後,與實際應用的網路裝置具有較大差距,且數量不足,無法保證每名學生具有較好的實驗。另一方面,實驗課程的內容過於流程化和簡單化,沒有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4.忽視工程應用
  課程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缺乏與工程應用相結合的內容,與之相適應的軟體建設滯後,難以將工程應用融入到課堂
  三、“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針對以上不足,我們主要在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1.教材選用與內容優化
  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必須選擇相對應的教材。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資訊保安等專業而言,“計算機網路”課程是專業技術基礎課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網路理論和核心協議,還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術和技能。經過課題組成員比較,選擇謝希仁教授主編的《計算機網路》;在外文教材和雙語授課時選擇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對電子資訊工程、自動化、智慧科學等專業而言,“計算機網路”課程是專業限選課或任選課之一,側重於網路基本理論與應用。經過課題組成員比較,擬選擇喬正洪的《計算機網路技術與應用》。
  針對教材內容太多、偏重於介紹理論、欠缺實踐環節、與工程聯絡不夠緊密等問題,在講授的時候略去了部分內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內容(另外一門課講授),增加了一些實踐相關的內容,如WinSock程式設計、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學內容上力求推陳出新,引進和精選當代網路技術新發展及新應用作為網路基礎的指向,在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優化課程體系,將基礎知識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展意願。
  2.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
  (1)貫徹基礎課的教學必須和科學技術同步發展的教學觀念,[3]建立終身的觀念。科學發展與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相結合,以學科建設推動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基礎課程教學的改革又支撐新型專業建設與學科的發展,推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優化課程體系,將基礎知識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將專業基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融為一體,實施知識結構合理、基礎紮實、適應能力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
  (2)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改進課堂的教學方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提高教師的授課質量。教師努力研究課程的基本知識點以及這些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係,處理好訊號、資料、資訊之間的關係和傳輸特點;研究重點理論和實踐知識點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