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對江蘇省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的處理

才智咖 人氣:2.6W
談對江蘇省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的處理
創造性地使用資訊科技教材
——談對江蘇省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的處理
蘇州高新區東渚實驗國小 朱建琴
 
 教材作為課程的重要資源,是開展教與學的指導性或建設性資料,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和主宰。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大可不必拘泥或固循教材中已有的例項,教材不是教案,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內容的依據,給教師提供一定的方法與素材,給學生提供學習的例子與理論依據等。因此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用教材時,既要尊重教材,靈活運用好教材,同時也可根據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處理教材,甚至還可以研發教材,以作補充之用。下面結合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對江蘇省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的編排和處理提出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活用教材
 正如葉聖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靠教師的善於運用。”資訊科技老師是資訊資源的設計者,我們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前,必須準確地理解教材,從巨集觀上去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從微觀上把握教材,對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好素材,再進行有創意地策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如國小資訊科技上冊畫圖單元第13課《畫多邊形》一課,教學目標是學習“多邊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運用“多邊形”工具畫多邊形。教材中以畫花盆和畫鮮花為例,讓學生掌握“多邊形”工具。經過直接教畫花盆的教學嘗試,我發現學生畫出的花盆都有些東倒西歪,掌握多邊形工具作畫的方法比較困難。經過反思,意識到我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孩子,孩子是生活在情境中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他們的靈感。
 後來我調整教學設計:以聖誕節為主線,通過佈置聖誕樹--裝飾五角星、花,聖誕老人送禮物和學生自己設計聖誕禮物幾個環節來完成教學。在課的匯入環節,聖誕老人在《鈴兒響叮噹》的樂曲聲中來給小朋友們送禮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在我提供給學生畫五角星示意圖的幫助下,嘗試練習畫五角星,使他們基本掌握多邊形的畫法。接著通過送禮物來鞏固多邊形工具的畫法:第一份禮物是“猜猜我是誰”,要求用“多邊形工具”將數字或算式按順序連一連,看看是誰藏在畫裡面,通過充滿童趣的一分鐘小練習,使學生在玩中領會和鞏固,使學生對多邊形的每個點找到感覺;第二份禮物是“自由創意板”,相當於數學課中的教具釘子板,通過給學生固定的點,讓學生模仿或自己設計圖形,通過分層練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表現自己的機會。三個層層遞進的環節下來,此時的學生已熟練掌握多邊形工具的畫法,再放手讓學生來畫花盆和小花已不在話下,最後讓學生創作作品更是水到渠成。這節課的設計來源於教材,但又有別於教材,由於非常適合三年級小朋友的心理,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
 在江蘇省國小資訊科技三本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絡起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學生,瞭解學生,一定能將我們手中的教材活起來。再如資訊科技下冊第3課《修改文字》,我把學生最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主題曲的歌詞進行改編,讓學生在唱歌時發現歌詞有誤,再邊修改邊唱歌,使學生將文字的刪除、新增、移動、複製與貼上這些操作在歌聲中不經意地掌握。
 二、尊重教材
  教材是本,我們資訊科技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教材,但也不能迷信教材,教材中有些地方我覺得值得商榷。比如選修教材LOGO語言單元中第4課《畫正多邊形》,教材中安排了用畫正三十六邊形來代表圓,比如命令為REPEAT 36[FD 5 RT 10] 。當學生用種方法畫圓後,在完成“實踐園”中的習題時就遇到了問題,學生對圓或半圓的大小比較難確定,而且畫出來的半圓偏差較大,如四個半圓組成的一條花邊會向螢幕的右上方傾斜,雖然也將RT 10 分成兩個RT 5,分別放在FD 10的兩邊,這樣做會稍圓些,但還是會有偏差,那為什麼在這裡就不能直接讓學生接觸畫真正圓的方法呢?教材卻只在本單元最後一課的習題中出現直接畫圓的命令,這樣的安排有些令人不解。難道是擔心六年級的學生不理解圓的周長如何計算,還是?我在教上屆學生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後,在教這一屆學生時就改變了原來的做法,而是直接把畫標準圓的方法授給學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推匯出小海龜前進的步數 3.14*R(半徑)/180 或者0.0174*R。當學生能用REPEAT 360[FD 0.0174*R RT 1]直接畫圓後,實踐園第一題畫同心圓就顯得非常容易。學生只要定一個圓的半徑,再算好與另一個圓之間的距離,在畫第二個圓時只要將前一個圓的半徑加上間隔的距離就是第二個圓的半徑,其餘依此類推,學生很快地就能展現出一幅幅心滿意足的作品(如圖1)。因此在使用教材時,我們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可以將教材進行重組,並靈活地加以整合,這必將給資訊科技教學帶來生機。
 三、研發教材
 教材有它的特點,編者考慮到教材的系統性、普遍性和大眾性,因而不可能把所有例項都編入教材中,我想教材應該只是開展教與學的指導性或建設性資料。因此我認為在進行資訊科技教學時完全可以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也的確可以點亮資訊科技課堂
 又如在國小資訊科技選修教材LOGO語言單元中,教材通過畫樓梯、畫虛線、畫正多邊形、畫星星、畫風車、畫彩色世界、畫組合圖形、定義過程、儲存和呼叫過程、過程的編輯、帶引數的過程這些內容來呈現了LOGO語言的一些知識。其中畫正多邊形、畫星星、畫風車三課都是用重複命令來完成圖形,重複命令、重複命令的巢狀是LOGO語言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真正能用重複命令來解決問題,書本上的這些例子和習題顯然不夠。因此我在教學時就自行加入了較多的圖形,讓學生去練習,不斷鞏固重複命令的使用。
 比如在上第6課《畫風車》時,我受實踐園習題的啟發,給學生設計了由11個正三角形轉10度角組成的一把扇子cs lt 80 repeat 11[repeat 3[fd 80 rt 120] rt 10]。正如前面提到,學生在學習畫正多邊形這課時就能畫出半圓和弧線,我在這課還為學生設計了由兩條弧線組成的一個花瓣cs repeat 2[repeat 90[fd 0.0174*80 rt 1] rt 90],由9個花瓣轉15度角組成的荷花cs lt 108 repeat 9[repeat 2[repeat 90[fd 0.0174*80 rt 1]rt 90] rt 15],由六個半圓左轉120度角組成的梅花cs repeat 6[repeat 180[fd 0.0174*30 rt 1] lt 120]等圖案,學生通過編寫眾多圖案的命令,既熟練掌握了重複命令的巢狀格式,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
 當學生基本掌握儲存和呼叫、修改過程後,可以給學生拓展更多的圖形,使學生通過編寫如下組合圖形(圖2)的過程練習,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們在二次開發教材的同時,也可以選用其他教材(如閩教版國小資訊科技、北師大版國小資訊科技等)的一些個案進行補充,這樣可真正實現“一綱多本”,吸收借鑑其他教材之長,選擇出最符合本校、教師、學生特點的教材,同時不斷挖掘身邊的資源,充分利用、調動各方面的素材,為學生的資訊科技學習提供好服務。
 資訊科技教材將基礎知識滲透到具體的例項或操作任務中,採取“適時滲透”“逐步積累”的方法,讓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運用有一個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我們資訊科技老師就要在準確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辨證地分析教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使用教材,使之成為有效資訊科技課堂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