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國小生說英語能力的培養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3.86K

《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了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在對“說”這一項語言技能的九級要求中,都涉及到了對語音、語調的規範。遺憾的是,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往往看到,學了多年英語的學生儘管在語言知識方面或許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能以“正確”、“恰當”、“自然”的語氣語調自如表達的少之又少,其“說”英語的能力遠遠落後於其他英語技能。前些年流行的一個詞“啞巴英語”便是這種學習情況的真實寫照。筆者身為國小英語教師既覺慚愧,又深深體會到一種使命感:國小生在國小階段初次接觸英語學習,從一開始養成的習慣能影響終生!

淺探國小生說英語能力的培養的論文

在初學英語的過程中,必須經歷聽---模仿朗讀---說這樣一個基本過程。因此,作為國小生最先模仿的物件,英語教師應當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不斷學習,不斷練習,以自身優美、純正的語音語調薰陶並影響學生,在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同時,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將正確、自然乃至優美的語音語調內化為自身的語言素養,並激發出說的慾望。

國小裡英語課時較少,課堂之外的英語語言環境也不大可得。因此,鼓勵學生在課外積極地聽英語錄音磁帶,並跟讀,顯得尤為重要。與課本配套的錄音磁帶都由英美國家的專業人士所錄,語音醇正、語速適中,適合國小生去模仿。筆者每接手一個班級,都會從一開始就強調聽錄音跟讀的重要性,並以作業的形式每天佈置。開始由家長監督,並簽寫聽讀時間。久而久之,絕大多數孩子都養成了每天自覺聽讀的好習慣。往往在堅持了一個學期下來後,大部分孩子對於聽到的錯誤的甚至不自然的語音語調都具備了一定的敏感度,並能提出糾正。

如今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日益發達,適合國小生收看的少兒英語節目越來越多。在積累了一定量的詞彙後,孩子們通過觀看優秀的英語動畫片和英語專欄節目,不僅可以接觸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語單詞、句子,還可以於無形中拓展文化視野,更可以由圖、文、聲、樂並茂的節目激發起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併為勇敢地用英語表達自己打下心理基礎。

有了充分的、優秀的語言輸入,學生進行語言輸出便具備了物質基礎和前提。筆者在實踐過程當中設計採用了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及課後作業為學生開口說英語創造機會,並善加引導,讓他們樂說、愛說進而能說:

一、課前自由對話。

每堂課的前5分鐘,是學生們熟知的freetalk(自由對話)時間。一開始,由老師問,學生回答,將之前所學過的知識通過問答的方式進行復習鞏固。這對於複習舊知,匯入新知來說,很是方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開口說英語。但這在形式上比較單一,呈現的依然是老師牽著學生走的模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動權,參與面也不夠廣。因此,在學生能與老師自由對話之後,便由學生髮起話題,向同學及老師提問。有了提問的自主權,學生們參與的熱情更高了。為了這一自由提問環節,他們自覺將每天的家庭作業增加了一項:為第二天的自由對話準備提問,併為可能被提到的問題做好準備。這短短五分鐘的效應延伸到了課後、家裡,無形中增多了孩子們操練語言的機會,並於不知不覺當中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孩子們的口語表達慾望也得到了激發

二、複述課文。

雖然譯林版《牛津國小英語》教材都是以對話的方式來呈現課文,然而隨著篇幅的增大、資訊量的增多,僅僅以對話的方式來操練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因為如果語言的操練僅僅停留在問問答答上面,便不能給學生提供的`完整學習經驗(holisticlearningexperience)。因此,從五年級上學期開始,筆者便開始讓學生在學完整篇對話之後,將整篇對話的內容以短文的形式複述出來。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簡短的英文表達,對於語篇的表述很不適應。這時,筆者採用了多種方式進行了引導。比如,將針對課文內容的提問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將這些問題的答案連線起來,教師在旁適當地做些語法的糾正,一篇複述就基本成形了。或者,在學完一篇課文後,教師以給短文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在複習詞彙、語法要點及課文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感受語篇,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學會複述。複述課文並不僅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還能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考並用英語組織自己的語言。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遠比成年人要豐富。很多學生在複述課文的同時,能加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拓展英語表述,往往給老師帶來意外之喜,他們自己也在這創造的過程中,增強了對口語表達的自信。

三、創編、表演對話。

譯林版《牛津國小英語》從4A開始,在每個單元的E部分增設了Readandact這項內容。這部分的對話是對A部分的補充和拓展,情境鮮明、句式多樣、內容活潑,非常適合作為學生口語練習和表演的材料。筆者在教這個部分之前,通常會先佈置學生在家聽錄音跟讀,特別注意語音語調,並初步掌握對話中出現的生詞。在課上,請多組學生分角色朗讀展現預習成果,其他學生在靜聽之後針對他們的語音、語調及語速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師則見縫插針地進行點評。在解決了讀的問題後,便進入下一個步驟:演。孩子們自發與夥伴按角色需要組成“表演組”,利用課後時間進行排練。排練時間是孩子們靈感的火花四濺之時,很多之前學過的單詞、句子紛紛湧上心頭,他們經常跑來問:可不可以加上自己想的句子呀?有的甚至還問:我們能不能再添個角色呀?當然!到了表演的時候,各組都摩拳擦掌,很多還準備了道具。比如,在表演5AUnit3HobbiesPartE時,有的小組增加了Aunt和Uncle的角色對自己的種花愛好現身說法;有的小組將家裡的噴水壺帶來,並將教室綠化角的盆栽搬上“舞臺”,佈置場景,儼然一臺舞臺劇即將上演。在這些表演活動中,孩子們充分投入學習和創造的熱情,並將之轉化為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開口大聲說英語便成為內化的需要,而不再是件讓人難為情或者難為的事情了。

以上便是筆者在探索如何讓國小生從小敢說英語、愛說英語、能說英語方面所作的一點思考和努力。相信國小英語教師從頭開始的努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英語教育的尷尬現狀。